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德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詩中的意象,并闡述意境;
2.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朦朧美;
3.在詩的比對讀議中,探究營造詩歌朦朧美的方法,培養(yǎng)鑒賞朦朧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朦朧美;
2.在詩的比對讀議中,探究營造詩歌朦朧美的方法,培養(yǎng)鑒賞朦朧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中國詩歌的這座大山里,可謂是奇花異卉、爭奇斗艷。今天,老師就要帶大家走入這座詩歌的大山,以《雨巷》為出發(fā)點,來探尋詩歌之美的一個秘密——朦朧之美。什么是朦朧美呢?咱們先來看一副雕塑的圖片。
這幅雕塑大家認識嗎?(斷臂的維納斯)
同學們都認識,可見它的魅力之大啊。那同學們能告訴我她到底美在哪里嗎?
明確:殘缺美,它的魅力就在于斷臂,因為它給觀賞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師補充:其實,出土時的維納斯雙臂是完整的,但之后法國和英國在爭奪它的過程中不小心砸斷了她的雙臂。長期以來,也有很多人曾嘗試以各種方案來復原這件作品。比如這樣的(放復原圖片)。但毫無疑問,這些方案全都失敗了,因為修復好的雙臂剝奪了觀賞者的想象空間,就失去了她的朦朧美、失去了她的魅力。而詩歌之美的一大原因也在于它有著朦朧這層面紗,才給咱們提供了“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多角度解讀。這節(jié)課咱們就從《雨巷》出發(fā),一起來探索一下詩歌的朦朧之美。
二、鑒賞《雨巷》
同學們先自由誦讀一遍,然后回答:這首詩里詩人是通過什么手段營造出詩的朦朧美的?
明確:意象
這首詩里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明確:雨、巷、油紙傘、頹圮的籬墻、丁香姑娘。
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
小組討論:在這個朦朧的意境中,那位若有若無的“丁香姑娘”象征著什么?
同學們看,這就是《雨巷》的朦朧美。它通過意象的組合營造了朦朧凄迷的意境,在這個朦朧的意境里,詩人要表達的感情也是朦朧的,這就給咱們的解讀提供了多元化的空間。
三、由一及群
咱們很熟悉的卞之琳的《斷章》也是用這種方法來營造朦朧美的。
(朗誦《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到了橋下流淌的水,水中劃過的船,船中百態(tài)的人,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頓覺自己好似上帝一般,是獨立出整個畫面的旁觀者,是清醒的局中人,然而,在比你更高的某棟樓上,也有一個人在看風景,對他而言,橋上自以為是旁觀者的你也只是他眼中風景的組成部分。
當這兩個畫面疊加在一起,同學們有什么思考?
師:它表達了人生的一種悲哀、無奈。我們總以為自己是清醒的旁觀者,是把控者,殊不知我們其實也只是別人眼中的局中人。更深一層想,那站在高樓上的人就是局外人嗎?好像也不是,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這個人世界上,沒有誰是局外人,我們都是局中人,總有比你站得更高的人在上帝一般觀賞著你的世界,這個事實,會讓我們感到無奈、傷感、悲哀。
拋開感情,理性思考,我們發(fā)現(xiàn),這首詩其實表達了一個相對性的哲理。你在看風景,而對于看風景的人來說,你又是一道風景。咱們舉個例子:你們對于老師來說,是學生;對于父母來說,是子女;對于社會來說,是公民;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學弟學妹;對于初中生來說,又是學長學姐。所以這首詩還揭示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對存在普遍聯(lián)系的。
總結:現(xiàn)在咱們來梳理一下,這兩首詩都是通過什么方法來營造朦朧美的?
明確:意象的組合(板書)
……
四、由群歸一
同學們,課堂將近尾聲,我們一起來回顧一遍課堂。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高中必讀篇目《雨巷》的學習,認識到這首詩的朦朧美是由意象的組合營造的,并由此引發(fā)我們對形成詩歌朦朧美的原因的探究。之后我們引了幾首詩找到了其他幾種營造詩歌朦朧美的方法,依次是《遠和近》里的空框結構,《涉江采芙蓉》里主語的不確定,《竹枝詞》里的諧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歧義。正是這幾種方法營造了詩歌的朦朧美,賦予詩歌巨大的魅力。
五、拓展應用
這種魅力也是深深地吸引著我,在探尋到它美的原因后,我也想去嘗試寫寫朦朧詩。正好有一次我借著假期想著去放松一下身心,讓自己從繁雜的、快節(jié)奏的疲累中抽身,來一次沉淀之旅。所以去了佛教圣地雞足山,這里有很多和尚,他們來此地是為了遠離俗世修行。我去那里也是為了放空自己、修身養(yǎng)性。可到了那里發(fā)現(xiàn)已是游客眾多的熱鬧地。心有所感,于是湊了幾句順口溜。下面我給同學們讀一下。(朗誦)
同學們看,這首詩里的朦朧美是用咱們這節(jié)課所學的哪個方法來營造的呢?
明確:抒情主人公的不確定。詩里的“我”可以是去那里旅行的我,也可以是里面的和尚。他們本是抱著歸隱之意去那座山的,卻不料成為了一道風景,反而吸引了別人前去觀賞。
這種對詩意的多元解讀稱為“詩無達詁”,“達詁”譯為確切的解釋,詩無達詁就是詩沒有一種確定的解釋,它因時而異、因人而異。這也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它給讀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謂是“詩無達詁千萬緒,朦朧之美魅千秋”。詩意不會有確切的解釋,因而能引發(fā)讀者千思萬緒,這種朦朧的魅力讓我們每一代人都為之魅惑、傾倒。
這節(jié)課咱們對詩歌這座大山的探索之旅就結束了,相信同學們也被詩歌的朦朧美所吸引,而現(xiàn)在咱們知道了它美的形成原因了,所以老師給大家布置的課后作業(yè)便是:提筆寫一首朦朧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