練洪洋
中國政府網(wǎng)3日刊發(fā)情況通報指出,根據(jù)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組赴實地督查發(fā)現(xiàn),某地公證機構(gòu)存在不擔當不作為、為民服務意識不強、漠視群眾利益等問題,導致群眾7個多月無法辦理繼承公證。
“舊戲新拍”的劇情是這樣的:陳先生父親于今年2月底去世,為了取出父親7萬多元的銀行存款,他先是跑到了銀行,銀行說要公證處出具繼承權(quán)證明書,公證處說要派出所或居委會開親屬證明,派出所說公安機關(guān)已不再出具此類證明,居委會說根據(jù)相關(guān)規(guī)定我們也不開這種證明……于是,陳先生在這個“鬼打墻”般的怪圈中足足轉(zhuǎn)了7個多月,直到國務院督查組實地介入,才破“圈”而出。為何說是“舊戲新拍”?因為此類戲碼已演了好多年,直到近一兩年來消停些許。
站在陳先生角度,7個多月的“我爸是我爸”證明之旅活像一幕幕滑稽劇,要不是網(wǎng)上反映,驚動國務院督查組,隨著各方火氣越來越大,這個結(jié)就可能越打越緊,終成“死結(jié)”。站在當?shù)劂y行、公證機關(guān)、派出所、居委會角度,誰做錯了嗎?似乎也沒有。貌似每個部門都能拿出“依據(jù)”來,為自己行為背書。比如,當?shù)嘏沙鏊J為,辦理親屬關(guān)系證明屬于公安部確定的“派出所、公安機關(guān)不再出具的18種證明”之一,不予辦理,沒有毛病。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一是人的問題,二是機制問題。先說第一個問題。同樣一件事,遇上敢擔當、有作為的人,大事能變小事,甚至根本不是事;遇上沒擔當、不作為的人,小事可能變大事,甚至成為辦不了的事。新聞事件中的公證機關(guān),一定要派出所或居委會開“我爸是我爸”的證明才行,戶口本都不算數(shù)。當?shù)嘏沙鏊颊f了,戶口本已能證明,若出現(xiàn)問題,責任由公安部門承擔。在這種情況下,當?shù)毓C機關(guān)仍不為所動、穩(wěn)如泰山,難免有不作為之嫌。最后由國務院督查組親赴實地解決,未免成本太高。
再說第二個問題,出于“放管服”改革的需要,派出所、居委會不再開具多種證明,對于這一點,人民群眾舉雙手贊成,少開一種證明就少跑N次腿。但是,改革要配套進行、綜合實施,相關(guān)制度要實現(xiàn)無縫銜接才行。要是某項證明還沒“退市”,而出具證明者已“下線”,被卡在中間的辦事群眾如何是好?可以說,陳先生7個多月證明不了“我爸是我爸”,機制不順亦難辭其咎。
以人民為中心是一切工作的坐標原點,改革必須凸顯民生導向、緊貼民心福祉。體現(xiàn)在政務服務上,無論體制內(nèi)部如何改革、機制體制如何調(diào)整,最終是要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成果,而非成本。
摘自《廣州日報》202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