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軍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電視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電視新聞作為其中重要的部分,其制作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與進步,針對電視新聞的現狀,特別是現在部分電視媒體的新聞節(jié)目,還在使用傳統(tǒng)的、空泛的、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的拍攝手法和思維來構架電視新聞畫面,這一現象仍較為普遍。本文就圍繞著新聞畫面表現力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深入研究探討電視新聞畫面該怎樣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來拍攝,希望能夠為電視新聞創(chuàng)作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提供一點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聞畫面;表現力;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3-00-02
隨著現代中國電視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我國電視新聞也逐漸在進步發(fā)展與變革,這也為中國電視新聞提供了良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營造了良好的發(fā)展氛圍。在此過程中,年輕的中國電視新聞事業(yè),必將完成與世界的接軌,這當中既包括新聞報道的全球視野,更要重視從電視新聞報道的理念、方法、創(chuàng)新等業(yè)務發(fā)展層面的全面接軌與積極借鑒。
首先就要從觀念上,改變以往傳統(tǒng)刻板的思維方式,不斷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借鑒國外優(yōu)秀的新聞文化,同時立足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將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有機結合。電視時代的蓬勃發(fā)展已經使觀眾習慣了電視信息的圖片、文字和聲音的三者結合統(tǒng)一。目前我國的新媒體與自媒體發(fā)展迅速,由于信息化高度傳播的今天,觀眾已經接受了許多與世界接軌的最先進的審美品位。但是現在觀眾愿意打開電視機的越來越少,更別說打開電視機看新聞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讓新聞和信息的獲取渠道進行了一次遷移,手機等移動終端成為首選。而新媒體和自媒體的盛行,也分流了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大量受眾。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傳統(tǒng)電視媒體要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發(fā)揮和放大獨有的優(yōu)勢,對于電視新聞而言,新聞內容和畫面的專業(yè)度、品質,就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需要持久打造的核心競爭力。
一、電視新聞畫面的概念
電視新聞,顧名思義,主要是通過畫面為觀眾提供新聞信息。因此要想獲得觀眾的關注度,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升新聞的時效性、可信度和畫面的專業(yè)品質,在帶領觀眾無限接近新聞真相的同時,也應表達出應有的價值內涵,從而帶給觀眾深刻的印象和有意義的思想教育。同一條新聞,不同的人拍攝,視角和聚焦的重點會完全不同,對同一主題的畫面表現手法也就千差萬別:景別、運動鏡頭、蒙太奇手法、現場聲的運用、光線,以及紀實、特寫等不同的新聞畫面拍攝手法;而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對其拍攝,表達出來的意義與角度都是不同的。但是最能夠反映出記錄者的傳播角度與思想內容的就是出彩的畫面。畫面是電視新聞最基本的表現元素,也是電視新聞區(qū)別于報紙、廣播等媒體的獨有的表現手段,當然也是應該放大的優(yōu)勢。所以,在電視新聞中,畫面的表現力至關重要。
二、提高電視新聞畫面表現力的方法
(一)改變說教形式、運用鏡頭豐富新聞內涵
在電視新聞的報道當中,采用充滿細節(jié)的新聞畫面來表現新聞當事人的事跡、內心感受,可以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這也是電視新聞中最常見的表達手法。例如,一條新聞報道,想要展現某個水壩修建時當地干部群眾不舍晝夜、苦干實干的事跡,通常,記者趕到當地,都會先對直接負責修建的“頭頭”進行采訪,但在一條新聞特寫報道中,記者和攝像師把鏡頭轉向了一把鍬的鍬頭上面,在特寫畫面里,能夠直觀地看出,鍬頭已經被磨得很平很小了,通過對這把鍬頭的特寫畫面,再加上采訪地敘述,大家知道了這把鍬在水壩上挖土只用了10天,就磨成這樣,而它的主人就是村支書。他不僅要做好村上的工作,還親自參與到水壩建設當中,在水壩上挖土挖泥的地方,他都是戰(zhàn)斗在最前線。通過這樣的細節(jié)畫面,不需要過多宣講,只需要將鏡頭對準最能夠吸引觀眾視線和好奇心的微小事物上就能夠達到很好的“放大”效果。隨后,記者跟隨村支書來到他的家里,鏡頭落在他家斑駁的地板,破舊的窗簾,裂開的墻縫,每一幀極具視覺沖力的細節(jié)特寫畫面,都能夠帶給觀眾深刻的印象,從這些細節(jié)畫面能夠看出他平時生活節(jié)儉樸實、嚴于律己,從而突出了他為人民謀福利,卻沒有為自己的生活多考慮的無私奉獻形象,也進一步升華了這則新聞的內涵,將一個好領導、好榜樣的典型代表通過鏡頭展現了出來。在許多新聞采訪中,細節(jié)和特寫畫面的捕捉,都能讓新聞更生動、主題更鮮明。
(二)通過畫面準確高效傳遞新聞事實
電視畫面的重要特性,就是它的內容一定要具有獨特的事實性,它主要是通過真實的影像,把新聞現場盡可能完整、全面、生動地呈現給觀眾。這其中,畫面的多景別呈現,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汶川地震的新聞拍攝中,既要有交代整體情況的大全景鏡頭,也要有救援現場里救援人員如何施救、被困者身體狀態(tài)的特寫鏡頭,這些畫面,能夠讓觀眾近距離、多角度地看到現場最新、最真實的情況,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什么是“眼見為實”,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準確地傳遞給觀眾更生動真實的新聞。在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為電視新聞傳播的創(chuàng)新變革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更多的新聞畫面都在著力于更準確、客觀、生動高效地呈現新聞事實,而過去的那些事實表述簡單化、新聞信息模糊化的通稿式新聞,正在逐步減少。
(三)記錄、寫實的電視畫面——放大電視新聞的“真實感”
就電視新聞的特點而言,真實客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量標準。為此,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就強調運用長鏡頭與深鏡頭。相對來說,電視新聞主要以記錄事件、還原生活(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為主要目的。通過現場記錄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一個真實、連續(xù)的鏡頭,在拍攝過程中,全程不間斷應有現場同期聲,從而進一步強化對新聞現場和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這與傳統(tǒng)形式的電視新聞模式不盡相同,它采用“連續(xù)、完整、全維度”的記錄形式來進行呈現,相比起傳統(tǒng)刻板、格式化、宣教式的新聞報道,其拍攝手法更容易吸引受眾,而這樣凸顯寫實、記錄風格的電視新聞,因其貼近生活、未經加工和行進感的跟拍視角,放大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感”,也凸顯了電視作為有聲語言,在新聞報道中所發(fā)揮出的獨特優(yōu)勢。
(四)電視新聞的視角多樣化和敘述故事化
(1) 電視新聞的視角多樣化。電視新聞的視角多樣化,也是其重要的創(chuàng)新手法。在新聞采訪拍攝過程中,拍攝視角的多樣化是能夠使新聞打破過去循規(guī)蹈矩的傳統(tǒng)模式,從而豐富它的內涵,使新聞變得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與吸引力。我國新時期的電視新聞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基礎,而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多以普通民眾的視角來進行拍攝和報道,比如:有些是以普通民眾作為新聞事件當事人,用畫面去呈現變化;有些重要的政策解讀,則是從百姓關心的視角去分析利弊得失;還有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則是會關注普通人在其中所做的不可忽視的貢獻,比如國慶大閱兵,我們的畫面就捕捉到了一家三代人同在閱兵隊伍、在家一起交流集訓心得的溫馨場景等等。這樣的視角,往往更能夠讓觀眾在新聞中找到共鳴與歸屬感,從而能夠使新聞更好地服務于大眾,讓新聞的畫面形式呈現更加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
(2) 電視新聞畫面的故事化。電視新聞的一個新的特點就是——新聞故事化,相比以往傳統(tǒng)的新聞,如今的新聞更強調故事性?!爸v好中國故事”,就是新時代對新聞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新聞的創(chuàng)作者們發(fā)現,很多真正富有內涵意義的人物內容只有通過很好的故事化表達,才能將其藝術價值體現出來。比如在每年中國科技大會的報道中,那些獲獎的科學家,很多都是國家高精尖技術的帶頭人,很多技術甚至都是涉密的,那么,如何讓觀眾了解他們的“厲害”之處?通過畫面中的細節(jié),我們看到科學家在一項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上,所追求的微米級精準;為證明一個公式,所查閱的一人高的、厚厚的資料……,很多時候,電視新聞中捕捉到的一個細節(jié)畫面,足以勝過許多描述和評說,動人細節(jié)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更為深刻難忘。因此,新聞的故事化表達,也是新時期中國電視新聞的一大重要趨勢,和應該持續(xù)精進的方向。
三、結語
對于電視新聞而言,畫面的表現力始終是與其他媒體競爭的最重要優(yōu)勢。畫面,不僅能直觀呈現新聞現場,有表現力的新聞畫面,更能通過細節(jié)、故事、高超的技術等多種手段,向觀眾傳遞更多富于內涵和意義的新聞信息。因此,提高新聞畫面的表現力,也是新時代新聞工作者做好新聞報道、“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時代精神的一門必修課。
參考文獻:
[1]馬金,孟雅.提高新聞攝像畫面故事性及人情味的措施探討[J].青春歲月,2019,(20):114.
[2]黃學武.試論電視新聞攝像基本功對傳播效果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8).
[3]馬學謙,徐甜龍.電視新聞的語言特點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 (8):65.
[4]王盛平.淺議電視新聞畫面的編輯技巧[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7,(3):171.
[5]徐臨峰.淺談電視新聞節(jié)目畫面拍攝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19 (9):159-160.
[6]吳霜.電視新聞節(jié)目畫面拍攝的技巧和藝術性[J].傳媒論壇,2019, 2(19):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