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聞迪,江廣金,王 帥,曾 浩,李 森
(1.南昌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京農業(yè)大學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0095)
“精神力量”如同技術和體能,對于運動員在體育比賽中展示自己的實力是同等重要的[1]。運動員即使擁有了出色的技術和體能,如果沒有充分使用這種能力,也很難發(fā)揮自己的真實水平。因此,許多運動心理學研究人員強調了競技比賽中“精神力量”的作用。例如,相關研究者對這種精神力量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取了五個因素:競技動機、精神穩(wěn)定、集中自信、行動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并開發(fā)了測量方法[2]。Orlick提出:為了在比賽中取得最好的成績,運動員需要高水平的心理訓練計劃[3]。另一方面,在網(wǎng)球比賽中,Weinberg將“自信”“專注力”和“身體放松”等八項作為網(wǎng)球運動員的理想心理狀態(tài)[4]。此外,Bollettieri還開發(fā)了一個項目,為網(wǎng)球運動員提供心理訓練,以研究7個個人特征和能力,包括自我意識、自我激勵和自信等[5]。盡管許多研究人員提出了精神力量的概念,但運動員們表示,他們不知道如何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訓練[6]。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將專注于網(wǎng)球項目的比賽,為網(wǎng)球運動員制定心理訓練計劃,來提高運動員在比賽現(xiàn)場所必需的心理技能,并在比賽中鍛煉他們的技能。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驗在江西省第十屆運動會網(wǎng)球項目資格賽和江西省第十屆運動會網(wǎng)球項目決賽中心理訓練的有效性。
江西省南昌萊安網(wǎng)球俱樂部中的20名高中成員,他們的比賽生涯在1至2年之間。
從2018年4月下旬至10月下旬,在為期6個月的時間里進行了50次訓練。
1.3.1 訓練計劃特點
(1)這是不使用特殊設備的常規(guī)訓練。
(2)它通過整合運動員的個人精神力量、比賽意愿、執(zhí)行力、持續(xù)力和控制力來增強心理功能。
1.3.2 訓練內容結構
訓練計劃如表1所示,包括自主訓練和想象訓練在內的8個步驟。訓練前后并進行了多種調查。
1.3.3 訓練方法
訓練次數(shù)為50次,并指導研究對象在家自主進行訓練,以盡可能補充訓練量。
想象訓練在自主訓練之后進行,研究對象口述“基礎畫面”“關鍵時刻的理想化想象”“成功體驗”和“比賽彩排”。
每周在南昌萊安網(wǎng)球俱樂部進行兩次訓練。關于自主訓練,除了教學日外,還要求在家里進行重感和溫感訓練。
1.3.4 調查內容
1.3.4.1 心理方面的調查
為了觀察運動員心理表現(xiàn)的變化,在訓練前后進行了心理競爭能力(DIPCA.1)測試。該測試由52個有關比賽場景中運動員所需心理能力的問題組成,調查內容涵蓋12個指標(耐心、斗志、自我實現(xiàn)動力、獲勝意愿、自我控制能力、放松能力、專注力、信心、決斷力、預測力、判斷力、合作性)。
此外,這12個指標大致分為5個因素(競爭力、精神穩(wěn)定/專注、自信心、行動能力、協(xié)調能力)[7]。另外,有關特征性焦慮,在訓練開始和結束時,測試了競爭特征性焦慮(TAIS)[8];關于狀態(tài)焦慮,在比賽前2天、前1天、當天早晨進行測試,及Martensg[9]等人提出的競爭狀態(tài)焦慮(CSAI-2)測試。還進行了比賽中實力發(fā)揮度的調查[10]。
1.3.4.2 想象能力的調查
每周對心理訓練后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在家進行的自主訓練法中也進行自我評價。
1.3.5 研究過程
1.3.5.1 第1步(評估)
通過心理競爭能力(DIPCA.1)[2]診斷測試表和比賽特征焦慮(TAIS)[7.12]量表,能夠客觀地反映研究對象個人的優(yōu)缺點。根據(jù)對其心理狀態(tài)的認知,可以確定訓練不同部分的目標。另外,在這里制作了在預選賽2天前、1天前及當天比賽狀態(tài)焦慮(CSAL-2)量表。
1.3.5.2 第2步(目標設定)
設定長期和短期的目標,有難易度和挑戰(zhàn)性的目標,能量化和具體的目標以及關于效果的目標。在這里,我們使用了加菲爾(Garfield)[13]的目標設計方法。
1.3.5.3 第3步(自主訓練法)
將自主訓練作為放松方法,用來指導第一模式——重感訓練和第二模式——溫感訓練。此訓練被要求盡可能多地在家中進行,并要求研究對象在訓練中記錄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1.3.5.4 第4步(想象訓練)
首先,為了形成生動鮮明的想象,訓練將從研究對象對基本形象的想象開始進行[14]。在基本形象的想象方面,從網(wǎng)球、網(wǎng)球拍、網(wǎng)球鞋、網(wǎng)球場等用具和賽場等靜態(tài)且貼近生活的事物的想象開始。其次,為了刻畫出自己比賽時“被看著”的形象,指導研究對象想象自己在球場上奔跑、打球時的情景,就像另一個人看著自己一樣。在這里想象自己實際運動的場面,要求研究對象設定一個具體的比賽階段,設置提示詞,并感受呼吸節(jié)奏、肌肉運動、聲音等。要求研究對象必須要相信自己實際上真的在比賽[15]。
1.3.5.5 第5步(成功體驗)
根據(jù)以下六點分析最佳表現(xiàn):(1) 身心放松;(2) 積極情緒;(3) 狀態(tài);(4) 信心;(5) 動機和興奮;(6) 專注和安全感。在進行最佳表現(xiàn)的場景選擇時,研究對象們被要求選擇一個在過去獲得最佳成績的狀況良好的比賽場景。在自我分析最佳表現(xiàn)之后,根據(jù)成功體驗進行想象訓練。
1.3.5.6 第6步(積極思考)
作為一種認知替代訓練,每個人都要回顧自己的負面經(jīng)歷并描述比賽場景,要求:(1)內容是肯定的;(2)必須用簡單的肯定句描述;(3)使用現(xiàn)在時,在遵循以上三點的基礎上主動積極思考。接下來,研究對象們開始想象自己選擇的負面場景,這時指導他們并進行積極交談約5min。
1.3.5.7 第7步(關鍵時刻的理想化想象)
在第4步中進行了想象訓練,在這一步中,訓練集中在想象理想化的主題畫面上。讓每個研究對象以理想狀態(tài)的表現(xiàn)為主題進行想象,讓他們處在放松狀態(tài)下,使用各種感覺盡可能詳細地設置主題,并記住想象的狀態(tài)和訓練留下的印象。同樣,使用提示詞來加強想象。例如,擊球時是“圓盤”,決定扣殺時是“大炮”,擊球時是“墻壁”等。
1.3.5.8 第8步(比賽彩排)
隨著賽事選拔大會的臨近,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以想象比賽的彩排為中心進行。讓研究對象先考察比賽場地,讓他們想象在那里比賽的“自己”。另外,為了消除他們賽前的不安,要求他們樹立自信心,想象獲得成功的畫面。
1.3.5.9 調查
在比賽的前2天、前1天和當天對比賽狀態(tài)焦慮(CSAI-2)和比賽過程中的實力發(fā)揮度進行了調查。此外,為了了解訓練的效果,我們還進行了心理競爭能力(DIPCA.1)診斷測試和比賽特征焦慮(TAIS)調查。
表1 心理訓練課程的內容結構
2.1.1 心理競爭能力(DIPCA.1)的改變
表2 心理競爭能力(DIPCA.1)因素平均值的變化
訓練前后對比:**P<.01 *P<.05 △P<.10
表2和圖1、圖2顯示了訓練前后心理競爭能力的每個指標和因素得分的平均值。從表來看,耐心、獲勝意愿、自我控制能力、放松能力、專注力和信心的指標在訓練前后存在顯著性的差異,經(jīng)過心理訓練后,得分明顯高于訓練前。決斷力和預測力的變化幅度也非常顯著。但是,斗志、自我實現(xiàn)動力、判斷力和合作性沒有明顯變化。從因素看,隨著精神狀態(tài)穩(wěn)定、精神穩(wěn)定/專注和信心分數(shù)顯著提高。此外,總體得分也存在顯著變化,訓練后得分明顯更高。基于上述情況,可以認為研究對象耐心的提高使得能夠使其更加頑強地參與比賽,贏得比賽的意愿增強可以使其在比賽中保持冷靜。另外,研究對象如果相信自己能夠發(fā)揮出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展示自己的能力方面更有信心,這樣他們最終的表現(xiàn)會更加出色。盡管這種訓練經(jīng)歷并不能改變所有的行為方式,但是已經(jīng)證實它具有積極的意義。
圖1 心理競爭能力指標平均值的變化(DIPCA.1) 訓練前后對比:**P<.01 *P<.05 △P<.10
圖2 心理競爭能力因素平均值的變化(DIPCA.1)
2.1.2 特征性焦慮的變化
研究對象的特征性焦慮測試,在心理訓練的開始和結束時進行了特征性焦慮 (TAIS)測試。結果如表3和圖3、圖4。查看圖3中TAIS因素平均值的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因素的焦慮評分均降低,而“獲勝/失敗的認知焦慮”評分顯著降低了1%的水平。動作緊張傾向、比賽欲望低下和信心喪失傾向的平均得分也有降低的趨勢。可以推斷,諸如“我擔心不能贏得比賽”“我不能冷靜地行動”“我虛弱而且我沒有信心”之類的感覺可能已經(jīng)消除。另外,從圖4可以看出,總分也有顯著變化,反映出焦慮有所減輕。
表3 比賽特征性焦慮因素(TAIS)平均值變化
訓練前后對比:*P<.05 △<.10
圖3 比賽特征性焦慮因素(TAIS)平均值變化訓練前后對比:*P<.05△<.10
圖4 比賽特征性焦慮因素(TAIS)總分變化(*P<.05)
2.1.3 狀態(tài)焦慮的變化
在比賽前2天、前1天和比賽當天上午的訓練前和訓練后的測試變化,采用Martensg[9]的CSAI-2反映研究對象的焦慮狀況變化,結果如表4和圖5所示。在訓練前的一般資格賽中,賽前2天、1天和比賽當天,認知焦慮和身體緊張感都增加了。另一方面,隨著比賽的進行,研究對象的信心下降。從以上可知,在一般資格賽中,研究對象信心較低,焦慮和緊張感高。
另一方面,在訓練后舉行的省選拔資格賽中,研究對象比賽當天的焦慮和緊張程度比前幾天略高,但相較訓練前有所減輕。信心相對穩(wěn)定,無明顯變化。由上可知,訓練對于防止緊張和焦慮的增加以及信心的提高效果顯著。
表4 狀態(tài)焦慮(CSAI-2)平均值變化
* *P<0.01 *P<0.05 △P<0.10
圖5 比賽特征性焦慮(TAIS)因素平均值變化
調查研究對象是否能夠在比賽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實力[16]。調查內容的選項有:充分發(fā)揮了實力、還算發(fā)揮了實力、都不是、沒有充分發(fā)揮實力、完全沒有發(fā)揮出實力五個情況,請研究對象們主觀回答,結果如表5所示。在集訓前的全省高中預賽上,能發(fā)揮出自己水平的有5名,沒能發(fā)揮出水平的有8名,都不是的有7名。與此相對地,訓練后的選拔賽時能夠發(fā)揮實力的增加到14名。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這次訓練對于比賽中的實力發(fā)揮有一定的效果。
表5 比賽中實力發(fā)揮度
2.3.1 全省報告
(1)開始進行心理訓練后,開始仔細回想和思考比賽中的表現(xiàn)。
(2)直到訓練前,一直過分在意勝負,導致不能集中心思比賽。不過,接受了心理訓練之后,心情變得輕松,在比賽中能夠集中精力。
(3)知道自己的心理變化。
(4)比賽前進行自主訓練(重感訓練、溫感訓練),可以放松地進行比賽。
(5)以前只會設想失敗的場面,但通過引入積極的思考,對比賽有了積極的考慮。
(6)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通過想象訓練,心情上變得輕松,有信心打好比賽。
(7)覺得比訓練前更能放松自己,更能看清對方的動作。
(8)比賽前一晚睡得很好,從早上開始身體狀態(tài)就很好,感覺自己今天一定能行。
多個報告表明,研究對象在比賽前一天晚上的睡眠中,比賽前的緊張感減少,人變得放松,參加比賽時精力更加集中,比賽中能冷靜地觀察對方的動向,沉著地嘗試應用訓練中想象過的狀態(tài)進行比賽。認為這些結果都顯示了放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2.3.2 對比賽的影響
由于在省級預賽時是亞軍,所以在選拔賽預賽時的目標是奪冠,但遺憾的是,比賽結果與在省級預賽時一樣是亞軍。從實力發(fā)揮度的調查和全省報告來看,認為各個研究對象個體充分發(fā)揮了實力。有研究對象反饋說:“雖然輸了,但自己的實力突然爆發(fā)了,所以無怨無悔”。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自主訓練和想象訓練有效地控制了賽前及比賽中的緊張情緒,營造出了沉著、自信的良好心理狀態(tài)。
以20名網(wǎng)球俱樂部成員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6個月每周2次的自主訓練和想象訓練的方式進行心理訓練,通過對各項測試數(shù)據(jù)的結果進行處理與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結論:
(1)訓練后,心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耐心、勝利意愿、自我控制、放松、專注和自信的衡量下,心理能力發(fā)生了1%的顯著變化。在決斷力和預測力方面,有10%的顯著變化趨勢。此外,在總分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提高。
(2)訓練后特征性焦慮降低。訓練后所有因素的得分均降低,并且觀察到獲勝或失敗的認知焦慮因素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盡管沒有顯著差異,但由于運動緊張、競爭意愿降低和失去信心等因素變化,焦慮傾向也有所降低。
(3)關于比賽狀態(tài)焦慮,隨著比賽的臨近,訓練前認知焦慮和身體緊張程度較高,而信心則較低。在訓練后的比賽中,僅在比賽當天的認知焦慮和身體緊張程度略有降低。事實證明,研究對象以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充滿信心地參加比賽。
(4)在比賽中實力發(fā)揮度方面,訓練前有5人能夠在比賽中證明自己的能力,而訓練后能夠在比賽中證明自己能力的人數(shù)增加到14人。
(5)從全省報告推測看,心理訓練有效地營造了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使在比賽期間研究對象睡眠中的緊張感降低,在比賽中能夠放松、冷靜、平靜、專注,并有信心參加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