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佩,又稱全佩、雜佩,即成組成套的玉佩飾,是多件玉器串聯(lián)組成的懸于身上的佩飾玉,由珩、沖、牙等部分組成,可佩戴于人的頸項、胸前、肩部或腰間。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玉在古時擁有較高的地位,而玉雕琢成的玉佩、玉璧,又被賦予“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品德定位。佩玉進一步上升到君子之“德”的高度,警示君子謹慎行為,溫文爾雅,擯除“非辟之心”,從而達到修身養(yǎng)性、明德踐禮、像寶玉一般的高貴境界。作為多件玉飾按一定規(guī)則組合起來而成的大型配飾,玉組佩的等級自然更高,象征尊貴的身份和良好的品德。中國古代的玉組佩,集禮玉、瑞玉、佩玉、組玉于一體,在盛行時期使用廣泛,形式多樣,制度嚴格,等級明顯。
《周禮》一書最早記載了玉組佩,《周禮·天官》曰:“佩玉上有蔥珩,下有雙璜,沖牙、蠙珠以納其間?!笨追f達疏:“凡佩玉,必上系于珩,下垂三道,穿以蠙珠,下端前后以懸璜,中央下端懸于沖牙,動則沖牙前后觸璜而為聲?!薄睹珎鳌吩唬骸半s佩者,珩、璜、琚、沖牙之類”。文獻記載中,玉組佩的形制雖有差別,但還是可以看出,玉組佩主要是由璜珩、環(huán)璧、沖牙、瑀琚、管珠等構成的。
著名考古學家郭寶鈞先生繪制了戰(zhàn)國時期的玉組佩。這幅玉組佩圖由系璧、珩佩、琚、瑀、沖牙等構成,考古出土玉組佩,盡管數(shù)量眾多,長短各異,形狀千姿百態(tài),但上、中、下三段式玉組佩基本結構沒有改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郭寶鈞先生擬定的戰(zhàn)國玉組佩構成圖圖源《周代的玉組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