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超群
摘要:經(jīng)過幾年的探索,我校的數(shù)學課堂任務單采用5+3模式,即5道預習題加上新授課的3個任務,這3個任務驅動就是教師把教學內容中的關鍵知識點分成若干個小模塊,針對學生實際水平和學校教學條件,設計出一個個“任務”,讓學生逐個完成。那么,學生就會在具有明確目標的“任務”驅動下,自發(fā)地學習知識,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任務驅動課;數(shù)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1-0060
我校小班化教學模式一個班分為6人小組,每組按馬蹄型就坐。每一組有1~2個成績屬于后20%學生,一般是按A(優(yōu)秀)2人、B(良好)2人、C(數(shù)學成績后20%學生即數(shù)學學困生以下都以C學生表示)2人,或A 2人、B 3人、C 1人所組成,設想是讓每一位學生都在小組合作中充分發(fā)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課堂中真正開動腦筋,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此來提升所有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
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跟蹤,一是小組合作中C學生的參與度,二是C學生課堂主動回答問題的狀況。通過跟蹤,說明C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懈怠現(xiàn)象嚴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提升數(shù)學學困生課堂有效性,是目前我校數(shù)學學習必須破解的瓶頸問題
一、交叉型任務驅動課的模式初探
“交叉型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教師必須在根據(jù)在現(xiàn)今的任務驅動單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出一個個符合C類學生實際的“任務”,讓C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方法和技能。所以,我們遵循的交叉型任務驅動有三原則。
1.“任務”要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將教學總目標分成更細化的多個小的學習目標,并將學習模塊再細化成若干個C學生容易掌握的具體任務,通過完成這些小任務來最終完成總體學習目標。
2.“任務”要符合C學生的特點,“任務”的大小要適當。設計“任務”要從C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C學生現(xiàn)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原則。
3.堅持讓C學生獨立完成“任務”。在完成過程中可以與A、B學生合作、協(xié)作,通過完成“任務”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和素質。
二、交叉型任務驅動課的空間布置
所謂的交叉型任務驅動主要是針對班級數(shù)學學困生也就是C類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有不同時間段的多次任務驅動,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是在一節(jié)課的最前面有C學生得以解決的問題,隨著課堂內容的逐漸深入,C組學生基本沒有任務可驅動。交叉型任務驅動可以提高數(shù)學學困生的課堂有效性。而C類學生在小組中要完成任務還是要得到A、B學生的幫助,真正體現(xiàn)小組合作,任務明確。所以我們重新進行小組合作的座位調整。
因為交叉型任務驅動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一次給C學生的任務驅動,而C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確實相對弱一點,所以必須在A和B學生的協(xié)助下進行一次次的任務驅動,所以在C學生的兩旁都安排了一個A學生和B學生,這樣既保證了A、B學生自己的任務驅動行為,也交叉隔一段時間輔助C學生進行任務驅動,真正做到了小組間既有合作又有明確的各自的任務驅動。
三、交叉型任務驅動課的任務單模式
在現(xiàn)今的任務單模式上,改成了交叉型的任務驅動單,形式上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集體備課,我們基本達成了初步的交叉型任務驅動單的初步模式?,F(xiàn)舉例說明如下。
從改變后的任務驅動單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顆星都是可以適合C學生的小題,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會有一顆星的小題出現(xiàn)。當A、B學生完成兩顆星或三顆星時剛好會有一段時間來輔助C學生來完成一顆星小題的題目,這樣在交叉間隔中時時有符合C學生的任務驅動可做,從而讓C學生一直在課堂中比較消極懈怠的負面情緒有所改觀。
縱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會制約我們前行的步伐,但我們要靜下心來反思我們所有的課堂行為,去做各種各樣的調查和問卷,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更正,在所有問題的解決中要深入學生的內心想法,以學生為本。終究我們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作者單位: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初級中學20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