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君
[摘 ? 要]積木是一種建構性玩具,能讓孩子通過觀察與操作,在反復堆砌、排列組合的過程中,把零散的單元組合成一個統整的東西,并且體驗到空間位置以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一步步建立起心理秩序。積木游戲能滿足孩子想象、表征、創(chuàng)作與社會游戲的需求,幼兒借助材料將自己的經驗和想象表現在作品里。在日常的積木游戲區(qū)里,教師的角色定位直接影響著幼兒積木游戲的走向和幼兒的建構水平的發(fā)展。本文通過分析大班幼兒在積木游戲里的行為表現,闡述教師在積木區(qū)里的角色定位對幼兒搭建水平發(fā)展的影響。
[關鍵詞]積木游戲;行為表征;教師定位
游戲是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更是幼兒問題解決的綜合性真實情境。積木具有開放、可塑、可逆、挑戰(zhàn)、環(huán)保等特性,能讓孩子在堆砌組合中體驗到空間位置以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積木游戲作為深受幼兒喜愛的建構游戲活動,能滿足孩子想象、表征、創(chuàng)作與社會游戲的需求,也能促進孩子大小肌肉的發(fā)展,并能提供孩子學習和應用數學概念、語言的機會,孩子在此過程中學會溝通、遵守規(guī)則、輪流、分享、互助、合作以及鑒賞他人作品,孩子的自信心、勇于面對挑戰(zhàn)的態(tài)度、自主性的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都在在建構歷程中顯見。
學齡前幼兒的積木游戲發(fā)展基本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認識積木;重復性排列與堆疊與象征行為;架橋、圍堵與對稱圖形;實質的建構區(qū)。每個階段各有其行為與建構特征。而大班孩子的搭建水平與行為表現在第四階段尤為突出,他們對積木的尺寸、形狀甚至數量更為挑剔,會開始數積木,預估可以完成作品的搭建數量。另外,他們會開始兩兩一起合作搭建積木,會彼此協調,商討誰搭哪一部分,誰負責搬運積木,他們分工明確,合作意識非常強。
大班孩子的積木游戲特點是以“復制”物品和建筑物的真實結構為主要內容。 那么,要想提升幼兒的搭建水平,發(fā)展出高質量的積木游戲,教師的角色定位尤為重要,不僅是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還應該是活動的支持者、觀察者、分享者和挑戰(zhàn)者。
一、支持者
優(yōu)質的環(huán)境設置是積木區(qū)成功的先決條件。老師提供足夠的積木、輔助材料、墻面環(huán)境、充裕的時間和空間,都是幼兒進行積木游戲的前行保障。而活動中的教師,不僅要給予孩子有準備的環(huán)境,還要適時的鷹架起幼兒的學習。
案例一:“沒有積木了”
在一次的積木游戲里,陽陽計劃搭建一個動物園,由于單元積木被其他的同伴搭建用完,他開始求助我:“黃老師,我沒有材料可以搭了。”在一旁觀察他們游戲的我回應他:“陽陽,你看看積木區(qū)里還有沒適合你搭建的材料?!彼_始環(huán)顧四周,最后將平常用的綠色坐墊鎖為目標,他嘗試將墊子立起來用積木支撐,最后順聯搭出了四間房子,而且每間都附有不同的功能,分別是獸醫(yī)室、飼養(yǎng)室、陸地館、海洋館。
在這一次的搭建里,我們發(fā)現孩子會主動在教室里尋找各種合適的材料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而老師及時回應,在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里提供協助,孩子因而發(fā)展出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表現出驚人的搭建技巧。
案例二:“我需要其他的輔助材料”
在一次談話活動里,梓晴跟我提議:她想用班級美工區(qū)里的雪糕棒作為輔助材料來裝點搭建的作品,我同意了并告訴孩子們可以根據搭建的需要任意到班級各區(qū)取用材料。于是,在接下來幾天的班級積木區(qū)里,我發(fā)現孩子們建構的作品依據輔助材料的不同,越發(fā)精彩。有的用雪糕棒搭的屋檐、樓梯;有的用石頭鋪成了小路;有的還用毛線和小樹枝做成了秋千,孩子的創(chuàng)意超越了我的想象。
在這次輔助材料選擇上,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它繼續(xù)、延伸、深入孩子的積木游戲,這種開放、原始的材料,使用方式更多元,更能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意。
案例三:“老師,我還想搭”
一天,函涵在班級積木游戲區(qū)里搭建一座城堡。她向我發(fā)出請求,希望可以在戶外積木區(qū)搭建一座更大更寬的城堡,我同意了。她果然不負我的期望,通過對兩個作品的對比,我們發(fā)現在戶外區(qū),她利用正方體壘高架空,用對稱的方式搭建出更大更寬,且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城堡作品。
二、觀察者
如同其他學習區(qū)一般,觀察和記錄是教師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細心地觀察,教師才得以了解孩子的思考和能力,才能做出適當的反饋與決定。在日常的教學活動里,我習慣將幼兒搭建的過程與結果拍照或拍攝下來,儲存、呈現于電腦里。拍攝的這些資料為我后期分析孩子的能力發(fā)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也讓我更了解不同孩子的能力發(fā)展。在2017年下半年,單積木游戲區(qū)幼兒的游戲視頻就有60個。每次在翻看資料時,它們很好地幫助我重新還原孩子的游戲。也正是借助這些記錄,讓我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來促進幼兒的游戲水平。
三、分享者
每個孩子精心搭建的作品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賞識,在班級我經常利用同伴分享的方式讓孩子們相互學習。每當積木區(qū)里有突破或可以引發(fā)共性思考時,我習慣在回顧的時候,讓孩子們圍著作品坐下聽建筑者的分享,同時來促發(fā)同伴間的學習。
四、挑戰(zhàn)者
孩子經驗變得豐富之后,教師可讓他們挑戰(zhàn)“設計圖”,也就是在建構之前先想好自己要建構的內容,并將它畫下來。這是積木游戲的表現建構特征的第四階段,也是最難的階段,即幼兒以建構完整的積木成品來進行想象游戲。幼兒事先計劃即將扮演的游戲,利用積木與其他素材,完成想象游戲的微觀世界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對大部分孩子而言,畫設計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要將腦海中的想象表現在平面設計圖上,再從平面設計圖建構成立體作品上。
我向計劃到積木區(qū)的5個孩子提出了挑戰(zhàn),希望他們能先規(guī)劃今天合作的設計圖,再分工進行搭建。這5個孩子欣然地接受了挑戰(zhàn),他們開始圍坐商量搭建的作品,決定以《城市》為主題搭建。只見他們趴地分工繪制設計圖,設計圖繪制成功后,又開始分工搭建城市里的公園、小區(qū)、消防區(qū)、道路等。最后他們成功將自己的平面設計圖完整地搭建出來,第一次圖紙與作品的吻合讓這5個孩子們欣喜不已,洋溢在臉上的笑容蘊含著對自我的認可。
從游戲中學習,提供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積木最符合此原則。積木能讓孩子自由發(fā)揮想象及創(chuàng)造,滿足其快速堆疊,搭建出建筑物的成就感,同時積木也是孩子探索基礎幾何及結構概念的重要媒介。
教師的行為對幼兒游戲質量和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讓兒童使用有趣的、可促進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材料,為兒童的游戲提供框架和設定期望,從而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的游戲發(fā)展。教師采取適當的指導策略不僅能讓幼兒獲得強烈的游戲性體驗,情感上得到極大的滿足,還能提高手指手腕的靈活度、手眼協調、雙手協調、平衡感、空間感,掌握數、量、圖形空間與邏輯推理概念、語言表達、合作、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從積木游戲開始,讓孩子的學習更自主。從你我開始,讓孩子的游戲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