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工業(yè)大學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隨著全球化石能源的不斷減少,全球能源危機越來越嚴重,太陽能因為其清潔無污染,分布廣泛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成為能源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補充部分[1]。作為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基礎,光伏電池非常重要。然而,目前的光伏電池不僅造價昂貴,而且輸出特性受環(huán)境影響較大,為了盡量減少能源損耗,節(jié)約成本,提高光伏電池的利用率至關重要[2]。目前常用的提高光伏電池利用率的方法,有利用最大功率點跟蹤(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算法、提高光伏材料效率、優(yōu)化光伏陣列結構及位置等。利用MPPT算法是最經濟的方式,為了使能源利用率最高,MPPT算法已經成為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文獻[4]采用恒定電壓法進行MPPT,其優(yōu)點在于追蹤速度較快,控制成本較低,算法結構較簡單且易于實現,追蹤到MPP(maximum power point)后沒有振蕩,穩(wěn)態(tài)曲線平穩(wěn)。其缺點是跟蹤的MPP值較小,誤差較大,控制精度較差。文獻[5]給出一種光伏MPPT變加速擾動觀察法,此方法為自尋優(yōu)過程,算法簡單易行。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若步長選取不當會在MPP處產生振蕩,且若外界光強變化較大時,可能會導致誤判。文獻[6]給出了一種變步長電導增量法(incremental conductance,INC),其 在MPP附近收斂效果較好,但步長不固定且步長始終不為零,在尋優(yōu)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振蕩,且跟蹤時間較長,效率較低。文獻[7-8]提出的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在MPP附近能夠穩(wěn)定收斂,穩(wěn)態(tài)精度較好,但是需要多次迭代,跟蹤時間較長,性能不佳。
傳統(tǒng)INC算法為定步長,跟蹤速度和穩(wěn)態(tài)精度間存在矛盾?;诖?,為了既提高跟蹤速度,又提高穩(wěn)態(tài)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種改進型的INC算法,并引入了PSO算法以減小振蕩,同時為了減小MPP的追蹤時間,采用恒定電壓啟動的方法跳過非MPP區(qū)間,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收斂時間,減小MPP附近的振蕩。
光伏電池的等效電路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光伏電池等效電路Fig.1 Equivalent circuit of photovoltaic battery
從圖1獲得的光伏電池輸出特性如下[9]:
式中:U為光伏電池輸出電壓;I為光伏電池輸出電流;Iph為光生電流;Id為二極管反向飽和電流;Ish為流過并聯(lián)電阻Rsh的電流;I0為反向飽和電流;q為電子電荷;k為玻爾茲曼常數;T為光伏電池工作絕對溫度值;A為二極管理想因子;Rs為串聯(lián)電阻;Rsh為并聯(lián)電阻。
當外界光強和溫度變化時,式(1)中的參數會發(fā)生改變,增加了光伏電池建模的難度,降低了仿真速度。文獻[9]提出了一種工程數學模型,該模型僅需要給定短路電流Isc,開路電壓Uoc以及MPP處的電壓Um,電流Im,這時的U-I方程如下[10]:
式(2)中的參數分別為廠家所提供的4個參數,需要注意的是Um、Im都是在標準溫度(25℃)、標準光照(1 000W/m2)下的數據,同時考慮到光強和溫度的影響,引入了新的計算式(3),以得到不同條件下的對應參數,計算式如下[11]:
當外部光強和溫度發(fā)生變化時,Isc、Im、Uoc、Um等參數自動改變,從而提高了仿真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式(3)中a=0.002 5 ℃,b=0.5 W/m2,c=0.002 88 ℃,Δt為實際環(huán)境溫度與25 ℃的比值,ΔS為實際光強與1 000 W/m2的比值再減去1。
當環(huán)境溫度設定為25 ℃,光照強度分別為1 000,800,600,400 W/m2時,輸出I-U、P-U特性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恒溫時不同光強下的輸出特性曲線Fig.2 Output characteristics curves of PV cell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y at a constant temperature
由圖2可以看出,每條特性曲線的峰值均只有一個,且在不同光強下峰值的幅值相差較大,該峰值即為MPP,但對應的MPP電壓相近,這也是本文可以利用恒定電壓啟動的原因。
圖3所示為在25 ℃、1 000 W/m2條件下的光伏電池P-U特性曲線。圖中,M點是曲線的峰值,即MPP,記該處的電流為Im、電壓為Um。
圖3 光伏電池P-U特性曲線Fig.3 P-U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photovoltaic battery
由圖2b中的曲線可以得知,當光強改變時,峰值電壓的變化很小,基本上在0.8倍的Uoc處,基于此,分析圖3A-B段和E-F段。這兩段距離Um處較遠,功率隨電壓的變化較大,為非最大功率點區(qū)間,可以使用恒定電壓法跳過,以提高追蹤速度。B-C段和D-E段為可疑最大功率點區(qū)間,為了進一步提高追蹤速度和追蹤精確度,采用電導增量法進行此部分的MPP追蹤。在C-D段,此時電壓范圍更小,傳統(tǒng)的INC算法易在此段產生振蕩,降低最大功率點的精確度,在此段使用粒子群算法,可加速收斂,減小系統(tǒng)振蕩,使追蹤更加準確。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MPPT算法是INC算法。該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判斷的正負來確定擾動步長的變化[12]。輸出功率P=UI,在最大功率點處應有=0,即=I+U=0。當>0時,U<Um,應增大輸出電壓;當<0時,U>Um,則應減小輸出電壓。
本研究在B-C和D-E段使用INC算法追蹤MPP,因充分考慮到B-C和D-E段的差異,傳統(tǒng)INC算法的固定步長被改進為可變步長。將INC算法的使用根據dU的不同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dU=0且dI=0。此時即有=0,故在最大功率點處。
2)dU=0但dI≠0。若dU=0,此時有Uk=Um,只需改變電流值使Ik=Im,引入步長縮放因子α,此時擾動步長為αdI,即:
3)dU≠0。對于圖3B-C段,此時有>0,且dI變化較小,可以近似為零,則有
故只需判斷電流I和設定ε值就可以確定是否進入了C-D段。
對于圖3D-E段,此時<0,引入步長縮放因子γ,且γ值小于β,則有擾動步長為γ,即
將γ和設定的ε值相比較,直至小于ε時,進入C-D段。
本文C-D段采用PSO算法,該算法是由Kennedy和Eberhart博士觀察鳥類遷徙覓食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群體信息共享與協(xié)作找到最優(yōu)解[13-15]。PSO算法的更新迭代規(guī)則如下:
式中:vi是對應電壓變化量ΔU的粒子速度;xi是對應電壓U的粒子位置;f(xi)是對應功率P的目標函數;Pbesti是粒子的自身最優(yōu)位置;Gbesti是整個群體的最優(yōu)位置,即Um;w是粒子慣性權重系數;r1、r2是(0,1)間的隨機數;c1、c2是學習因子;k為迭代次數;Np為粒子總數。
具體的算法流程如下:
1)在C-D段初始化一群粒子,包括隨機位置U和速度ΔU,初始Pbesti=Gbesti=0.8Uoc,計算每個粒子的適應值P;
2)對每個微粒,將其適應值與其經過的最好位置Pbesti進行比較,如果較好,則將其作為當前的最好位置Pbesti;
3)將每個粒子的Pbesti與Gbest作比較,如果較好,則將其作為當前的最好位置Gbest;
4)根據公式(8)調整粒子速度和位置,繼續(xù)整個過程,直到達到結束條件。
改進的MPPT控制策略流程如圖4所示。
執(zhí)行算法流程時,若采樣電壓在0.7Uoc~0.9Uoc之間,則使用改進的INC算法追蹤MPP;否則,先使用恒定電壓法調整電壓到該范圍內,再使用改進的INC算法。在利用改進的INC算法追蹤MPP的過程中,若<ε或者I<ε,此時在最大功率點附近,則下一步使用PSO算法以提高系統(tǒng)穩(wěn)定度,否則仍使用改進的INC算法。在PSO算法中,根據設定的初始條件,計算采樣功率并且將其作為種群個體的適應度,通過比較該值的大小,并根據等式(8)進行調整以找到最大功率點,當迭代次數達到結束條件時,結束控制過程。
圖4 基于INC的改進型MPPT流程圖Fig.4 An improved MPPT flowchart based on incremental conductance method
在Matlab中建立仿真模型,并在Simulink中構建MPPT模塊。光伏電池模型設定為25℃、1 000 W/m2下的Uoc為21.7 V,Isc為1.01 A,Um為17.6 V,Im為0.91 A。
圖5所示為保持溫度為25 ℃,而光照強度分別為1 000,800,600 W/m2時,幾種不同的MPPT方法輸出的功率仿真結果。
圖5 不同光照強度下MPPT仿真輸出功率Fig.5 Output powers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本研究中所提方法與恒定電壓法比較可以得出,在標準工作條件下,恒定電壓法的穩(wěn)態(tài)值是16 W,本文方法是16.15 W,約提高了1%;且光照強度變化越大,穩(wěn)態(tài)差值越明顯,當光照強度為600 W/m2時,其差值達到了4%。且光照強度變化時本文方法僅需要0.001 s即重新回到穩(wěn)態(tài),而恒定電壓法需要0.005 s才重新回到穩(wěn)態(tài),恢復能力提高了80%。INC算法需要0.045 s才達穩(wěn)態(tài),本文方法僅需要0.03 s,追蹤時間提高了33%。加之各種光照強度條件下,由于INC算法有震蕩,而本文所提方法的穩(wěn)態(tài)值較高。
當保持光照強度為標準光照強度不變,而溫度由10 ℃升至25 ℃再升至40 ℃時,MPPT輸出仿真結果如圖6所示。
從圖6中可以看出,溫度變化時,恒定電壓法穩(wěn)態(tài)值變化較大,溫度為40 ℃時,本文所提方法的追蹤功率值提高了9%,且有隨著溫度增大而增大的趨勢。與INC算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在保持溫度變化時超調量以及恢復時間的前提下,將初次追蹤到MPP的時間提高了33%。
化石能源有限,能源危機日趨嚴重。太陽能清潔無污染,是能源系統(tǒng)的重要補充。目前太陽能利用率較低,而光伏電池造價昂貴,利用MPPT算法提高其利用率迫在眉睫。在分析各種MPPT算法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針對傳統(tǒng)INC算法對于MPP追蹤速度和穩(wěn)態(tài)精度兩者間存在矛盾的情況,提出一種基于電導增量法的改進型MPPT策略,通過理論分析與建模仿真,得到以下結論:
1)提高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精度,加快其跟蹤速度,可解決追蹤速度與穩(wěn)態(tài)精度間的矛盾。
2)跟蹤速度變快,會導致振蕩減少,可提高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性能。
3)外界溫度、光強變化時,所提策略的適應能力較好,可以快速準確地追蹤到MPP。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方法是針對單個光伏電池提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后續(xù)的研究將繼續(xù)對MPPT算法進行改進,使其可以被應用于大型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光伏陣列以及局部陰影、光照不均勻等各種復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