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是肝病發(fā)展至晚期危及病人生命時采用的外科手術方法,對失去功能的組織進行切除,再置換為健康組織[1-2]。目前,肝移植手術為終末期肝病病人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在病人接受手術后,由于手術帶來的創(chuàng)傷,再加上身體素質受疾病影響而下降,易使病人出現(xiàn)一系列相關并發(fā)癥,阻礙術后康復進程[3]。因此,對于肝移植術后病人,通常需要給予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以便改善預后,促進疾病康復進程。常規(guī)護理方式缺乏對病人的心理教育,且對于病人缺乏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使其對疾病認知程度不足,未能有效改善預后。而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應用認知、行為等技術,改變病人的不良認知,進而矯正病人的不良行為[4-5]。為探究應用于肝移植術后病人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本研究將認知行為療法應用于肝移植術后病人并探究其對病人負性情緒、睡眠質量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肝移植術后病人61例為對照組,另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肝移植術后病人61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1例,女30例;年齡30~75(47.68±5.46)歲;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4例,原發(fā)性肝癌20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觀察組男32例,女29例;年齡29~75(46.89±5.21)歲;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4例,原發(fā)性肝癌19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均為首次接受肝移植;術后24 h內(nèi)停用呼吸機并且拔除氣管插管;意識清楚,能夠正常進行交流。
多次接受肝移植手術;伴隨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異常、肢體癱瘓;存在難以控制的肝外感染。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即醫(yī)護人員做好各項工作、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等;確保室內(nèi)環(huán)境干凈、整潔,調節(jié)好室內(nèi)溫度及濕度;密切觀測病人各項生命體征;遵醫(yī)囑給予病人用藥,并向其講明所使用藥物的作用、用量及相關不良反應等。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療法,其常用治療手段有心理教育、認知改造、活動教育以及松弛訓練等,具體如下。
1.4.2.1 心理教育
醫(yī)護人員在術后加強與病人的溝通,耐心聆聽其真實感受,并對病人進行肝移植相關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為肝移植術后病人提供一個平臺,使其能夠相互交流,并定期組織病人舉辦座談會,邀請已康復的肝移植術后病人進行講述,協(xié)助病人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緩解其負性情緒。此外,醫(yī)護人員鼓勵病人的親友、家屬等,使其能夠加強與病人的交流,給予病人一定心理支持。
1.4.2.2 認知改造
醫(yī)護人員根據(jù)病人的實際情況,包括病人個性、文化水平、年齡等基本信息,給予病人個性化改造方案,使其充分了解肝移植術后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向病人介紹疾病成功治愈的案例,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醫(yī)護依從性。
1.4.2.3 活動教育
對于手術過程中選擇全身麻醉的病人,在其清醒后給予低坡半臥位,抬高床頭30°左右,避免出現(xiàn)腹腔感染,減少傷口張力,有效緩解疼痛;囑咐病人完成握拳、屈肘及抬高等動作,盡可能活動上肢,每天2次,每次10 min;引導病人進行早期床上活動,每日定時進行呼吸操2次,并進行雙上肢伸展運動、雙下肢屈曲運動等;根據(jù)病人實際情況,協(xié)助其完成早期床旁站立、下床行走等活動,并鼓勵病人在病區(qū)走廊、樓道等處散步,但需以不覺勞累為前提。
1.4.2.4 松弛訓練
醫(yī)護人員播放病人喜歡的較為輕柔的樂曲,在音樂的陪伴下引導病人進行深呼吸、冥想,盡可能協(xié)助其放松緊張情緒,在病人掌握后自主練習,每天1次,每次30 min。
1.5.1 負性情緒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與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在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評估病人的負性情緒,其中HAMD量表中共有17項條目,每項計分為0~3分,滿分為51分;HAMA量表中共有14項條目,每項計分為0~3分,滿分為42分,得分越高說明負性情緒越嚴重[6]。
1.5.2 睡眠質量
采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SRSS)在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評估病人的睡眠質量,該量表共有10項條目每項條目均采用5級評分,得分越低說明睡眠質量越高[7]。
1.5.3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并記錄干預后病人腸粘連、腹脹、腹腔出血及感染等的發(fā)生情況。
組別例數(shù) HAMD 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 HAMA 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對照組6147.68±3.2539.45±2.6536.33±3.2934.35±3.76觀察組6147.44±3.3430.21±2.0636.09±3.3028.23±2.73t值0.40221.5010.40210.287P0.6880.0000.6880.000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單位:例(%)
①采用Fisher精確檢驗。
組別例數(shù)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對照組6145.42±3.2634.57±2.17觀察組6145.32±3.4020.18±2.08t值0.16637.390P0.8690.000
肝移植病人身心均處于應激狀態(tài),病人在術后不僅面臨軀體與功能改變、排異反應,還需面臨著手術后生活的安排、工作選擇與社會適應等方面帶來的難題,上述因素會對肝移植術后病人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使病人出現(xiàn)一系列負性情緒,阻礙疾病康復[7-8]。睡眠為機體進行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生理過程,確保術后病人具有較高睡眠質量對于恢復機體精力、體力等具有重要意義,肝移植術后病人在ICU期間睡眠障礙較常見,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常與環(huán)境不適應、手術創(chuàng)口疼痛、擔心病情等因素密切相關[9]。因此,給予肝移植術后病人較為有效的護理方式極其重要,以便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其軀體、心理等康復。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為強調認知過程在決定情緒與行為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幫助病人改變認知不合理成分,調整其錯誤或歪曲的思維、信念等,協(xié)助其擺脫消極、悲觀觀念,接受新思想,進而消除病人的不適應行為及負性情緒[10-11]。認知行為療法的應用,能夠讓病人充分認識肝移植,且對于提高病人依從性、改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觀察組干預1個月后HAMD、HAM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認知行為療法應用于肝移植術后病人,可緩解病人負性情緒。其原因為在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加強與病人的交流,了解其內(nèi)心感受,并且對病人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積極向病人介紹術后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告知病人提前做好應對準備,使病人對疾病、肝移植手術的認知水平提高,從而減少其焦慮情緒[12]。此外,在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鼓勵病人親友、家屬等,使其能夠加強與病人的交流,給予病人心理支持,進而有效緩解病人負性情緒[13]。本研究觀察組干預1個月后睡眠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認知行為療法應用于肝移植術后病人,可顯著提高病人睡眠質量。其原因為醫(yī)護人員能夠根據(jù)病人的個性、文化水平、年齡等基本信息,為其制定較為有效的干預措施,向其介紹疾病成功治愈的案例,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并為病人提供能夠相互交流的平臺,定期邀請已康復的肝移植術后病人開展座談會,講述自身治療的經(jīng)歷,協(xié)助病人建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坦然面對疾病[14-15]。此外,醫(yī)護人員為病人播放較輕柔的樂曲,引導其在音樂的陪伴下進行深呼吸、冥想,平復情緒,進而有效緩解病人的睡眠障礙[16]。本研究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認知行為療法應用于肝移植術后病人,可顯著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其原因為醫(yī)護人員對于全身麻醉的病人,在其清醒后給予低坡半臥位,抬高床頭30°左右,有效避免腹腔感染的出現(xiàn),并減少傷口的張力,緩解疼痛[17]。此外,引導病人完成握拳、屈肘及抬高等動作,活動其上肢,并引導其進行早期床上活動,每日定時完成呼吸操,進行雙上肢伸展、雙下肢屈曲等運動,盡可能恢復病人的體力,再加上醫(y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對疾病治療、護理等均具備較高認知水平,從自身主動改正不良習性,進而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療法應用于肝移植術后病人可顯著緩解病人負性情緒,提高其睡眠質量,并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疾病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