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奇,周建社
(1.廈門理工學院體育部、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福建 廈門 361024;2.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3.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現階段,學校藝術體育是學生參與程度很高,受到各級教育部門及學校單位推崇的重要內容之一?!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將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融合”確定為教育發(fā)展的一項戰(zhàn)略主題,學校藝術體育作為完成“四育有機融合”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是落實當前學校素質教育理念,切實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人文藝術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從歷史理論層面,理清我國學校藝術體育的歷史演變進程,是完善學校藝術體育的理論基礎,切實發(fā)揮學校藝術體育融合實踐作用的重要前提。
所謂“學校藝術體育”是指校園場域環(huán)境下,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的基礎上,以形塑身體之美引發(fā)人們產生美感進而激發(fā)參與興趣為直接目標的身體活動[1]。
具言之,是指以在校學生為參與主體,為實現發(fā)展學生身體能力和美感素質的教育目的,所進行的以視聽構式編排手段、姿態(tài)動作展示為途徑的具有一定鑒賞和審美文化價值的身體活動,包含有體操、團體操、廣播體操、藝術體操、體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街舞、排舞等眾多的運動項目形式內容[2]。
2.1.1 基于特定歷史時期的變化邊界來劃分
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任何時期的學校教育都必定會為適應當時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服務需要而存在,以及發(fā)生改變。從西周“六藝”教育開始,我國的學堂體育教育形式便已出現,但直到20世紀的清末時期,仿照西方教育的現代學校形式才得以建立;就“體育”一詞而言,作為舶來品,其引入也在這一時期。我國學校體育歷史雖可追溯久遠,但真正確立并使用“學校體育”稱謂,嚴格地說是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近代才算起步。
基于此,我國學校體育演進脈絡的闡述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作為時間起點,到1911年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建立起我國第一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算作第一時間節(jié)段;從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華民國時期算作第二時間節(jié)段;從新中國成立到中國迎來改革開發(fā)大發(fā)展之前(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時期)算作為第三時間節(jié)段;從改革開發(fā)大發(fā)展初期到20世紀末中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基本達到小康水平算作第四時間節(jié)段;從進入21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今算作第五時間節(jié)段。
2.1.2 基于學校藝術體育各項目形式的引入及興起來劃分
表1 我國學校藝術體育項目傳入、興起或流行的時間
通過統(tǒng)計學校藝術體育項目從產生或引入我國,到在我國學校開始興起或流行的時間節(jié)點,能一定程度上預知出我國學校藝術體育演進發(fā)生的時間規(guī)律(見表1)。
綜合兩種劃分依據,可制作出我國學校藝術體育演進發(fā)展的時間圖譜(見圖1)。分析這一時間圖譜,發(fā)現我國學校藝術體育的演進階段大致分為五個主要的發(fā)展時期,分別是孕育期(1840—1911年)、生成期(1912—1948年)、形成期(1949—1976年)、外生式發(fā)展期(20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內涵式發(fā)展期(21世紀至今)。
圖1 我國學校藝術體育演進發(fā)展的時間圖譜
1840年開始,受鴉片戰(zhàn)爭和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影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學校教育中發(fā)揮作用。西式體育(體操、團體操、技巧)和西方體育意識受到知識先進派的推崇,一度取代中國傳統(tǒng)的學校體育形式成為優(yōu)勢資源。體操最早在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西式編練的新軍(如曾國潘的湘軍)中被引用,后逐步轉向工業(yè)學堂和軍事學堂(如1881年清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最早的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中推行體操,再到后來成立起專門的體操學校(如1908年留日歸國的徐一泳等成立第一所體操學校及湯建娥成立的中國女子體操學校)。各學堂所授的徒手體操內容又為團體操和技巧運動奠定了基礎,如寧垣學界(江南)第一次聯合運動會表演的體操內容就具備了團體操的雛形。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武術套路內容,在當時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下,開始強調起樣式的規(guī)范化和西方體育的競賽模式。
這一時期,體操借“推崇體力、強種保國”的現實需要成為最早傳入中國的學校體育項目,具有學校藝術體育初始形態(tài)的代表性。這時“體操”表達的是“體育”的大概念,體操內容也更多是兵式體操的軍事范疇,對現代體操的本質要素把握還相當模糊。團體操和技巧在項目特點體現上還處于一種混沌狀態(tài),個別表演雖有流露出樣式的雛形和浮影,但自身整體架構的標準形態(tài)尚無法呈現。而武術套路還僅處于西方體育意識強化和競賽模式規(guī)范化的初始階段。孕育時期,以體操、團體操、武術套路為代表的學校藝術體育徘徊于先進思想與舊制習慣的雙軌壓力之下,還處在隱性轉型的醞釀當中,整體上表現出一種專注于“強種保國”使命的原生型演進形態(tài)。
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和制度后的中華民國時期,學校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教育思想不再強調傳統(tǒng)的“忠君尊孔”,而是轉向為“健全人格,來發(fā)展共和精神”。以杜威為代表的西方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也在其弟子和眾多留學歸國精英的認同及助力下逐步滲透入當時教育管理及教育思維之中。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批判過分強調教師權威、尊嚴和等級,主張以兒童和學生為中心,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合作關系,提倡學生個性,注重啟發(fā)式教育。
體操受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轉變十分明顯。1911年《壬子學制》還以兵式體操為主,到1922年《壬戌學制》要求廢除兵操而在各級學校推行普通體操(尤以留德歸國的程登科先生在中央大學體育系中推行后,帶動了其他學校爭相模仿),學校體育體操課內容開始遵循項目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進行;1923年《新學制課程標準》正式將學?!绑w操課”改為“體育課”,體操與體育的概念由此得到了明確的區(qū)分。而因普通體操的推行,徒手體操開始受到學校青睞,規(guī)格化的集體徒手體操成為“新穎”的舞臺表演形式,這奠定了團體操的初步基礎。更而因徒手體操的流行,還產生出有別于團體操和技巧之外的一種新運動形式——廣播體操。
這一時期,辛亥革命帶來的教育環(huán)境改變,特別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學校體育回歸本位發(fā)揮了有利的作用。“體育成為‘歷練筋骨’之正統(tǒng)、體操回歸普通之本質”的變化使得體操這一學校藝術體育的項目原型真正生成;以普通體操徒手內容形成的團體操風靡發(fā)展,并矗立了良好口碑和影響力;廣播體操的新形式開始產生。此外,還有腰鼓、秧歌被學生所認知,增加了學校藝術體育的整體輪廓的要素含量,加深了學校藝術體育中東西方不同風格項目形式之間的相互融合。生成時期,學校藝術體育生成范式受到了較大地啟迪和激發(fā),整體上表現出一種受益于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啟蒙型演進形態(tài)。
新中國成立和人民政權建立后,在蘇聯馬克思、列寧主義影響及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下,中央政府格外重視通過開展體育來團結和教育學生及社會青年群體的方法。
學校體操仍然十分活躍,從省、市、自治區(qū)到各地方學校均將體操列為體育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團體操“精神抖擻、團結聚心”的特點非常迎合當時政治表達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表現需要,從各級政府到學校的一致推動下,團體操在學生中的流行程度非常之高。在《勞衛(wèi)制》倡導下,“兩課、兩操(早操和課間操)、兩活動”愈發(fā)流行起來,而早操和課間操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即為廣播體操,從1955年開始全國統(tǒng)一性的廣播體操,到1973年共推出有4套少年廣播體操和5套兒童廣播體操。此外,因蘇聯體操隊的中國訪問表演認識了藝術體操的魅力,跟隨蘇聯步伐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的使命感,使得當時認為蘇聯這一先進和優(yōu)美的體育項目是值得學習的。
值得一提的是,從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歷史時期,由于受極左錯誤思想的干擾和群眾專政的影響,我國社會秩序、政治思想、經濟建設均受到嚴重破壞,在文化大革命開展最盛的一段時間,包括學校體育在內的學校教育幾乎處于完全停滯的狀態(tài)。除團體操、廣播體操等少數幾項作為有利于鼓動學生及群眾參與“文革斗爭”的工具還有所開展外(如《毛主席語錄操》),體操、藝術體操等其他藝術體育內容都被認為或是“西方資本主義復辟”、或是“學術權威、封建遺老遺少”的毒瘤而受到限制。
這一時期,在努力保護新中國勝利果實、積極致力于社會主義制度化國家改造、培養(yǎng)適合社會主義建設所需人才的主流背景下,學校藝術體育肩負著較為明顯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化目的。學校藝術體育中的體操、團體操和廣播體操等項目積極接納社會主義的文化浸染和熏陶,體現有加固身體能力和凝聚精神斗志的作用,注重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呼應、補充。像強調“強健革命身體之本”的體操;表現“精神抖擻、團結聚心”的團體操;象征“學習和生活必修課”的廣播體操;由“蘇聯印象”而引入的藝術體操等都表現出向社會主義文化特質的變遷和融合,即使是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歷史時期也是如此。形成時期,學校藝術體育受國家政治性的導向和支配較為深刻,整體上表現出一種涵化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次生型演進形態(tài)。
由于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工作方針,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思想解放運動”使得中國社會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亦或教育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學校藝術體育項目逐步得到了恢復并延續(xù)改良,許多國外最新且時尚的學校藝術體育項目被國內教育人士認知而引入中國,學校體育領域由此掀起了一場學習西方學校藝術體育時尚項目的熱潮。
隨著學校體育課業(yè)秩序的恢復,體操依舊作為主要內容被加以重視,且逐步偏向強調競技性的要求。團體操在各級學校中依然展現著積極的一面,但由于現代舞臺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及學校藝術體育新項目的不斷引入而受到一定影響。學校廣播體操延續(xù)頒布。藝術體操在中蘇分歧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雙重影響下,在引入國內后不久就陷入了較長時間的停滯,同時也錯過了項目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直到改革開放之時,藝術體操才迎來復蘇和崛起。
而從迪斯科這種當時風靡流行的社會化舞種開始,通過釋放身體來表達自我,強調熱情、健康和美感的展示,成為了“解放思想”的一種典型代表,正是由于有了人們對迪斯科的前期認識和感受,才引得學校藝術體育的時尚項目受到關注,學校中的健美操熱、體育舞蹈熱、瑜伽熱開始流行。
這一時期,得益于“解放思想”正確理念的指引和貫徹,全社會的各個領域逐步得到恢復并取得發(fā)展。由于個性需要的提高,學生們乏味了一層不變的身體活動方式,不再拘泥于身體的整齊劃一,開始追求個性,放大身體的美感表達,期待美能給予人自尊和自信。體育工作者在出國訪問和邀請入國表演的過程中,不斷挖掘具有項目優(yōu)勢、美學特點且適合中國國情的學校藝術體育項目,像健美操、體育舞蹈、瑜伽等一批世界前沿且流行的學校藝術體育項目得以被引入國內各級學校普及傳播并扎根發(fā)展。正是這些切實而富有成效的“引進”行動使得我國學校藝術體育的項目內容愈發(fā)的豐富、開展氛圍愈發(fā)熱烈、后續(xù)發(fā)展愈發(fā)繁盛。
當然,此時我國學校藝術體育還單純地注重著以項目數量增加、受眾擴大、規(guī)模拓展為主的發(fā)展方式,對于這些新型項目的實質內容、核心技術、內涵價值的把握還不夠透徹,因此這一時期也成為各新型項目應征優(yōu)劣考驗、形成時間積淀的必要過程。外生式發(fā)展時期,學校藝術體育領域率先打破了歷史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以系列具體化的“引進行動”來踐行“解放思想”理念的正確方向,整體上表現出一種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動型演進形態(tài)。
21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和知識經濟的深入發(fā)展使得中國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外生式發(fā)展方式逐漸向內涵式發(fā)展方式過渡,“優(yōu)化課程結構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品質、增強教育實效優(yōu)勢”的目標成為學校藝術體育的生存理念。堅持把學生需要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以生為本、健康第一”的要求成為學校藝術體育發(fā)展的內生動力。長期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社會“獨子獨女”現象,孩童成長孤寂事實迫切需要尋求溝通、交流的群體活動機會;孩童運動的安全性考慮現實也激發(fā)更具安全保障、傷害性小、非對抗性的學校藝術體育受到青睞;家長們對子女的培養(yǎng)熱潮也進一步涌現。
進入新世紀的前十年,在國家大力強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提高青少年兒童徳、智、體、美多方面素質的要求下,學校廣播體操延續(xù)著發(fā)展的繁榮勢頭。邁入新世紀,國家對于學生“德智體美”融合發(fā)展的新要求使得學校健美操迎來了快速發(fā)展的成熟期。廣播體操和健美操等學校藝術體育項目在積極適應時代轉型,迎合學生特點變化中,不斷豐富著各自項目的內容元素,完善其自身的生態(tài)發(fā)展系統(tǒng)。此外,啦啦操、排舞等具備現代時尚、青春、活力元素特征,門檻低,特別適合青少年學生(男女均適)的項目很快成為體育課、課間操、課余體育鍛煉和學校慶典表演的重要內容。啦啦操、排舞等新型項目孕育而生,激發(fā)活力,順勢開啟學校藝術體育又一段高潮化的發(fā)展過程。
這一時期,新的時代使命促成社會發(fā)展發(fā)生多種自身內在需求。在宏觀層面,學校藝術體育從以往片面強調“數量規(guī)模、空間增長”的外在擴張,向注重“結構優(yōu)化、質量增強”的內在建設方式轉變,“外生過渡內涵、量變引起質變”的實質性跨越發(fā)展成為主旋律。在微觀層面,學校藝術體育需適應學校教育的整體要求,將“以生為本”教育核心理念貫穿到學校藝術體育之中,從學生的本體需要和未來發(fā)展出發(fā),使學生更為主動、個性、全面,可持續(xù)地學習。但需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體操受到片面人本保護主義及社會、人為環(huán)境干擾影響,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過渡保護”使得體操曾一度有剔離出學校體育課的趨勢,團體操也曾被有所遺忘。但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改革不斷推進,體育學術界研究不斷深入,這些錯誤的觀念正已逐步得到糾正。內涵式發(fā)展時期,學校藝術體育一方面以達成“健康第一,以生為本”的理念為著力點,一方面以提升自身內涵化建設的具體形式而為之跨越式發(fā)展,整體上表現出一種著重于人本關懷理念的成熟型演進形態(tài)。
我國學校藝術體育歷史上從古至今、由簡入興,從原生、啟蒙型成式到次生、行動、成熟型發(fā)展,得益于其遵循的“成長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的優(yōu)勢經驗。我國學校藝術體育演進研究是了解我國學校藝術體育整體發(fā)展全貌,促進藝術體育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加快藝術體育“術科”向“學科”建設步伐邁進的理性探索之舉。這種積極尋求我國學校藝術體育歷史起點、發(fā)展過程、邏輯關聯相統(tǒng)一的研究方式,有利于發(fā)揮研究在追溯中定位、詮釋中生成、思辨中深化的理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