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玉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極為密切,就語文學科而言,閱讀是輸入,表達是輸出,從輸入到輸出都需要思維的支撐,因此,語文教學亟待提升學生的思維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多停留于低水平的重復階段,忽略了高品質的深度思維,特別是對多元思維品質的培育。多元思維作為一種高階思維,是一種能夠從多個角度對一個問題(事物)進行剖析,從而得出最優(yōu)化結論的重要思維方式。小學語文學科多元思維則是依據(jù)小學語文的學科、學段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同一種事物(問題),得到不同結果,然后進行整合,從而達到對事物(問題)更全面的了解。在研究探索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可以依據(jù)不同學段,運用有效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
一、另辟蹊徑——多感觀解詞,催生多元思維
詞語放在詞卡上,它們是一個個靜止的符號,善用多感官感受詞語,詞語就像有了生命,你能看到它們所描述的畫面,觸摸到它們所特有的質感,聽到它們所發(fā)出的聲音,感受到它們所傳達的情感。實踐證明,運用多感官參與解詞學習過程,不僅能把詞語讀“活”,讓低年級的語文課堂豐富有趣,而且還能催生對學生多元思維的培養(yǎng)。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一文時,文中“粗糙的聲音”這樣的說法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多感觀理解詞語,讓詞語“立起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品質。首先,教師從談話導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具體事物是粗糙的。接著,教師出示粗糙的砂紙、木板等實物,讓學生通過觸摸體會“粗糙”的質感。再接著,教師以粗糙的聲音和甜潤的聲音示范兩種朗讀效果,學生傾聽對比感受。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解詞過程,豐富了“粗糙”的內涵,學生對“粗糙”一詞有了多元理解,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動用多感觀解詞不僅能促進學生多元思維品質的提高,而且還能為低年級語文課堂增添許多樂趣。如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古對今》一課中的“嚴寒對酷暑,春暖對秋涼”一句,如何引導一年級學生正確理解嚴寒、酷暑、春暖、秋涼呢?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學習活動:看圖猜詞、聆聽字源、拼擺詞卡、拆詞組對等。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手腦并用,不僅能增添學習的樂趣,而且還能改變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點。通過多感觀參與學習,學生對所學詞語的內涵的感悟隨之多元。課堂上,教師經(jīng)常引導低年級學生運用多感官解詞,不僅能把詞語學“活”,還能對小學生多元思維進行熏陶與催生。
二、沿渡索源——多角度質疑,培育多元思維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考的工具,要質疑就必須有思考,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往往從問題開始。
1. 初讀課題多元質疑。課題是文本的“眼睛”,小學生天性好奇,通過對課題的多元質疑,能迅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時,筆者與學生展開了如下對話。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有疑問嗎?
生:怎么會在牛肚子里旅行呢?
師:嗯,你關注到了課題已知的信息內容不同尋常,并發(fā)出了疑問。那么這個課題中還藏著哪些沒有告訴我們的信息呢?
生:課題并沒有告訴我們,誰在牛肚子里旅行。
生:課題沒告訴我們,這樣的旅行是怎樣的。
生:課題也沒有告訴我們,這樣的旅行結果會怎樣。
師:瞧,對于課題的內容信息,我們可以從已知、未知兩個角度展開質疑。
生:讀了課題,我還想知道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一個題目。
師:很好,這是從課題的作用進行質疑。
由此可見,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的提出,往往是從傾聽開始的。在傾聽中相機引導,把學生的思維打開,提示學生對于信息內容可以從已知、未知、作用、來源等角度展開多元質疑。同一課題,不同的疑問,學生的思維是極具個性的,只要教師發(fā)動的角度正確,學生就會在其啟發(fā)下自覺開啟多元性的閱讀,并在不斷質疑、發(fā)現(xiàn)、分析、批判、概括、歸納中培養(yǎng)多元思維品質,逐漸達成對學習的嶄新認知。
2. 細看插圖巧妙導疑。教師發(fā)動學生質疑的角度是多維的。在教學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江南春》時,筆者引導學生結合插圖,觀照全詩進行質疑。有學生問道:“江南的美景美不勝收、萬象更新,詩人杜牧為什么會對南朝的寺廟情有獨鐘?”該生能將插圖與詩文聯(lián)系起來,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于是,筆者及時鼓勵與肯定,并進一步引導,讓質疑再次發(fā)生。另一學生也追問道:“全詩在描寫‘鶯啼等江南特有的春景時用詞極簡,而對寺廟的描寫卻用了兩句詩句,筆墨為什么更多?”這一質疑,扣住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筆者進而引導學生翻閱課外資料,進行復沓引讀,開展探究學習。于是,詩中的杜牧對于寺廟美學的獨愛,以及借寺廟之多,懷古思今的情懷就流淌而出了……
3. 品讀文本辯證質疑。事物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辯證思維,發(fā)掘作品表層與內在的聯(lián)系,打開思維的閘門,于“尋常處”發(fā)現(xiàn)“不尋?!倍归_質疑,沿渡索源,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背景、情感有更豐富、更多元的感受與體會。如在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中,一個學生發(fā)現(xiàn)第七自然段出現(xiàn)了許多帶數(shù)字的詞語,并提出了疑問:“短短的一段話怎么出現(xiàn)了六個含有數(shù)字的詞語?這些數(shù)字藏著什么秘密呢?”為了進一步感受這些看似平常的數(shù)字,筆者讓學生觀看了一段相關時代背景的視頻材料。屏幕上,頹敗的廠房內,蚊蟲肆虐,噪音震耳欲聾,地板上滲出污水,每個女工通紅的臉上都流淌著汗水……看到這樣的畫面,再來讀這一系列數(shù)字,學生們的語調頓時變得低沉了。母親在惡劣環(huán)境下艱辛勞作掙錢不易,給兒子買書卻很慷慨,這份濃濃的慈母深情已經(jīng)深深地嵌入了這些數(shù)字中,愛子的深情催人淚下……緣于一個學生對文本表達形式的疑問,課堂生成了別樣的精彩,一個好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顯得立體,所讀的文字也變得極具溫度、真摯動人!
另辟蹊徑,沿渡索源,雖幽必顯。語文課堂上多感官解詞策略、多角度質疑策略的運用,所引發(fā)出的一次次多元的深度思考,迸發(fā)出的一個個有價值的疑問,終將催生小學生多元思維模式,促進小學生多元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大同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