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梓銘
新聞事件:近日,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家邱奇宣布正在創(chuàng)建一個項目,讓人們利用基因相互匹配來確定是否值得成為伴侶。與此同時,日本研究人員也研發(fā)出人工智能配對,通過事先設計的涉及價值觀及性格的調查,挑選有相似觀念的人匹配交往。
從DNA相親到人工智能配對,這幾年,戀愛走向“技術主義”的說法愈發(fā)流行。究其原因,一方面,新技術新應用日益普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地同技術發(fā)展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公眾對技術的期待越來越高。大家既震撼于技術改變生活的能力,又對技術之功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就連戀愛這種較為主觀、涉及情感的事情,都希望借技術一臂之力。
應當承認,在DNA相親或人工智能配對的幫助下,確實可能讓更多年輕人容易找到適合的伴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他們社交能力不足、信息缺失等問題。比如,DNA配對致力于相親者的遺傳病篩查,以減少后代產生遺傳病的概率;人工智能配對會調查一些雙方交往時不便提出的問題,有助于避免初次接觸的尷尬。
不過,戀愛是一件感性的、充滿不確定性的事,再精確精準的技術,恐怕都無法窺透其中奧秘。更何況,運算得來的結果,充其量只是概率的測算。在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面前,誰都沒辦法避免例外的發(fā)生。若戀愛真如“技術主義”的設想那般,變得確定無疑時,當中的偶然和悸動,也就所剩無幾。這樣的戀愛,還會刻骨銘心、令人難忘嗎?
總之,技術有用,卻并非萬能。過于偏信,實無必要。(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