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漢初年,國內局勢稍作穩(wěn)定之時,匈奴冒頓單于帶兵南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匈奴軍隊,劉邦為壯士氣親自領兵作戰(zhàn),但白登山一役,使?jié)h高祖?zhèn)涫苤貏?chuàng),為了北部邊界的安穩(wěn),謀士婁敬向漢高祖進言,通過和親的方式向匈奴議和,并予以財物,這一舉措使?jié)h匈之間擁有了長久的和平,同時也為后世解決中央王朝與游牧政權之間矛盾,提供了可行之策。
關鍵詞:婁敬;和親;劉邦;冒頓單于
婁敬,號奉春,齊人,因獻策有方,漢高祖賜其劉姓,又名劉敬。漢初,剛剛興起的漢王朝軍事力量不足、百廢待興,面對強盛的的匈奴帝國,漢高祖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扼制匈奴南下,鞏固邊界,以避免剛剛建立的漢王朝覆滅。對此,婁敬向劉邦提出以公主為紐帶的和親計策,該政策的提出對于阻止匈奴南下、穩(wěn)定邊疆、漢匈和睦起到了巨大效用,也對后世處理中央王朝與游牧民族之間的矛盾,做出了行之有效的范例。
漢高祖七年發(fā)生的白登之圍,向西漢中央王朝發(fā)出了諸多訊息。冒頓單于用老弱兵引誘漢軍,婁敬向劉邦進言,不可被表面功夫迷惑,劉邦漠視婁敬的警告,使得自身處于險境之中,而匈奴軍隊也借此虛實結合圍堵劉邦。同時,冒頓單于統治下的匈奴,擁有廣闊的疆域和強大的軍隊,為匈奴南下提供了堅實的后盾,“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①,反觀漢方,大將韓信北走匈奴,漢高祖被迫親子出征,王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經濟萎靡不振,相比于匈奴,漢王朝更需要穩(wěn)定的國內環(huán)境來發(fā)展經濟穩(wěn)定民心。軍事上,漢高祖親征匈奴的原因之一就是韓信的背叛,作為曾經的軍事愛將,韓信的背叛使得漢高祖在失去一員大將的同時,增加了一名強大的敵人,而漢高祖自身的軍事才能,可以在白登之圍中一窺究竟。在此情況下,如果再發(fā)生沖突,漢方是得不到好處的,因此劉邦不得不由主動出擊轉為被動防守。對此,不費一兵一卒,只需犧牲幾位女子和財務,便能達到停戰(zhàn)效果的和親政策應運而生。
《史記》中記載婁敬向劉邦進言,“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雹趭渚凑J為以嫡女加厚奉作為籌碼,足以讓冒頓單于看重漢方,將公主封為閼氏。而冒頓單于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匈奴列傳》中略知一二,書中記載東胡向匈奴多次強要寶馬和閼氏,冒頓單于都予以滿足,導致東胡對匈奴的輕敵,肆意進犯匈奴,結果被冒頓單于一舉拿下。由此可見,冒頓單于的計謀之深、思慮之遠是一般統治者做不到的,那么面對思慮深遠的冒頓單于,僅僅以嫡女許之,是達不到目的的,嫡女作為漢方向匈奴示弱的代表,只是作為權力形式上的代表,實際能夠改變冒頓單于南下計劃的應該是厚奉,針對厚奉的內容,在《史記》并沒有細說,想必是金銀器物類的奢侈品和糧食等農業(yè)產品等。
但是單純的經濟賠償能否抑制住冒頓單于南下的想法?武沐在《匈奴史研究》中提出,雖然最終是婁敬向漢高祖提出的和親建議,但其初始想法是源于白登之圍中陳平的計策③。《史記》中記載,白登之圍能夠解決是因為,陳平一邊向冒頓單于進獻美女畫像,一邊向閼氏進言,閼氏出于嫉妒阻止冒頓單于繼續(xù)圍攻白登山。武沐認為陳平向冒頓單于進獻美人,很有可能是劉邦和冒頓單于定下的城下之盟,且班固在《漢書》中記載“先帝制: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④,說明作為解救漢高祖的代價,漢軍需退守長城以北,皇室為了掩蓋事實,就讓婁敬以和親的形式將金錢與土地給予匈奴,來保存皇室的顏面。
針對上述觀點了解到,單憑閼氏的反對,是不太可能達到解救漢高祖的目的,而且陳平能否在漢高祖被困的7天之內,往來匈奴聯絡閼氏,閼氏再與單于溝通成功,時間上還需考量。但是加上割地“賠款”,就是所謂的厚奉,是可以讓冒頓單于停下南侵的步伐,止戈談和。而且婁敬說“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馀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jié)。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雹葑鳛閼?zhàn)敗國,能夠與匈奴談和已經是難得的結果,就算漢向匈奴贈送大量的金銀器物,也不一定將嫁過來的公主作為閼氏,將其子作為太子,因此太史公的此番記錄,可以理解為皇室在故意保住自己的顏面,來掩蓋戰(zhàn)敗的屈辱。
面對強大的敵人,選擇以和親方式解決問題,西漢不是初創(chuàng)者。中央王朝與周圍政權聯姻,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無論是夏與東夷族涂山氏、商與有莘氏、周與商,還是春秋戰(zhàn)國各諸侯國之間的聯姻都由來已久。雖然早期的部落聯姻或王室諸侯國的聯姻,不屬于漢以后的和親性質,但以婚姻的形式進行政治整合的案例頗多。無論是陳平最初提出的計策,還是婁敬在后來正式向皇上獻計,前朝這種以結兒女親家來進行政治整合的案例,對于和親政策的提出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經歷了秦統一六國的大型戰(zhàn)爭、秦朝15年的暴政以及秦漢的改朝換代戰(zhàn)爭之后,百姓長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此時,漢朝的建立不僅在經濟上亟待恢復,百姓情感也需要穩(wěn)定的社會來治愈。《漢書》中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雹拚钱敃r的時代背景,產生了漢初的黃老思想,而婁敬和親政策的實踐,為西漢帶來了一段和平時間,促進了農業(yè)恢復與生產,這也是黃老思想中“農本”觀念的具體實踐。婁敬對于和親預期判斷,公主之子是漢朝之孫,一旦即位便不會對漢作戰(zhàn),這種思想是典型西漢初期的忠孝觀念的體現。
婁敬的和親政策,使?jié)h匈之間化干戈為玉帛,西漢初期得以休養(yǎng)生息,也為后朝解決中央與北方游牧政權矛盾,提供了一條極為有效的政治策略。因此,婁敬的功績流傳后世,現如今,西安市戶縣縣城的主街道就是以婁敬命名的。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890頁。
[2]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719頁。
[3]武沐:《匈奴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18頁。
[4]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762頁。
[5]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2719頁。
[6]班固:《漢書·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127頁
作者簡介:
李悄然(1995—),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單位:西北大學,研究方向: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