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兒
摘 ? 要:語文學科的命題,一般是根據(jù)適宜的多個語料,以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學科認知等情境為載體,圍繞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設計若干典型任務,檢測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情境化命題,可致力于指向閱讀鑒賞的個人體驗情境的任務設計、指向交流表達的社會生活情境的任務設計、指向梳理探究的學科認知情境的任務設計。
關鍵詞:中考語文;情境化命題;試題設計
以京、滬、蘇、浙四地為代表的中國學生在2018年國際PISA測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總體而言,中國學生的學習還是存在著“學習效率低”“課業(yè)負擔重”“歸屬感和滿意度低”等問題。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能重視閱讀,注重因材施教,并根據(jù)學生已有經(jīng)驗潛心幫扶學習,但也存在著“教學缺乏情境”“知識遷移不夠重視”“命題形式固化”等現(xiàn)象。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通過學生的自主語言實踐活動,培養(yǎng)他們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復雜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以PISA測評理念(以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nèi)容)引領教學,可以引導教師由“考什么就教什么”向“教什么就考什么”轉變,變“知識學習”為“知識遷移”,從而讓學生學得有意思、有意義。
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知識遷移能力測評的關鍵,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主要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學科認知情境。語文學科的命題,一般是根據(jù)適宜的多個語料,以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學科認知等情境為載體,圍繞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設計若干典型任務,檢測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下面,筆者結合試題分析從三個方面呈現(xiàn)寧波市近幾年情境化命題的思考和實踐。
一、指向閱讀鑒賞的個人體驗情境的任務設計
個人體驗情境指向學生個體獨自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等。
例1 ? 閱讀卡爾維諾的《一個滿足的人的襯衫》,完成1~4題。
童話·故事
1.“重復中有變化”是童話情節(jié)的基本特點。通讀全文,完成下面的對話。
童話·語言
2.本文的開頭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譯文,你覺得哪種譯文更能體現(xiàn)童話語言的特點?請說明理由。
A.一個國王有一個獨生子,國王愛他就像愛自己的眼睛一樣??蛇@個王子總是不快樂,整天整天地站在陽臺上,看著遠處。
B.國王有一個獨生子,國王很疼愛他,視若珍寶??蛇@個王子總是郁郁寡歡,整天站在陽臺上,看著遠處。
童話·形象
3.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沒有姓名,他們都具有典型意義。請你說說他們分別代表了怎樣一類人。
童話·意義
4.國王找到“襯衫”了嗎?請聯(lián)系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寧波市2016年中考題)
這組題目就是基于個人閱讀體驗情境設計的。它圍繞童話的故事、語言、形象、意義四個方面設題,呈現(xiàn)學生獲得對童話的閱讀認知層面和學習方法策略層面的個人體驗。題目1以“重復中有變化”這一重要的童話創(chuàng)作規(guī)則為命題落腳點,考查學生梳理情節(jié)、概括情節(jié)的能力;題目2指向童話語言“通俗樸素”的特點,通過兩個譯文的比較,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語言的敏感性和感知力;題目3指向文學作品形象的典型意義,考查學生對作品中“類型化人物”的理解;題目4立足童話豐富而深刻的意義,通過輕巧的設問,考查學生的閱讀獲得。這組題目的設計,以童話知識作為命題支撐,努力在文本價值和學生個性化體驗之間找到平衡,既鼓勵表達獨特的看法,又意在防止出現(xiàn)膚淺、偏激乃至錯誤的解讀。
設計指向閱讀鑒賞的個人體驗情境的任務,要把握好三點:一要體現(xiàn)任務的典型性,即依據(jù)文體特征命題;二要體現(xiàn)任務的價值取向,即考查認知層面和方法策略層面的體驗價值;三要體現(xiàn)任務的可操作性,即可以通過科學的閱讀路徑、運用正確的閱讀知識、采用合宜的閱讀策略完成閱讀任務。
二、指向交流表達的社會生活情境的任務設計
社會生活情境指向校內(nèi)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diào)學生在具體生活場域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強調(diào)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達方式等。
例2 ? 《寧波晚報》“今日新聞”欄目需要新聞稿件,請以今天(6月14日)“寧波市2019年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為背景,挖掘新聞素材,寫一則消息。消息中涉及的具體地名、人名、校名以 × × 代替,150字左右。
(寧波市2019年中考題)
此題設置新聞投稿這一社會生活情境,要求根據(jù)考試當天的所見所聞寫一則消息。命題符合新聞的及時性、真實性兩大特點,側重考查學生迅速準確地識別新聞事實、判斷其新聞價值的能力。完成這類實用類文體的寫作,學生要運用在教材“活動·探究”學習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新聞知識,挖掘新聞價值,并在交際場景中,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完成表達任務。
例3 ? 學校文學社要出一期“話說家鄉(xiāng)”???,設置了“家鄉(xiāng)風味”“家鄉(xiāng)風光”“家鄉(xiāng)風俗”“家鄉(xiāng)風尚”四個欄目(見下表)。請你寫一篇文章投稿。
(寧波市2019年中考題)
此題設置學?;顒忧榫常髮W生寫一篇文章向學?!霸捳f家鄉(xiāng)”??陡?,并提供“家鄉(xiāng)風味”“家鄉(xiāng)風光”“家鄉(xiāng)風俗”“家鄉(xiāng)風尚”四個欄目供學生選擇,圖表中的內(nèi)容舉例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射到熟悉的家鄉(xiāng),以獨特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傳遞美,在寫作中滲透家鄉(xiāng)文化。
設計指向交流表達的社會生活情境的任務,要把握好四點:一是情境要源自社會生活,要真實、貼近學生,是真實發(fā)生的公共事件,事件要能引發(fā)學生興趣,且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范疇內(nèi)能解決的問題;二是完成任務必須借助于語文學科的知識、方法、策略、能力;三是完成任務的過程也是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要有對象意識和目的意識;四是如果任務復雜,設計時要提供合適的資源作為學生完成任務的支架。
三、指向梳理探究的學科認知情境的任務設計
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學生探究與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fā)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語文知識有其自身的結構和系統(tǒng),但語文知識不是語文學習的終點,因此,要通過情境設置,在情境活動中,將學科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自覺建立對知識的結構化認知。
(一)在情境中撬動對陳述性知識(有關“是什么”的知識)的結構化認知
例4 ? 根據(jù)同學們搜集的“以和為貴”的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任務一】解釋下面三則材料中加點的字。
A.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
B.事父母者莫善于順,宜兄弟者莫善于讓。
——徐禎稷《恥言》
C.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恕則凡事留余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
——曾國藩《與鮑春霆》
(1)作: ? ? ? ? ? ?(2)善: ? ? ? ? ? ? (3)過:
【任務二】下面是《以和為貴》演講稿提綱(略),把【任務一】中的三則材料作為分論點的論據(jù)填在相應的橫線上。(填序號)
(寧波市2019年中考題)
此題設置了對文言字詞基本義、議論要言之有據(jù)、論證要合理等相關陳述性知識的認知情境,根據(jù)教材“‘以和為貴綜合性學習活動”和“活動·探究——演講”并結合九年級寫作知識“議論要言之有據(jù)”“論證要合理”綜合而成,考查學生掌握常見文言詞語、關注文言實詞的積累和遷移能力。試題從《禮記·禮運》、徐禎稷《恥言》、曾國藩《與鮑春霆》中選取了與“和”有關的三個句子,考的是課外內(nèi)容,用的是課內(nèi)知識。用課內(nèi)學過的文言字詞的基本義進行關聯(lián),幫助理解關鍵字,從而理解整句話的意思,以演講稿提綱為情境載體,考查學生對觀點和材料一致性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起論據(jù)和論點之間必然、合理、充分的聯(lián)系,撬動對“作”“善”“過”基本義、議論要言之有據(jù)、論證要合理等相關陳述性知識的結構化認知。
(二)在情境中撬動對程序性知識(有關“如何做”的知識)的結構化認知
例5 ? 閱讀【甲】諸葛亮的《誡子書》、【乙】孫枝蔚的《示兒燕》、【丙】吳汝綸的《諭兒書》,完成題目。
【釋義·懂文】
1.結合文意,選出【乙】【丙】兩文標題中“示”“諭”最恰當?shù)牧x項。
(1)示( ? ) ? A.上天對人類顯現(xiàn)吉兇禍福 ? B.給人看 ? C.表示 ? D.教導
(2)諭( ? ) ? A.上對下的文告、指示 ? B.告訴 ? C.知道 ? D.比喻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蓋惜書是有力之家藏書者所為,吾貧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處之境,皆能掌學問識見。
【圈點·品味】
3.參照示例,結合加點詞語賞析下面句子,體會文中父親說話時的語氣和情感。
示例: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須”是必須的意思,連用兩個“須”表達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語氣。“非……無以……”雙重否定,強調(diào)了“學習”和“立志”的重要,表現(xiàn)了諸葛亮對兒子的殷切期望。
(1)初讀古書,切莫惜書;惜書之甚,必至高閣。
(2)人生在世,安得與我同心者相與共處乎?
【摘錄·明理】
4.下面是從三則家書中摘錄的蘊含著修身治學智慧的話,根據(jù)語境把合適的內(nèi)容填在相應的橫線上。(填序號)
①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 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③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④便須動圈點為是,看壞一本,不妨更買一本 ? ⑤忍讓為居家美德 ? ⑥若必以相爭為勝,乃是大愚不靈,自尋煩惱 ? ⑦生于憂患,存乎疢疾
讀書須注重方法,務實求知,我們可以按照古人說的“(1) ? ? ? ?”去做;面對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話“(2) ? ? ? ?”來勉勵自己;當我們放縱懈怠、內(nèi)心浮躁時,可以提醒自己“(3) ? ? ? ?”;當我們追逐名利、失去目標時,可以告誡自己“(4) ? ? ? ?”。
(寧波市2019年中考題)
這組題目設置了文化知識的認知情境,以【釋義·懂文】【圈點·品味】【摘錄·明理】三個環(huán)節(jié)六個關鍵詞語建構起閱讀三則家書的學習過程,從理解關鍵詞詞義、翻譯關鍵語句句意著手,要求學生以句式和虛詞為抓手體悟家書中蘊含的情感,特別是第4小題將對三則家書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融入具體語境,考查學生基于文意理解、在具體語境中綜合運用的能力,以及通過對單一、零碎的語句進行分類整理進而明晰家書中修身治學的智慧的能力。學生在完成這一閱讀任務的過程中,建立對教子文化知識的結構化認知。
(三)在情境中撬動對策略性知識(有關“用什么方法去做”的知識)的結構化認知
例6 ? 根據(jù)名著閱讀任務單,完成相關任務。
[閱讀方法 助讀資料 閱讀任務
關注情節(jié) 探究小說人物,一般可以關注情節(jié)突變處。如一個人突然闖入別人的生活或突然從生活中消失,導致人物命運發(fā)生改變?!恶橊勏樽印分芯陀性S多這樣的情節(jié)突變處:大兵突然出現(xiàn),奪走了祥子的新車,讓他長久的努力化為泡影;小福子絕望自殺,讓祥子精神徹底崩潰…… 列舉因人物突然出現(xiàn)或消失而導致祥子命運變化的兩個情節(jié)。(助讀資料涉及的情節(jié)除外) ]
(寧波市2019年中考題)
此題設置了小說類名著閱讀策略性知識的認知情境。根據(jù)《駱駝祥子》中對人物的敘事結構特征,關注情節(jié)突變處,特別是情節(jié)與人物、主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引導學生在名著閱讀中尋求情節(jié)的意義和價值,從單一的情節(jié)識記的淺閱讀走向利用情節(jié)理解人物、把握主題的深閱讀。這樣的任務設計,能撬動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策略性知識的結構化認知。
設計指向梳理探究的學科認知情境的任務,要把握好四點:一是要保證閱讀語境的充分性,命題的語料絕不能斷章取義;二是要保證學科知識的準確性,避免以偏概全的知識性缺憾;三是要權衡學科知識的覆蓋面,以測評的廣度來增加測評的可信度;四是要分布學科認知情境的深淺度,特別關注高階思維,引領學生由淺層思維走向深層思維。
綜上所述,“以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nèi)容”的命題主要是以反映知識在真實生活中的應用方式為指向,讓學習者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時,能夠憑借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能夠運用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nèi)的動力系統(tǒng),去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此檢測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當然,需要進一步指出的還有:情境化命題的實踐必須以課程標準為命題導向;情境應該與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形成相互作用,充分發(fā)揮情境對于提升語言應用水平、思維審美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的促進作用;情境化命題既要通盤考慮情境單一性和整體性的效度問題,又要追求語料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