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蓉
摘要:毋庸置疑,教育技術決定著教學成果,將先進教育技術充分運用到教學全過程之中,課上教小學的質量必然會得到強有力的推動,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更是如此,信息技術無疑是先進教育技術的代表。文章就圍繞利用3D展示技術,創(chuàng)設科技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深入開展師生互動,強化學生視覺體驗平臺;運用信息統(tǒng)計與分析,確保學生課上學習需要的全面滿足三個方面,就其深度運用的路徑加以論述。
關鍵詞:高中物理;信息技術,深度運用;路徑研究
引言:
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革新,信息技術深度運用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已經成為新課改所提出的新挑戰(zhàn)。為此,怎樣更好的應對這一挑戰(zhàn)就成為廣大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文章就以此為課題展開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fā)。
一、利用3D展示技術,創(chuàng)設科技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
古語有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句古語在課堂教學中依然適用,有效的課堂導入是課堂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條件,因為不僅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到課上各項教學活動中來。為此,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深度運用應從課堂導入階段開始,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理想的教學情境,而利用3D展示技術的效果無疑最為明顯。
以《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學為例,在開始課堂教學工作后,教師先要向學生布置一個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并且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其問題加以進一步明確,讓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并能夠深深地被問題吸引,即:“美國阿波羅號航天飛機在這美國宇航局航天員登上月球,為什么宇航員在月球行走會比較吃力呢?”隨后,教師要通過360度旋轉展示技術,將美國宇航員月球行走的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由于學生普遍在航空航天領域的興趣度極高,價值之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所以更愿意去積極思考。在學生得出自認為正確的答案后,教師要以整理和歸納的語氣,向學生表明水的觀點與本課所學內容關聯性更大,由此將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導入進來,不僅為學生營造出科技創(chuàng)新的教學情境,更提高了學生課上所要學習新知識的關注度。這不僅為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開端,更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深入開展師生互動,強化學生視覺體驗平臺
眾所周知,在高中物理課堂夾襖雪中,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時課堂教學核心階段,教學方式是否合理直觀影響到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效果。為此,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必須在這一階段中充分展現出來。其間,以師生互動結合信息技術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顯然是明智之選,因為該教學過程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視覺體驗平臺,新知探究的成果也自然能夠得到充分保證。
以《自由落體運動》教學為例,在新知探索階段開始后,教師先要向學生提出一個具有探究意義的互動話題供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即:“同學們有沒有從電視中看到過跳傘畫面,逃散運動員在打開降落傘之前是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呢?”同時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真實度極高的相關影視資料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在學生經過思考之后,要鼓勵學生說其看法,教師要將自己的想法與學生共同分享,并組織學生就其他同學和教師的觀點說出不同的觀點,進而形成彼此間的博弈,進而讓學生能夠明確“自由落體運動”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師要再通過信息技術,將課前準備好的“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方法”視頻資料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強烈的市局直觀條件下,引發(fā)學生再一次的思考、交流、觀點對弈,這顯然為引導學生全面理解與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特點和規(guī)律的過程”、“影響重力加速度的因素”、“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無關”三個重要知識點提供了理想平臺,學生在視覺體驗中也能夠更好的將新知識加以內化,課堂教學效果顯然更加趨于理想。
三、運用信息統(tǒng)計與分析,確保學生課上學習需要的全面滿足
結合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全過程來看,不難發(fā)現課堂總結與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明確學習成果、表達學習需要的重要載體。為此,在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該階段必須要有信息技術的全面支撐,讓總結與評價的作用效果盡顯出來。其間,運用信息統(tǒng)計與分析技術,讓學生明確學習成果并表達出學習需要顯然最為理想。
以《牛頓第二定律》教學為例,在步入到課堂總結環(huán)節(jié)后,教師要通過信息整理與統(tǒng)計技術,將課堂教學的“骨架”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說出“加速度、質量、合外力之間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隨后教師要為之進行相應的完善,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課上學了哪些內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識結構。在此之后,教師還要有針對性的就學生課上學習成果,以及課堂參與時的狀態(tài)作出點評,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課上掌握了哪些知識點,還有哪些知識點有待完善,怎樣才能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參與各項學習活動之中。最后,教師要通過文本文檔向學生展示出一張調查問卷,在統(tǒng)計好學生所持有的選項后,進行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并將其評價結果向學生進行再三確認,這些顯然都是學生課上學習的期望所在,也是教師改進今后課堂教學方案的著眼點,以此確保課堂教學成果,以及信息技術應用效果的最大化。
就上述觀點而言,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和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其間,不僅要求廣大教師要深刻掌握操作技能,了解各個階段如何因地制宜的加以有效運用,并能夠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來提高運用效果,這些無疑是實現最終目標的基本條件。為此,如何不斷深化以上幾個條件就成為今后廣大教師關注的重點,更是全面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品質的主要動力。
參考文獻
[1]宋志國.淺談信息技術教育與高中物理教學整合的有益嘗試[J].高考.2019,(5).
[2]任俊鵬.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整合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探討[J].學苑教育.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