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張 祥
(1.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銀光中學,甘肅白銀 730900;2.甘肅省白銀市第六中學,甘肅白銀 730900)
拋錨式教學,也稱“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意指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學習情境,提出問題,在問題情境基礎上開展教學。拋錨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中,產(chǎn)生學習的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親身體驗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完成建構,達成學習目標?!板^”是指真實性的情境或問題,其中隱含了學習任務。當作為“錨”的情境或問題被確定下來,整個教學過程也就確定下來了,好似錨將輪船固定住。
將拋錨式教學方式運用到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讓學生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應用于中學信息技術課的拋錨式教學主要包括如圖1所示的環(huán)節(jié)。
圖1 拋錨式教學的環(huán)節(jié)
拋錨式教學使學生體驗真實的問題情境,圍繞“錨”展開整個學習進程。創(chuàng)設情境即設置“錨”,圍繞“錨”,才有了待發(fā)現(xiàn)、解決的問題,展開后續(xù)的學習與探究活動。
教師上課之前需要深入研究課標、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把握教學要點,梳理知識脈絡,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巧妙地設計情境。如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各種問題。學生在與信息技術打交道時,也會碰到各式難題。很多信息技術問題情境可以通過模擬這些真實場景而產(chǎn)生,搭建課堂與生活的橋梁,引起學生的共鳴,促進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提高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
這主要是指將教學內(nèi)容嵌入創(chuàng)設的情境,情境中的問題才是實質,情境只是為問題的提出與解決提供背景。學生分析情境,從中提取、確定要研討的問題,明確問題的含義,分析問題的特點、條件等,即為“拋錨”。
問題是拋錨式教學的核心。當問題出現(xiàn)時,學生已經(jīng)會了的知識不能解決,而必須學習的新知識,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信息技術教師要注意情境過渡到問題應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問題必須緊緊圍繞接下來將要探究的內(nèi)容,難易得當。過多的問題會使課堂時間緊張,導致學生無從下手。
確定問題之后,學生需要著手解決問題,通過聯(lián)系已有認知結構中與此問題有關的知識經(jīng)驗,分析如何解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解決方法。
信息技術教師應在課前準備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如微課、操作指引等,作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輔助資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與問題有關的學習任務,利用課本、學習資源等自主學習,嘗試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有效監(jiān)督,及時提供腳手架,促使學生調(diào)節(jié)學習節(jié)奏。探究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深入掌握、理解知識與技能[1]。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對問題進行初步探索,而對一些層次更高、更具開放性、更具爭議的問題通常不能獨立解決,或者有的問題可能存在多種解決途徑,這時產(chǎn)生與同學或教師交流請教的需求。通過不同觀點的互動和交流,教師要刺激學生反省思考,消除學生的疑慮,補充、修正、深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拓寬思路,從多方面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鼓勵學生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分享觀點,提出自己存在的疑惑,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知識體系。
當學生達成目標,“錨”被消解,教師要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評價。問題解決后,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細節(jié)進行總結、反思,包括用到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解決問題采用的策略和技巧等,以使學生產(chǎn)生整體意識,從全局系統(tǒng)地建立知識體系,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此外,師生還應共同對學習過程、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拋錨式教學就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評價教學效果時應以多元化的過程性評價為主。學習評價包括學生自我評價、他人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做出評價,反思自己的想法及思路,總結自己的進步與不足,為今后的學習積累經(jīng)驗和教訓;他人評價通常是學生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收獲;教師評價為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動態(tài)觀察,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綜合其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表現(xiàn)進行的效果評價。
在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要仔細觀察、恰當表達,與同學合作交流,這樣也可能會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可能萌生新的想法。
學生從確定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曲折的,獲取的知識也不夠系統(tǒng)。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對知識進行總結,對學生探究過程中關注不夠的知識進行提醒與回顧,幫助學生吸收獲取的知識。同時,教師還要精心選擇一些多樣且針對性強的補充材料和練習。這些材料和練習既要反映基本的操作步驟、基本知識原理,又要能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通過練習,糾正理解的偏差,達到學習的目標。
拋錨式教學中,“錨”是通往學習目標的階梯,而不是重點。成功的“錨”的消解,能促進學習者知識能力的遷移,如類似問題、其他學科問題、跨學科的綜合問題等,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新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縱觀拋錨式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師生角色都有所變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思考者、知識建構者。拋錨式教學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均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從知識技能的提供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搭建“腳手架”,營造課堂氛圍,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協(xié)作學習。教師應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解決問題中的失誤與偏差,通過提問、引導進行糾正,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及時點評。教師提供的引導、支持,有助于使學生自然而然、有條不紊地進行知識建構。同時,教師還應當是學習者,以學生的身份和學習的心態(tài)參與到課程中去,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信息技術在現(xiàn)階段的教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拋錨式教學則融合了多種教學法的特點,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按照情境、合作和反思的方法組織教學工作。因此,教師應該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引導,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他們?nèi)姘l(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