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摘? 要:傳統(tǒng)小說翻譯重視原文內容的傳遞而忽略了其中語言形式的研究,而文學文體學將語言形式和內容結合起來以發(fā)掘出其中的主題意義和美學價值。該文從文學文體學角度出發(fā),從詞匯、句法和修辭三個方面對魯迅小說《社戲》的兩個英譯本進行比較分析來說明文學文體學在小說翻譯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文學文體學;詞匯;句法;修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01
1.引言
文學文體學是語言學與文學批評結合的產(chǎn)物,特指“以闡釋文學文本的主題意義和美學價值為目的的文體學派……注重探討作者如何通過對語言的選擇來表達和加強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盵7]11它既重視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研究,又重視對其內容的研究和解釋,使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從主觀走向客觀。申丹教授認為“普通的翻譯研究不能適用于文學語篇的翻譯”,“文學翻譯和批評只注重詩歌翻譯而不注重小說翻譯”且“小說翻譯所提出的許多問題(如假象等值)目前只能用文體學分析有效地解決”。[2]41文學文體學為同一作品的多個譯本的比較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進而推動了文學翻譯尤其是小說翻譯質量的提高。
魯迅先生以其對中國舊社會的各種黑暗的深刻解剖和尖銳批判著稱,并蜚聲世界文壇。作品英譯本以英國漢學家藍詩玲和楊憲益譯本最為全面細致。藍詩玲在翻譯《魯迅小說全集》過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方法譬如“適當注釋,當省則省”,“文化詞語,舍形取意”,“重復手法,按需處理”,“個別情節(jié),靈活再造”[8]108-112,力求把作品的魅力和思想最大可能地展示出來。而當代文化名人楊憲益先生的翻譯態(tài)度十分嚴謹,“他曾說:‘我認為翻譯的時候不能作過多的解釋。譯者應盡量忠實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張,也不要夾帶任何別的東西。”[6]33-34他與妻子戴乃迭翻譯的《魯迅全集》體現(xiàn)了他“忠實原文”的翻譯觀點。
2.譯本研究
在此本文從文學文體學角度出發(fā),通過詞匯、句法和修辭三個層面的分析來判斷楊藍譯本是否表達出了原作者的想要 傳遞出的“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進而發(fā)掘出文學文體學在小說翻譯方面的重要意義。
2.1詞匯層面
詞匯是文學作品的基本要素,由于譯者與原作者文化背景及語言等的差異,譯者 “對原文的變動通常反映在詞匯層面上,原文中那些具有美學和主題意義的詞匯表達方式在翻譯中往往發(fā)生扭曲”[3]107,進而導致楊藍兩人在對魯迅先生作品翻譯的遣詞上不小差別的產(chǎn)生,在此選取其中一些例子來做說明。
(1)“……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p>
楊譯本:“…or else a theatre was no place for me.”
藍譯本:“…or evolution had not equipped me to survive…”
文中出現(xiàn)了“不適于生存”,并非簡單指示“迅哥兒”厭惡劇院不想再待其中。當時中國社會雖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卻仍如嘈雜的大戲院一般,國民的麻木不仁、愚昧落后依舊深深扎根在他們身上,他對此十分痛恨卻也深感無力,只覺得自己在這片落后的土地上無法生存下去了,而不僅僅只無法再在劇院待下去了。楊譯本譯文意為在劇院無處可待;藍譯本選擇“evolution ”和“survive”兩詞,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謀而合,可以說是很好地譯出了原文的意思,更能使西方讀者全面理解“不適于生存”的隱含意義和作者心中的失落與痛心。
(2)“……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p>
“……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 ……”
“……那彈性的胖紳士……”
楊譯本:“…I asked a fat gentleman who was squeezed in on my left.”
“…the wheezes of the fat gentleman next to me…”
“…the elastic fat gentleman…”
藍譯本:“…I asked a tubby gentleman squeezed in to my left…”
“…with my overweight neighbour panting to my left…”
“…my corpulent neighbour…”
文中作者對“胖紳士”的刻畫不多,短短三句話卻將他的不屑一顧刻畫得十分傳神。原文中作者重復使用了三個“胖”字,十分簡潔。楊譯本按原作思想直接重復使用了三個“fat”,體現(xiàn)他“忠實原文”的翻譯特點。藍譯本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表示“胖”,“fat”強調“肥胖”,“tubby”強調“矮胖”,“overweight”強調“過重的”,而“corpulent”則強調“體型臃腫的”,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矮胖、體型臃腫的鄉(xiāng)紳因人群擁擠而十分難受卻依然在嘈雜戲院里津津有味看著無聊喜劇的形象。與楊譯本重復使用三個“fat”相比,藍譯本更符合英文用語的習慣,也更能讓西方讀者體會到作者對于“胖紳士”的不喜。
2.2句法層面
作者的文體既體現(xiàn)在詞匯的選擇上,也體現(xiàn)在句法層面,即通過句子的排列層次來突出某個需要強調的成分,從而引起讀者的注意。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能會忽視原文的句法,對原文表達意義造成流失;同時譯者也可對原文句法進行改寫從而達到恰到好處表達出文章的“主題意義”。
(1)“……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楊譯本:“what he was saying—‘Sorry, these seats are taken!”
藍譯本:“…‘You cant sit here!… ‘Theyre taken!”
“迅哥兒”興致勃勃地跑到戲園,卻發(fā)現(xiàn)僅有的空位已被占。此處首先楊譯本選擇“sorry”來表示“不行”,該詞表達的是一種歉意而無法表達出原文中陌生看客的趾高氣昂 。藍譯本譯法語氣十分強硬、強烈,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景。其次,楊譯本按照原句的語序進行翻譯、忠實于原文。而藍譯本則將原文語序顛倒,將“迅哥兒”費力聽清看客話語的動作插入其中,更顯當時的情況下戲園里的嘈雜不堪,更好地體現(xiàn)了看戲人的粗鄙和自私和“我”心中的厭煩。
(2)“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么事物……”
楊譯本:“Never in my life have I waited for anything so patiently…”
藍譯本:“Ive never waited for anything so patiently in my life…”
第二次看戲漫長的等待由此產(chǎn)生的厭惡心情與后文描寫的在趙莊看戲的等待情形形成強烈的對比:劇院的擁擠和嘈雜、看客的不屑和自私與家鄉(xiāng)小伙伴的真誠和熱心。藍譯本忠實于原文,用“never”一次表達出了“迅哥兒”內心的難受和煎熬。楊譯本則一反其“忠實原文”的思想,將“never”這個否定副詞置于句首,采用倒裝強調和突出了“迅哥兒”內心極其不耐煩,較藍譯本而言更好地表達了作者想要展示出的“迅哥兒”內心因漫長無聊等待無果后的煩悶難受。
2.3修辭層面
修辭也是文體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豐富的文體意義不容忽視。修辭的使用更好地表達了作品中所含的“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
(1)比喻
“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
楊譯本:“There wasn't one boy in the dozen who wasn't a fish in water…”
藍譯本:“… two or three of the dozen could even hold their own in the sea.”
“鳧”是動物名,即“野鴨”,“鳧水”通常指人或動物在水上漂浮游動,嬉戲打鬧。這里作者用“鳧水”這個詞來顯示出孩子們的水性之高足以讓大人放心。藍譯本十分簡潔,將原文中“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省去了,直接用“hold their own”來形容,未能完全表達出原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稱贊。楊譯本在此處并未一味忠實于原文而活用了一個比喻,將孩子們比作是“水里的魚”,可想而知他們的水性能有多好,且沒有省譯,較藍譯本而言更加的 形象生動。
(2)夸張
“……將來一定要中狀元……”
楊譯本:“…He's sure to pass all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 in future…”
藍譯本:“…h(huán)ell come top of the examinations, top of the empire…”
“狀元”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詞匯,在西方社會是沒有“狀元”一說的,只能意譯。楊譯本將“中狀元”譯為“通過將來所有的考試”,沒有體現(xiàn)出該詞中鄉(xiāng)下人所寄予熱切希望。藍譯本譯為 “在所有考試中名列前茅,在整個國家都是站在頂端的人”,表達出了“狀元”背后的隱含意義,不僅僅是考試得第一,更是在將來有著遠大前程。藍譯本用“top of the empire”,是一種夸張手法,更能顯示出六一公公的精明世故,給文章的溫情中增添了一絲無形的苦澀。
3.結論
通過從詞匯、句法和修辭上面三個方面的簡略比較評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于譯者背景文化和翻譯思想的不同,楊憲益版譯本最大程度的忠實于原文,將原文的風格展示出來的,其中又不乏創(chuàng)新的地方。而藍詩玲的譯本則更多地加入譯者的想法,更符合西方英語國家的閱讀習慣。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通過從文學文體學角度出發(fā)對同一作品的不同的譯本進行分析,可以幫助譯者更好地學習如何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更準確地翻譯作品以減少翻譯過程中用詞不當?shù)儒e誤的產(chǎn)生,更好地把作品呈現(xiàn)給其他語者進而促進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Lovel,J.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M].London: Penguin Group,2009.
[2]封宗信.文學文體學—文學翻譯批評的試金石 評介《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J]. 中國翻譯,1999:40-42
[3]李良舉.從文學文體學角度看魯迅短篇小說的兩個英譯本西藏大學學報, 2007(9):99,106-110.
[4]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魯迅;楊憲益,戴乃迭譯. 魯迅小說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
[6]任生名.楊憲益的文學翻譯思想散記[J].中國翻譯,1993(7):33-35.
[7]申丹.論文學文體學在翻譯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J].中國翻譯,2002(1):11-15.
[8]朱振武 唐春蕾.走出國門的魯迅與中國文學走出國門—藍詩玲翻譯策略的當下啟示[J].外國語文(雙月刊),2015(10):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