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列濤,鄒卓成,蔡慧倩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廣西 南寧 5302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進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以中軸關(guān)節(jié)(頸椎、胸椎、腰椎、骶髂關(guān)節(jié)等)的慢性炎癥為主,本病以青少年多見,骶髂關(guān)節(jié)破壞為其典型表現(xiàn),后期脊柱往往呈“竹節(jié)樣”變化。目前西醫(yī)治療多采用糖皮質(zhì)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磺胺吡啶類藥物等,臨床有一定療效,但長期應用會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內(nèi)分泌失調(diào)等副作用[1]。AS歸屬于中醫(yī)“痹證”范疇,中醫(yī)認為此病的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督脈虛衰,又因感受風濕寒三者之邪,致督脈經(jīng)氣不暢,經(jīng)絡痹阻,而致氣血瘀滯,不通則痛[2-3]。該病療程長,難于完全治愈,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針灸療法治療AS較西醫(yī)療法具有毒副作用小、療效明顯、治療時間短等優(yōu)勢。由于此病以腰背部癥狀明顯,且出現(xiàn)較早,所以治療部位一般多集中在腰背部,相關(guān)研究[4]表明,在針灸治療中局部的腰背部取穴頻率最高。但是此病病程長,風、寒、濕邪留滯日久閉阻經(jīng)絡,氣血瘀滯,陽氣不通,元氣日衰,單純局部取穴的臨床效果有限。經(jīng)過筆者探索,采用從陰引陽、益腎調(diào)督的方法來治療AS可增強其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實驗的研究方法,觀察益腎調(diào)督法針灸治療AS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到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風濕科、針灸科就診的AS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2~44(30.27±5.70)歲;病程1~7(3.41±1.07)年。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4~45(30.29±5.72)歲;病程1~7(3.38±1.0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強直性脊柱炎診治指南(草案)》[5]中相關(guān)診斷標準:①持續(xù)下腰痛至少3個月,活動后疼痛可改善,但休息后不能減輕;②腰椎在側(cè)屈和前后方向活動時活動度受限制;③擴胸度程度小于同一年齡階段且同性別的正常值;④腰部放射線顯示單側(cè)骶髂關(guān)節(jié)炎3~4級,或者雙側(cè)骶髂關(guān)節(jié)炎達2~4級。若滿足放射學標準且滿足臨床標準①②③中的任意1條即可診斷為AS。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認知功能正常。
1.4 排除標準 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過敏體質(zhì)者;③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障礙者;④晚期重度強直性脊柱炎患者;⑤精神疾患者。
1.5 治療方法 研究組采用益腎調(diào)督針法治療,選取風府、命門、大椎、太溪、腎俞、百會穴針刺。操作方法:患者伏臥于治療床上,選用30號1.5~2.0寸毫針,除百會、風府、大椎、命門單穴快速進針外,其余穴位均雙側(cè)取穴,針刺手法采用三才針法,即進針時分皮膚淺部、中部和深部三個層次逐漸刺入,先針3.5~6.5mm深,通過皮膚的淺部,為天才;再刺16~20mm深,到達肌肉為人才;三刺10~13mm深,進入筋肉之間為地才,留針30 min,期間每5 min運針1次,每次約1min。出針后于百會、大椎、命門三穴行隔姜灸,每穴上置生姜1片(姜片厚約2mm,直徑約1.5~2 cm,姜片中心可刺數(shù)個小孔),姜片中心安放圓錐形艾炷(3 cm×4 cm×3 cm)一個,從上端點燃,熱度使患者能夠耐受,太熱可稍移動姜片,每穴須連灸6~9壯。對照組采用背部臨床使用頻次較高的穴位(至陽、身柱、筋縮、命門、風池、次髎、腎俞、脊中、膈俞、秩邊、腰陽關(guān))針刺治療,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兩組均每日治療1次,1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 d,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
1.6 觀察指標 ①Schober試驗:該試驗用于測量脊柱活動度,即患者直立,以兩髂后上棘連線的中點為起點向上10 cm及下方5 cm處作標記,測量此兩點之間的距離。再令患者彎腰(雙膝直立),再測此兩點間的距離,若增加小于4 cm為異常,提示脊柱活動度減小。②脊柱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分。具體做法是:在紙上面劃一條10 cm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jù)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無痛;3分及以下: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強烈的疼痛。③擴胸度:患者雙手自然下垂或置于腦后,以第4肋間隙為測量部位,記錄盡可能深吸氣和深呼氣時胸圍的差距(cm)。取2次測量值的平均值。④枕墻距:主要評定頸椎、胸椎后凸程度。其方法是讓患者靠墻站立,足跟必須緊貼墻面,測量后枕部與墻之水平距離,正常人枕墻距應為0。⑤晨僵時間:以患者清晨醒后出現(xiàn)僵硬感的時間為起點,至患者僵硬感明顯減輕的時間為止點,將這一段時間稱為晨僵時間,以分鐘(min)計。
1.7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擬定。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主要的觀察指標(脊柱痛、Schober試驗、晨僵時間、擴胸度、枕墻距)值趨于正常。有效:主要癥狀有所改善,3~4項的觀察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未能達到以上規(guī)定的治療有效的標準或是癥狀加重的患者,或是僅有3項以下的觀察指標出現(xiàn)好轉(zhuǎn)。
1.8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用t檢驗,若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3.3%,研究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脊柱痛、Schober試驗、晨僵時間、擴胸度、枕墻距等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在晨僵時間、枕墻距兩項指標上研究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研究組對照組n 30 30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脊柱痛(分)6.0±1.5 3.6±1.7①6.1±1.5 4.1±1.8①Schober試驗(cm)2.8±1.7 4.7±2.1①2.8±1.8 4.1±2.0①晨僵時間(min)64±30 28±25①②64±31 50±29擴胸度(cm)3.3±1.0 4.2±1.1①3.4±0.9 4.0±1.0枕墻距(cm)7.5±2.9 2.9±1.8①②7.3±2.8 5.3±2.3①
近代醫(yī)家認為AS的病因病機為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腎元虧虛,督脈虛衰,又感風、寒、濕三者之邪雜合侵入人體,阻于督脈,致經(jīng)氣阻滯不暢,不通則痛,此病病位在督脈和腎。《素問·痹論》指出:“骨痹不己,復感于邪……腎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彼远鄶?shù)醫(yī)者針灸選穴多集中在腰部局部的督脈、背俞穴、華佗夾脊等穴[7]。而筆者則認為,此病病位雖在脊柱,但后期涉及臟腑較多,病機多為虛實夾雜,風、寒、濕相兼為病,只取背部腧穴有時不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的整體,《素問·五常政大論》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边@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病的整體觀,因此在治療AS時,不僅要治療腰背督脈,同時也需三才相合,陰陽相平,在此基礎(chǔ)上調(diào)腎填精,腎陽足,精氣充,元氣方可上達于督脈,加強督脈通陽行氣的作用;并且,久病正氣易虛,患者多表現(xiàn)為腹冷、四肢不溫、脾腎虛寒等元氣不足的現(xiàn)象。腰為腎之腑,可AS并非只有腰部癥狀,而是整個背部皆有受累,部分患者早期也會出現(xiàn)上部癥狀,如頸部強直、頸椎活動受限等。對此筆者提出采用益腎調(diào)督的方法來治療AS。首先取腎俞、命門、太溪穴填補腎精以固根本,繼之取風府、百會、大椎來助督脈通陽行氣,針刺手法上采用三才進針;再輔以百會、大椎、命門三穴行隔姜灸,天人地三才相合,故能使腎精固、督脈通,陰陽相引,則督脈陽氣通達,痹疾得祛。本研究表明,運用從陰引陽、益腎調(diào)督的方法治療AS,較于之前單純腰背部取穴有更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