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智霞
現(xiàn)代教學認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認知發(fā)展的過程,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情感交流,個性發(fā)展、情感發(fā)展的過程,是認知發(fā)展和情感發(fā)展的統(tǒng)一。情感是學生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動力,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學生雖能學到知識和技巧,但由于不能引起她們的興趣,就不能使她們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所學知識也會因未經(jīng)過人的積極情感的強化和加濕而被很快遺忘。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
一、教師要用情感進行教學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且很大的影響,教師應用自己對學習的熱誠使學生勤奮學習。第一.教師要上好每一節(jié)課,對每一堂課都要有充分的準備。講求教學的藝術,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啟發(fā)得當,舉例典型,形式多樣,使學生能感受到他們的老師對待學術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精益求精的,對待教學活動的態(tài)度是十分熱誠的。第二.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對一些疑難問題,或有爭議的問題,要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看法。如果教師局限于課本教學,這會消極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
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
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體育教學也應該走出以往固定的模式,在體育教學思想上強調“平等、愉快”地接受體育教學是每個公民的“權力”,而這種“權力”即包括通過體育獲得身體,技能方面發(fā)展的一面,也包括在心理上,感情上獲得成功的樂趣體驗的一面。也就是說,這種思想除了堅持保證每一個學生在客觀時空上都能得到平等教育之外,更強調讓每一個學生還在心理上獲得同樣的成就感。
1.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學好功課的重要前提。首先讓學生對老師有興趣,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外表,要簡潔、大方、得體,上課要親切、自然,像拉家常似的和學生進行交流,切勿有居高臨下之勢,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對學生注意力分散,不遵守紀律等現(xiàn)象,應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想法或意見,盡可能解答,其次要讓學生對體育課有興趣,興趣來源于需要,要讓學生對體育課有需求感,要通過體育課知識本身的吸引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主要是通過用體育知識、運動技能、游戲等方式,使學生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
2.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松感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的實施,體現(xiàn)健康第一,培養(yǎng)知識,激發(fā)興趣,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全體學生的健康的基本理念。教學中更能讓學生體會快樂體育的學習。教師的整個授課過程必須是放松的,應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充滿樂趣的,而不應作相反的暗示,例如打鈴上課了,我們應該說“課間休息已經(jīng)結束了,我們又可以一起探討體育鍛煉的知識了,可以一起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了,因為暗示的力量很重要,人們都對自己認為能做的事做得最好,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出積極而充滿樂趣的氣氛。為了營造課上輕松的學習氛圍,我在課前準備一些小游戲,如:踩蛇尾,巨人與矮人,我是領頭人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消除課上不愿參加體育運動的情緒,最終能達成學生主動參與練習,能深深感受到、 體育鍛煉的快樂。
3.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感
興趣有賴于成功,當學生在學習上克服了跑800米、立定跳遠、投擲實心球、墊上運動等困難,突破了難關,獲得了新知識,心理就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學習就會越來越有興趣,越學越有勁。首先,教師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要用啟發(fā)式,暗示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知識的推導過程,使學生在知識的推理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興趣,也感受到自己與教師一起推出新知識的成就感。其次,堅持以表揚為主的原則,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個性差異,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會有所不同,教師對學生都應該采用表揚,鼓勵為主的認可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所學的問題回答對了,當然要表揚,回答錯了,教師除了要補充完整外,也應該給予鼓勵,盡可能找出其合理的地方,哪怕僅僅是一小點。再次對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評價既要看終端又要看過程。在傳統(tǒng)教學中,對學生學科知識的評價,只看終端,即只看學生的考核成績,這樣對一部分運動成績差的學生有一種失敗的暗示,會打擊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教師:“在任何時候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所以,對一些考試分數(shù)差的學生應一分為二看,如果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積極的、主動的、努力的,教師應該鼓勵,讓其感受到有努力就會有成功”。
三、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社會責任感
現(xiàn)在的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其十分寵愛,萬事以他為中心,容易養(yǎng)成家庭成員都對他負責,而他卻不太對其他人負責的不良局面。這樣的學生走到學校不大關心集體和同學,缺乏集體榮譽感,只關心自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走向社會,總是感到社會不關心他,對不起他,對社會漠不關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因此在教學中要明白,讀書不僅是為自己,要為社會、為國家而讀書。
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有包容性,有健全的人格?,F(xiàn)在的學生十分強調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品質,好標新立異,對他人、對社會缺乏包容性。
在當今體育新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學也由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而發(fā)展到注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強調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強調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強調“民主性教育”、“合作性教育”。教學的著眼點越來越從教授上轉到學習上。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師的教育學生的學共同決定教學質量。教師的教代替不了學生的學,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并運用教材,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一個積極的:主動性,復雜的內化過程,使學習主體行為的結果。教師對于這種“內化”的實際,起到主導,講解、示范、啟發(fā)作用。在體育教學的改革,如何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是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
因此,在教學中不應只追求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學會尊重、學會健體、學會社交、學會生活、學會交友,使他們成為擁有健康人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