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美玲/山東省濟南第十四中學學部主任、課程院院長
濟南第十四中學建校于1956年。2016 年,建筑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在校生2100人,其中近60%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校教職工140 名,6 名具有研究生學歷,沒有特級教師。就在這一年,我們選擇了育人模式轉型。
“本土教師,原班人馬,生源不變?!边@樣一群普通老師進行這樣一場大的變革,能行嗎?水土不服怎么辦?選課走班,沒有班主任了,學生會不會亂?本來成績就只是中游,能保住嗎?就這樣,一所普通公辦中學,在社會各界不同的聲音和關注中,開啟了育人模式轉型之路。
學校變革至今已經(jīng)近5 年了?;赝@些年,當初想到了難,但確實沒想到這么難。這場變革步步驚心,摸著石頭過河,有時連石頭都沒有,只有方向。破與立,都是困難。于是,在不斷“倒逼”中催生了一所普通公辦中學的學校轉型生長記,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在自我蛻變的掙扎與痛苦中,在艱難的探索過程中,收獲著教育的尊嚴和幸福。
那么,像這樣一所普通公辦中學,各方面條件都不太突出的學校,為什么敢于選擇轉型而且能成,做了很多學校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秘密何在?在機制、在課程,關鍵在理念、在文化,在關鍵時間節(jié)點和事件的判斷和選擇,在于我們從變革的系統(tǒng)設計上,選擇了從“過度管理”走向“引導內(nèi)心”。
教學組織形式的轉型,學生很期待,家長很擔心。自2016 級至2020級,每一級在選課培訓的時候,我們用充分的材料和數(shù)據(jù)讓家長相信,我們的選擇是負責任的,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干部和教師通過網(wǎng)絡、電話與家長建立家校暢通的溝通渠道,對家長的任何疑慮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坦誠相待。
但是家長依舊很焦慮。比如,每個孩子經(jīng)選課都產(chǎn)生了不同數(shù)量的自習課。家長開始焦慮:自習課為什么這么多,都排上課不行嗎?早上第一節(jié)為什么就排自習課?有的家長直接到學校來找排課項目組要求加課。有個叫小月(化名)的女生,選課完成后,她一周有五節(jié)自習課,而且有一節(jié)是在周二早上第一節(jié),她媽媽從網(wǎng)上跟排課項目組的老師溝通,要求調(diào)整或者安排上課,又跑到學校當面要求,項目組老師苦口婆心地跟她解釋??尚≡聥寢尵褪墙邮懿涣耍笨蘖?,說:“我自己沒文化,不想孩子沒文化!”后來,她又去找學部主任協(xié)商。就在小月媽媽四處找學校老師調(diào)整自習課的過程中,學部咨詢師項目組在開學第一周就組織了兩批“我要做自習達人”的沙龍,孩子們一起討論為什么要做自習達人,怎么才能做自習達人。小月參加了這個活動,并對自己的學習做出了規(guī)劃。學部設計了自主學習規(guī)劃單,咨詢師和導師都指導學生填寫,還評選了自主規(guī)劃之星。“規(guī)則和規(guī)劃”是初一的工作重點,也是持續(xù)三個學年的主題。
學校豐富多彩的課程,小月其實參與了很多。如,利用校外資源開設的基地課程——游泳、研學、各種藝術、體育、技術分類課程,她很享受課程帶來的不一樣的感受。隨著小月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原來膽怯的眼神越來越自信,小月媽媽終于不再焦慮自習課的事了。像小月媽媽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在選課走班中,最先適應的是學生,學生的歡喜和適應,讓家長的擔憂漸漸釋放。
我們深知,課程改變,學校才能改變。課程是學校最為重要的產(chǎn)品,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學校必須著眼未來,立足實際,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系統(tǒng)開發(fā)滿足學生需求,充分落實學校育人目標的學校課程。
只要老師們內(nèi)心沉睡的力量被喚醒、被點燃,只要他們真正擁有了專業(yè)的力量,就會擁有成就感和職業(yè)幸福感。
選課走班的前提是建立多樣化、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哪些課程需要選?有必選有自選,必選中還有分層必選、分類必選、分時必選。因為課程的豐富性和選擇性,學生無法使用統(tǒng)一的課程表,只能是一人一張課程表,于是從“我們的課表”走向了“我的課表”。課程能選擇,是對學習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學校變革最外顯的特征。
心理學家津巴多曾說:“當感到有選擇自由的時候,人們更容易遵守規(guī)定和要求?!毖芯勘砻?,如果學習行為能滿足學生的權利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由需求與樂趣的需求,那么學生必然會自動自發(fā)地學習。學生每個學期的課程表都不一樣。每一次選課都是一次對內(nèi)心、對成長的叩問。學生必須首先想清楚:“我現(xiàn)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边@樣的追問多了,他們就會逐漸找到自己的跑道,自主發(fā)展能力也就慢慢形成了。
這個過程來之不易!
2016 年10 月,學校組織第一次研學選課。因為是初次嘗試,學校只開設了五條線路:一條市內(nèi),三條省內(nèi),一條省外。提前進行測試,對家長和學生反復培訓注意事項,正式確定晚上同一時間搶線路。預定30 分鐘的報名時間,剛過五分鐘,學部主任、研學主管、課程院院長的電話就被打爆了。搶不上外地線路的孩子在家里哭鬧,家長沉不住氣紛紛打電話,說:“平臺搶課不公平,就得想去哪兒去哪兒。”要求增加市外線路名額。學校思量再三,沒有妥協(xié)。因為選擇本身就是教育!希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遵守規(guī)則,希望他們將來在面對人生不如意時,學會平衡和接受。
“學校變革第一步”全國現(xiàn)場推廣會
我們相信,學校是未來的社會,學生在學校中得到的這些歷練,會讓他們對未來有更多的適應。2016 級的學生目前已上高二,面對山東的新高考的要求在高一需要選科走班,他們非常適應。
不得不說,我們有一群非常淳樸、通情達理的家長,他們對理想教育的渴求不亞于學校和老師。但是遇到自己孩子的事的時候又很現(xiàn)實。幫助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把家長轉化為學校最堅定的支持者,是學校的責任。社會對學校的信任、對教育的信心,就是在每一位家長的口口相傳中建立起來的。
學校啟動變革后,確立了辦學理念——“創(chuàng)造適宜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的教育”。什么是適宜?怎樣才叫適宜?當然應該首先體現(xiàn)在學校最重要的產(chǎn)品——課程上。所以,就要做我們自己的課程開發(fā)。
怎么做課程開發(fā)?我們這些普通的教師都是一頭霧水。首先想到的當然就是“拿來”。2015 年12 月,我們拿到了北京市十一學校初中部幾十本自編課程資源,如獲至寶!盯著這些印著十一LOGO 的書,我們心想,這下課程開發(fā)就容易多了。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些“拿來”的課程根本不能直接用。因為我們的學生和十一學校的學生有著太多不同,兩地的中考要求也不同。面對我們的學生,要做適合我們的課程,必須進行二次開發(fā)!
但是留給我們的時間太少了,只有九個月!能行嗎?怎么辦?
選擇依然是學習。我們?nèi)4蟛糠掷蠋煼峙M入十一學校進行浸潤式學習,課程是每個人學習的重點。通過學習,老師們了解了十一學校課程設計的初衷,了解了這樣的課程是如何走向每個人,如何去滿足學生不同需求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這些課程每年、每學期都在更新。原來課程研發(fā)不是一個完成時,它要根據(jù)學生的需求不斷迭代。這時候,大家逐漸對課程開發(fā)有了信心。這時候,11個學科主任也浮出水面。我們建立了和十一學校各個學科課程關鍵人物的對接,既走進去,又請進來。2016年1 月23 日,十四中的23 位學科主任和骨干教師啟程去了十一學校,觀摩課程研發(fā)。
2016 年1 月28 日,學科主任和骨干教師帶領團隊,開始著手做屬于十四中的課程。那幾天,我們天天忙到深夜,進一步研究、理解十一學校的課程體系,同時也基于“頂天立地”的原則,初步搭建起了 “分層、分類、綜合、特需”課程體系。但是稍微往細處一走,就發(fā)現(xiàn)到處都是問題。比如語文,課程框架是按主題還是按能力?材料怎么選才叫適度?又如數(shù)學,起始年級是數(shù)Ⅱ這個層級,十一學校的數(shù)Ⅱ的難易度適合我們的學生嗎?如果不適合,調(diào)整的度怎么把握?怎么體現(xiàn)讀本的“可讀”性?綜合課程怎么做才叫綜合?課程資源怎么整合……每個人的理解都有可能不一樣,大家常常爭得面紅耳赤。這樣圍繞課程的爭論,在我們以往的教學生涯中從來沒有過。大家非常亢奮。深夜十一點了,明明要回房間休息,到了門口想起什么又折回,還要討論一會兒。大家感慨,其實這么多年都沒好好研讀過教材,沒好好研究過課標,沒好好研究過學生的需求。
就這樣,我們第一批課程資源誕生了。這批資源包含了各學科的課程基本架構,基于能力培養(yǎng)的學科體系的重新梳理,以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的讀本、任務書、前診、后測等的編寫體例。透過這些,我們都仿佛看到了未來十四中的孩子是如何在這些資源的支持下一步步發(fā)展和成長的。老師們說:這些東西咱們可得保存好了,這是咱們自己的!
其實,從2016 年1 月到9 月正式選課走班,那段時間大多數(shù)老師的內(nèi)心都很不安。因為當時正是五個有關機制的方案討論、爭執(zhí)最激烈的時候,尤其是其中的薪酬分配和人事聘任方案。但是一提到課程開發(fā),老師們又毫不猶豫拎起行李箱就封閉學習,撲下身子就能進入課程研發(fā)狀態(tài)。這是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后來我們都意識到了,老師們的內(nèi)心是渴望變革的,渴望用專業(yè)的力量來助力學生成長、超越自我,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只要老師們內(nèi)心沉睡的力量被喚醒、被點燃,只要他們真正擁有了專業(yè)的力量,就會擁有成就感和職業(yè)幸福感。只有幸福的老師才能培養(yǎng)出幸福的學生。學生的幸福反過來會激勵老師不斷繼續(xù)前行。這應該就是教學相長的理想狀態(tài)。
課程研發(fā)最初的目標,我們是想讓學生擁有選擇課程的權利。但是做著做著就發(fā)現(xiàn)了,如果讓學生從“我們的課表”走向“我的課表”,老師首先要有權利、有能力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fā),把“我們的課程”變成“我的課程”。我們就這樣走在了課程開發(fā)這條有開始無結束的路上。
課程改變帶來學校生態(tài)的改變。課程研發(fā),喚起了老師們久違的專業(yè)熱情,他們用寒暑假節(jié)假日、夜以繼日的付出,努力讓國家課程方案落地,努力實現(xiàn)由知識主線向能力主線的轉變,努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探索、體驗、建構、應用。他們雖然目前專業(yè)素養(yǎng)的水平還有限,他們也在努力將國家課程標準對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一點一滴地落實在每一個教學行動中。
美國教育家羅伯特·馬扎諾曾說過:“人的學習過程有個基本模型,包括三個主要的系統(tǒng):自我系統(tǒng)、元認知系統(tǒng)和認知系統(tǒng)。當面臨一項任務或挑戰(zhàn)的時候,首要的是開啟自我系統(tǒng)?!?/p>
我們這一路走來的課程研發(fā)路,不就是率先開啟了老師的自我系統(tǒng)嗎?首先,通過不斷地學習,通過借鑒,讓老師們感覺做課程研發(fā)也不那么難,激發(fā)起了老師們專業(yè)成長的愿望,開始去嘗試,這時候自我系統(tǒng)就開啟了;然后,在嘗試中不斷比較,也不斷跟過去的自己告別,于是元認知系統(tǒng)也開啟了。有了自我系統(tǒng)、元認知系統(tǒng)的開啟,才有了為學生捧出的這一堆還在不斷生長的資源。
一群普通教師做課程開發(fā),普通的學校進行育人模式轉型,為什么今天看來還比較順利,原來在無形中契合了這樣一些原理和要素。
伏爾泰說:“人生來就是為了行動,就像火光總是向上騰?!标套诱f:“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弊叩浇裉?,我們慶幸我們選擇了行動。雖然開始的時候有點“無知者無畏”,但是我們選對了變革的入口——從課程改革進入,讓課程成為撬動整個轉型的杠桿,整個學校駛入了轉型的航道。
學校管理團隊曾共讀過《移動你的巴士》這本書,這是美國“最酷校長”克拉克的管理課。他把一個團隊比喻成一輛巴士,這輛巴士行駛的方向和距離代表團隊的目標和成就。巴士上一定會有這么幾種人:跑者(為了團隊的利益不斷超越自己),慢跑者(積極主動地完成工作),步行者(僅僅被拉著一起走),搭車人(阻礙團隊成功且拖后腿)。這輛巴士的司機就是團隊的老大,司機的工作就是激勵整個團隊,鼓舞團隊成員,使巴士快速前進。
當需要感冒藥來緩解癥狀時,盡量只吃一種藥,針對癥狀選擇含有相應治療成分的藥品,能選擇單一成分的盡量用單一成分藥品。多個癥狀同時出現(xiàn)時,要針對癥狀選擇含有相應治療成分的復方感冒藥。含有同類成分的不同感冒藥不要同時服用,比如“艾暢”和“惠菲寧”,同服可導致偽麻黃堿過量。
顯然,每個學校、每個校長都希望自己學校的巴士上有盡可能多的跑者和慢跑者,還要防止他們退化成步行者和搭車人。怎么辦?用什么樣方法?這是擺在每個學校管理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學校有多位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老教師,變革近5 年來,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機制對了,一切皆有可能。
石琳老師是年紀最大的一線教師,是地理學科主任、第一屆學校學術委員會主席,被學部聘為導師、主任導師,每周12 節(jié)課,身兼數(shù)職。從變革開始,她就投身這場“自找麻煩”的改革,挑戰(zhàn)滿滿,收獲也滿滿。寒暑假課程開發(fā)、學科教室建設、外出研學,真的很忙碌、很辛苦。但是她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和老師們的尊敬。雙向聘任中,學部都搶著聘她,讓她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真、讓老師收獲了成就感。
李海燕老師是歷史學科主任、學校研學旅行項目組主管、導師、歷史教學班主任,每周12 節(jié)課。研學旅行目前是十四中的品牌課程。學校研學旅行的九條線路,全是李老師帶著項目組利用寒暑假“踏”出來的。2016 年7 月,大暑時節(jié),為了準備第一次研學,他們七天行程2100 多公里;2017 年7 月,連續(xù)幾天最高氣溫達42℃,他們七天行程3500 多公里。他們白天考察景點,晚上進行匯總,排查安全隱患,填寫考察記錄,商定研學課題,編寫研學指南。是我校研學旅行最富實踐經(jīng)驗的專家之一。
十四中有一批五十歲上下的老教師拼搏在第一線。其他學校放假了,十四中的老師封閉進行課程開發(fā);其他老師下班了,十四中的老師還在給需要的孩子提供援助,隨時出現(xiàn)在學生需要的地方。他們每個人都在用行動說明:職業(yè)有倦怠,專業(yè)不會讓人倦怠!從職業(yè)走向專業(yè),這就是學校學術力量生長的過程。有的老師開玩笑說,這個改革“有毒”,甚至有人說“十四中的老師像打了雞血似的”。
這一切轉變,內(nèi)在的密碼都是雙向聘任。
關于雙向聘任,學?!缎袆泳V要》這樣說:“學校實行教職工與學部、部門雙向選擇的聘任機制,以實現(xiàn)人力資源的優(yōu)化組合,盡可能讓更多的教職工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彪p向聘任在每學年末進行,校長先聘任干部和各部門負責人,各部門負責人與教職員工實行雙向聘任。
雙向聘任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尊重雙方意愿的原則,校長不參與、不干涉學部、年級和職能部門與教職工的雙向聘任工作。有嚴格的聘任程序,充分考慮各部門均衡發(fā)展,確保把合適的人放到適合的崗位上。
雙向聘任要實現(xiàn)兩個基本目標:
一是構建合伙人團隊。團隊是雙向選擇達成的,有共同的愿景,也共享成功,很容易形成自帶發(fā)動機的團隊。
二是讓好人有好報。學校中有五種好人:工作量大的,工作質量高的,貢獻大的,責任大的,稀缺的,學校的機制就是要讓好人有好報。
于是,雙向聘任就成了最大的評價,徹底打破了學校內(nèi)原有干多干少、干好干孬都差別不大的情況。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傮w來說,好教師(跑者)在各個學部都搶手,存在一點問題但能力強的教師(慢跑者)會在雙向聘任中得到成長。有的人(步行者或者搭車人)自認為一定會被某學部聘上,實際情況是人家有別的選擇。學部主任不聘,不會直接說如何不好,但這位老師就一定會反思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夠好,一定會自我調(diào)整,為下次聘任做準備。
這樣的機制,不僅點燃教師,也點燃了干部。機制重構,學校的治理結構實現(xiàn)了扁平化、聯(lián)邦制、矩陣式、分布式,師生導向,重心下移。所有的中層部門變成職能部門,每個部門負責人都是責、權、利對等的主體,他們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從管理走向領導、走向服務。學校初步建立起以師生為導向,以學生為本、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目標的文化。
近5 年來,圍繞“創(chuàng)造適宜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的價值追求,學校實現(xiàn)了育人模式的轉型——
機制變了。人的能量被釋放,干部、教師被點燃,每個人開始裝上自己的發(fā)動機,老師們在面對挑戰(zhàn)中,不斷超越自己,不斷提升專業(yè)能力。
課程變了。豐富的課程,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了選擇,學會了對自己負責,在學校豐富的課程體驗中,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喚醒自己,進而成為自己。
學生變了。他們喜歡學校,喜歡老師,喜歡學習。自主性、自我規(guī)劃、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成長的內(nèi)動力被激發(fā)。
師生關系變了。變得平等、民主、和諧,老師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教育學就是關系學的真諦。
學校變了。在這種“打開”的學校生態(tài)中,學生和老師都更加自信,對未來的信心更濃,我們在努力與更好地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