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倩
摘 要:從美國1996年頒布施行的“梅根法案”(Megans law)開始,迄今對于性犯罪人員采取信息公開制度的國家越來越多,由于性犯罪較其他犯罪存在特殊性,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采取信息公開的措施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并且可以通過公開信息所產生的震懾力預防再次犯罪。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公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需要法理支撐,同時參考他國實踐確實存在部分問題。這便需要在得到理論支持的情況下,發(fā)掘實踐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借鑒他國實踐經驗完善我國制度,減少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性侵;未成年人;信息公開
一、引言
最高檢于今年2月發(fā)文,在《2018—2020年檢查改革工作規(guī)劃》中的主要任務中明確要健全完善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體系,特別在完善未成年檢查工作機制中提出:“建立健全性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信息庫和入職查詢制度?!痹诖酥埃輳?016年,浙江省慈溪市檢察院已牽頭法院、公安、司法出臺《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公開實施辦法》①。此次實踐打開了我國性侵犯罪信息公開的大門,是我國于性犯罪規(guī)制之初探。盡管這次信息公開辦法的試點行為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但是官方并沒有在媒體上公布完整的、詳細的《信息公開辦法》內容,我們未能一睹其具體措施。由此,法律人自應認真思考,找到主流觀點背后所存在的潛在隱患并且加以思考,從而使得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在實踐中進一步找到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解決辦法。此涉及我國未來對性犯罪制度的構建問題,這是學界亟需關注和回應的問題②。
二、信息公開制度實施的必要性分析
現階段對犯罪信息公開持反對意見的理由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有人認為信息公開與隱私權的沖突。包括《侵權責任法》對隱私權的保護,《監(jiān)獄法》中規(guī)定刑滿釋放的犯罪人員享有與其他公民一樣的平等權利。只就法效而言,前述兩部法律的法效力均在《信息公開辦法》之上。但根據兒童最大利益原則而言,此行為涉及到侵犯隱私權的質疑不應存在。況且從權利的限制這一法理上看,個人信息并非絕對的隱私權,英國哲學家密爾曾在其著作《論自由》中論述了“排除侵害原理”,即在一個文明社會中,對權力的限制所符合的唯一正當性原則是限權防止對他人的侵害。對于社會大眾的利益而言,在一定范圍內披露個人隱私符合權利限定的正當性原理。
第二點,《信息公開辦法》所規(guī)定的具體措施有損害犯罪人員的權利的嫌疑,甚至可能違反“一事不二罰”的原則。但我們需要明確在公開與公共利益上做權衡時,只要把握好公開的度,對于信息的公開并非是二次懲罰。
第三點,《信息公開辦法》的試行是否會導致犯罪人難以回歸社會,此種觀點仍需要大量數據的研究,但單究我國國情而言,在我國犯罪分子均留有案底,回歸社會本來就比較困難,加之犯罪信息公開,實在很難為犯罪分子提供有效的途徑保護其回歸社會。
第四點,即使在美國,此類實證研究依舊有許多質疑意見,包括2008年美國司法局的聯合調查中,得出過實行“梅根法案”并不能降低性犯罪率,而且對降低再犯罪率也沒有明確的影響。綜合上述所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出其正當性法理。
(一)國家負有告知義務
當“戶”的概念逐漸明晰,人與人之間所依賴的傳統(tǒng)熟人型社會開始瓦解,轉而更加注重對隱私的保護。在此基礎上,國家便有了告知的義務。當國家的司法機關、權力機關已知危險存在于未成年的孩子身邊而不告知,就是一種權力的褻瀆,與國家的倫理相悖。盡管歷史表明,大多數國家實行信息公開制度并未明顯地降低犯罪率,但國家一旦盡到告知義務,同樣更夠給社會群體帶來維穩(wěn)的效果。
以“梅根法案”為例,美國是一個極度重視隱私權的國家,它為什么會同意“梅根法案”的通過,并且在全國進行推廣?③這背后的原因在于,當國家作為統(tǒng)治者,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對此類人員周圍可能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進行提醒和保護,一旦事故出現,國家難辭其咎。國家倫理的實現需要以國家責任的方式表現出來,國家對未成年人領域所體現的特殊保護,甚至對親權的底線性補充,均體現了國家有義務、有責任告知或者最大限度盡到告知義務。另一方面,國家是否擁有告知義務和國家如何履行告知義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層面的表現,對于前者我們的答案毋庸置疑,而就后者而言就是下文需要探討以及國家需要尋找最優(yōu)解的問題。
(二)性犯罪相較于其他犯罪存在特殊性
性犯罪是一種社會危險性極大的犯罪行為,由于其性質特殊,往往會成為其他一系列更嚴重犯罪的源頭。它嚴重地侵犯了受害人的性權利,并且會導致社會秩序的紊亂,降低公眾安全感,造成一系列的社會恐慌。性犯罪表現為很強的腐蝕性,容易傳播,相較于其他犯罪而言,其更具有隱秘的特點,性犯罪者在人格上往往表現出欺騙隱瞞的狀態(tài)。對于正常人而言,最低等的羞恥心不外乎在性方面的保留。相較于對財產、金錢、名譽等外在欲望的暴露,性欲望的暴露直接將個人隱私的底線赤裸裸地展現在大眾面前。一旦常人所能維持的最低防線的隱私都暴露在外,對于其他欲望的追求就很難再受到道德的限制,所以性犯罪相較于其他犯罪而言具有更為嚴重的特點,它很容易成為滋養(yǎng)其他犯罪的溫床,況且一旦觸及性犯罪,羞恥心的破裂給刑罰的矯治將會帶來極大的阻礙。
性犯罪在我國一直都是比較嚴重的問題,由于性侵這一行為的特殊性,加害人的性羞恥心容易促使其選擇熟人作案、非暴力性侵,這導致性侵案件能夠被發(fā)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加之我國性教育存在很大的地域差異,受害人特別是未成年人往往意識不到自身性權利受到侵害,在這一方面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難免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有學者說性侵兒童案件近年來呈現多發(fā)頻發(fā)的趨勢,此推論是不夠嚴謹的。因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犯罪者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淡薄④。一般而言,社會底層的群體更會因為思想上的封建和對自身行為判斷的缺失,成為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體。而各地研究表明被曝光的案件逐年增多只是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和信息傳遞的快捷所帶來的影響。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現象總體而言高發(fā)的態(tài)勢仍然高居不下⑤。
首先性犯罪者中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往往存在性倒錯的問題,鑒于加拿大多倫多成癮和精神健康中心的研究表明,他們大腦中的白質少于健康人,其所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問題難以改變,即使在思想上能夠對自身行為加以判斷,但仍然會不斷實施相同的行為,于是性犯罪者再犯的可能性頗高。從受害人的角度而言,未成年人群體對自身行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較一般人而言更為薄弱,鑒于熟人作案這一特點來看我們不能排除一部分的加害人和監(jiān)護人重疊的可能性。同時,以同性為對象的性侵由于法律的保護存在漏洞,加之受害人羞于啟齒的心里,犯罪比例頗高。
再次,受害人低齡化的現象凸顯,盡管12歲至14歲的未成年人是易受害主體,但7歲以下的兒童受侵害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一方面由于此類未成年人心智發(fā)育不成熟,對法律、道德和性均沒有形成基本的概念;另一方面在性特征上該類未成年人已開始顯現,對性倒錯類的犯罪人具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綜合以上特點,我們在選擇信息公開制度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該群體的特殊性,并且結合對性犯罪者教育和懲戒兩方面的措施來保護未成年人群體。
三、待解決的潛在隱患
潛在問題分析是基于既定方案在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出現后所產生的影響,進行減少問題出現可能性和危害性的系統(tǒng)分析方法。就信息公開制度而言,其具體進入實踐之前需要多方位、多角度考量其潛在問題,盡可能規(guī)避所帶來的部分風險。
(一)泄露未成年受害人的信息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苗偉明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在披露犯罪分子信息的過程中,一旦技術層面操作不當,很可能會無意中泄露受到性侵害的兒童的信息?!雹薮朔N推論是基于熟人作案這一特點所得出的。近些年多地的檢察院經統(tǒng)計發(fā)現,在我國熟人作案的比率畸高,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進行過相關研究,得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熟人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七十的結論⑦。而這僅僅只是被曝光的案例數據,更多數據由于性犯罪者和受害人之間的特殊關系導致沒有被曝光,乃至最后遺忘。反向推論我們不難意識到一個問題,未成年人的社交范圍小,所接觸的群體比較少,進入的圈子比較簡單,無外乎其家庭和學校。一旦采取公開性犯罪者的信息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推斷出未成年受害者的信息⑧。當未成年受害者的信息被曝光,其所必然受到的關注度等同于是二次傷害。更甚的是,許多被害家庭往往因為公開犯罪者的信息會導致個人信息的泄露而最終選擇放棄追責⑨,這就是公開強度過大、公開方式不合理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私刑導致二次傷害
將性犯罪者的信息公開并非意味著如同古代的墨刑般對其貼標簽,我們應當認識到,刑罰的懲罰功能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的時候已經得到基本的實現,而基于兒童最大保護原則,信息公開更多的是教育和預防功能,由此我們必須制定一系列嚴格的方案以保障性犯罪者在回歸社會的過程中免于因為信息公開造成的二次傷害。
從文化形態(tài)來看,普羅大眾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者存在普遍的排斥心理。首先,兒童本身心智不成熟,被列為弱勢群體,需要特殊照顧和關愛。相對于其他犯罪而言,對兒童的侵犯便更加罪不可恕。其次,在生理上,性侵害給未成年人所造成的損害是更為嚴重的,部分性侵行為可能會對生殖器造成嚴重的損害,影響以后的生活。況且對兒童性權利的侵犯是滿足一個人最低等的欲望的做法,這種利用兒童無知的犯罪更為眾人所不齒,甚至在監(jiān)管場所,性犯罪者都會被視為更為低級的罪犯。我們無法期待社會大眾能夠良好、寬容對待性犯罪者,因此也無法排除在公開性犯罪者信息之后存在打擊報復、歧視甚至過激行為導致衍生犯罪的發(fā)生。性犯罪者信息公開制度的程度和方式決定了它會不會成為阻礙犯罪者回歸社會的“黃色護照”⑩。我們應當反對傳統(tǒng)的報復性措施,強調用人道的方式實現對犯罪者的矯治和再社會化,因此應當預防信息公開制度成為一種變相的懲罰措施?。
當性犯罪者的信息被公開之后,不僅意味其會受到更多規(guī)范,還意味著其需要對自身進行規(guī)范。在公開信息之前,我們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防止產生信息公開所有可能導致的不可逆的損害,給予性犯罪者完整的知情權。并且在信息公開的時效內,應當建立有效的渠道允許犯罪者進行縮短公開時間的申請、對錯誤或者不適當公開信息的申訴,并且充分利用再犯風險評估機制和聽證制度進行評估和決定。同時通過信息互通共享渠道作為保障,預防性犯罪者產生僥幸心理,采取逃避登記的方法來脫離警方的監(jiān)控。盡管在有限公開制度的更深層次含義上,我們需要考慮被害未成年人的安危,但我們仍需明白,在人類實踐過程中,當我們意識到豺狼虎豹是生性兇猛的野獸時我們不會允許讓其在人類社會中自由走動,那么如果犯罪分子也是天生的,我們也會將其試如豺狼虎豹,甚至沒有刑滿釋放這一說。正因為我們無法將犯罪分子與豺狼虎豹同等對待,我們也沒有權利終身剝奪其生存的自由權,一味地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來權衡行為的正當性往往會形成多數人的暴政。
四、從比較法上參考潛在問題解決
(一)建立配套措施與有限披露制度
美國是最早通過公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者個人信息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國家,而且是制度發(fā)展較為成熟和完善的國家,回顧其制度的發(fā)展歷程:在1994年首先頒布了《雅各伯威特靈法案》建立了性犯罪者的信息登記制度,從而開啟了性犯罪信息公開制度的大門?,由此1996年的“梅根法案”所確立的犯罪者社區(qū)公告制度在此法案的基礎上得以發(fā)展和完善。而從美國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梅根法案”在確立公告制度之前,有《雅各伯威特靈法案》所建立的信息登記制度作為數據支撐。而反觀此次試點,《信息公開辦法》中僅提及了對性犯罪者信息公開的一系列問題與措施,包括后續(xù)的查詢渠道的方式問題,但并沒有一套完整的信息錄入數據庫進行信息的互通,由此會導致犯罪人員迫于被曝光的壓力在異地流動?。
其次,盡管信息登記制度可以通過及時向社區(qū)或公安機關匯報來更新性犯罪者的信息,但一旦信息登記制度不完善,信息不互通的地方很容易成為性犯罪者紛涌流入的法外之地。登記制度和申報制度需要配套進行,前者是對于司法機關授權,加強《信息公開辦法》的制度基礎,后者是在司法機關公開的情況下給犯罪者增設的義務。通過登記和申報雙重機制可以確保司法機關在進行信息公開的過程中確保信息準確的態(tài)勢,并且通過義務加強對性犯罪者的監(jiān)管,縮短發(fā)現信息缺失所需要的周期。
從信息登記更新到信息公開再到信息查詢,三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直接影響到信息公開制度的法律效果,而三個環(huán)節(jié)均需要做到準確和完善。盡管在《信息公開辦法》的牽頭下我們邁出了信息公開制度的第一步,但是信息被公開,一旦制度不完善,信息不準確,對于性犯罪者的傷害和影響是不可逆的,這甚至會對其回歸社會造成阻礙。
在此問題上英國在公開方面更為嚴謹,施行性犯罪者登記制度和信息的有限披露制度。部分學者認為此舉有效地在披露犯罪者隱私和保護兒童之間取得平衡,此種說法在表層含義上當然成立,但更深層次的含義在于通過有限披露避免對受害未成年人造成二次傷害?。有限披露的制度要求性犯罪者在法定時間內向警方提供所需披露的個人信息資料,在良好履行登記義務的情況下,根據判處刑期的不同確立登記的期限。在沒有數據支撐公開披露犯罪者個人信息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的前提下,只有當警方認定性犯罪者具有極高的人身危險性,警察機關才向公眾披露該犯罪者的個人信息,并且不允許普通公眾通過一般途徑查詢犯罪者的個人信息?。
筆者認為對于披露的方式來說,英國的有限披露極具參考價值,在查詢的途徑上,我們可以結合特定行業(yè)排查和登記查詢兩種方式給予普通公民以查詢權。首先,在行業(yè)準入方面,對特定行業(yè)如教育及相關行業(yè)采取嚴格的準入制度,將查詢權給行業(yè)從業(yè)管理人員,嚴格篩查進入直接接觸、密切接觸未成年人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的信息,排除有性犯罪案底的人員進入此類行業(yè)。其次采取定向公開制度,有針對性地向未成年人的監(jiān)管人告知學習生活范圍內存在的性犯罪者的信息,并且允許在核準身份信息之后登陸特定網站查詢周邊是否存在性犯罪者的安全隱患,在給予該群體以查詢權的同時要求其遵守不得隨意利用獲知的信息進行不法行為的義務。當避免了無目的地全而廣的披露,可以減少犯罪者在回歸社會中所造成的包括就業(yè)、教育的阻礙,在對其有可能再犯的行業(yè)和領域進行限制后,有利于犯罪者回歸社會便能更好避免犯罪者產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對受害群體甚至不特定對象進行報復行為。與此同時避免向不特定的群體披露信息后產生對受害者生活和成長的影響,減少受害者再次暴露在聚光燈下的可能,這是我國選擇采取公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者信息制度所應當考慮到的方面。
(二)建立科學的評估標準
在充分公開信息,保障未成年人所獲取信息的全面性和便捷程度的同時,需要嚴格規(guī)制信息公開的程度,建立一套科學的評估標準。性犯罪者信息的公開制度在犯罪者已完成相應的刑罰處罰之后,作為已通過刑罰教育懲戒和改造的個體而言,其應享有與一般人同樣的權利,根據通說,被同等對待更有利于其快速地回歸社會。鑒于性犯罪者身份的特殊性,結合兒童最大利益原則,我們所采取的信息公開制度符合比例原則的考量,但同時應當保障被公開信息的犯罪分子享有的基本權利。
首先要明確公開所針對對象的范圍,除了包括刑滿釋放的人員,還應將假釋、緩刑的犯罪人員列入公開考量的范圍,對性犯罪者從監(jiān)獄到社區(qū)進行全方位考察。其次對于公開的范圍需要具體明確,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見微知著,公開的范圍過大或過小均會帶來逆收效。在選擇公開范圍的過程中可以避免全盤公開,而結合犯罪程度等數據對不同的犯罪人實行不同的公開制度,例如美國采取的SORNA分級公開制度。再次要對公開的渠道進行規(guī)制,如需要在特定的渠道進行查詢,列明明確的權利義務還有責任。犯罪分子一旦回歸社會就應當對其平等對待,在選擇公開個人信息和犯罪記錄對需要回歸的犯罪分子而言是一種限權的做法,對于限制、減損公民權利的行為我們必須要做到比例原則,選擇對犯罪分子影響最小的方式進行公開。
(三)建立再犯風險評估機制
不僅在公開的方式方法上我們需要做細致規(guī)劃,對于性犯罪者的再犯可能性我們同樣需要做研究。美國在2006年制定了《亞當·威爾斯兒童保護與安全法(Adam Walsh Child Protection and Safety Act of 2006)》,其中將公告進行等級的劃分,根據犯罪人員的犯罪次數、嚴重程度、手段、是否有前科等具體參數將信息公告分為三個等級,每個等級規(guī)定不同的時長、更新次數和限制條件。由此不僅對于性犯罪人進行類的劃分,更能進一步規(guī)避對初犯、偶犯以及無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的犯罪分子進行過于嚴苛的二次懲罰。換言之,也能夠集中對人身危險性高、再犯可能性高的犯罪分子進行集中管理、綜合整治,避免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更有利于一部分犯罪分子盡早回歸社會,融入社會,保障其基本權利得以盡快實現,有針對性地隔絕由于身心問題不利于回歸社會的一部分群體,這對于犯罪者和未成年人而言均有利。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Frisbie的研究表明,以五年期間為時間點,同性戀童癖的再犯率為34.5%,異性戀童癖的再犯率為18.2%,不僅如此,包括荷蘭的研究、數據的調查均表明,即使在戀童癖這樣極端的再犯群體當中,仍然存在同性戀童癖再犯率高于異性戀童癖的情況。我們必須意識到,將再犯率實際運用在評估中進行反饋的操作勢在必行。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犯罪學、醫(yī)學的角度全方位綜合考量制定一套性犯罪者風險評估量表,探索出能夠對性犯罪者進行預測的評估機制,在數據上分析其再犯的可能性和回歸社會后的人身危險性,完善信息公開制度的后續(xù)工作。
注釋:
①③龍敏.慈溪版“梅根法”的制度風險——兼評慈溪市《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公開實施辦法》[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2):24-31.
②田剛.性犯罪人再次犯罪預防機制——基于性犯罪記錄本土化建構的思考[J].政法論壇,2017,35(3):57-68.
④劉盈.回歸社會本位:健全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化服務體系[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31(1):104-108.
⑤趙勇.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05.
⑥樊麗萍.中國版“梅根法案”靠譜嗎[N].文匯報,2016-06-21(007).
⑦謝俊龍,田然.我國刑法加強未成年人性權利保護的前度探尋[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4):77-87.
⑧鄭新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法理分析[D].煙臺:煙臺大學,2016.
⑨王春媛,廖素敏.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登記和有限公開機制研究[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6):92-99.
⑩出自維克多·雨果小說《悲慘世界》,主人公冉阿讓因曾服勞役,后只能得到黃色的護照,象征曾有前科。
?何挺,林家紅.中國性侵害未成年人立法的三維構建——以美國經驗為借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1):60-69.
?裘菊紅,王曉青.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公開制度探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2):5-11.
?張華,祝麗娟.未成年人審判中若干熱點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7(19):17-25.
?樊榮慶,鐘穎,姚倩男,吳海云,徐衍.論性侵害案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保護體系構建——以上海實踐探索為例[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2):32-43.
?[美]巴特爾等.犯罪心理學(第七版)[M].楊波,李林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314.
參考文獻:
[1]張瑋心.美國兒少性侵案件實務審判研究[M].臺灣: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7.
[2]許福生.犯罪學于犯罪預防[M].臺灣: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6.
[3]周煌智,文榮光.性侵害犯罪防治學——理論與臨床實務使用[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
[4]龍敏.慈溪版“梅根法”的制度風險——兼評慈溪市《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公開實施辦法》[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2):24-31.
[5]田剛.性犯罪人再次犯罪預防機制——基于性犯罪記錄本土化建構的思考[J].政法論壇,2017,35(3):57-68.
[6]劉盈.回歸社會本位:健全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化服務體系[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31(1):104-108.
[7]趙勇.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05.
[8]樊麗萍.中國版“梅根法案”靠譜嗎[N].文匯報,2016-06-21(007).
[9]謝俊龍,田然.我國刑法加強未成年人性權利保護的前度探尋[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4):77-87.
[10]楚超.兒童遭性侵,八成是熟人作案[N].保健時報,2017-09-21(016).
[11]鄭新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法理分析[D].煙臺:煙臺大學,2016.
[12]王春媛,廖素敏.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登記和有限公開機制研究[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6):92-99.
[13]何挺,林家紅.中國性侵害未成年人立法的三維構建——以美國經驗為借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1):60-69.
[14]裘菊紅,王曉青.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公開制度探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2):5-11.
[15]張華,祝麗娟.未成年人審判中若干熱點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7(19):17-25.
[16]樊榮慶,鐘穎,姚倩男,吳海云,徐衍.論性侵害案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保護體系構建——以上海實踐探索為例[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2):32-43.
[17]牛旭.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及風險治理——一個新刑罰學的視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6):35-45.
[18]嚴格.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公開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8.
[19]馮星星.我國兒童性權利刑法保護立法完善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9.
[20]肖楓予.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信息有限公開制度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