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那么,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事實證明,讀寫有機地結合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關注文本,挖掘教材中的習作資源,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達到“樂于表達、自由表達、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根據(jù)兒童的心理、思維特征,習作從模仿入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一條基本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文本在寫作上的“亮點”,即精彩的句段,獨具匠心的開頭、結尾等讓學生仿寫。如《翠鳥》一文中對翠鳥外形的描寫,按“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順序,運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我們仿佛親眼看到了那只羽毛艷麗、小巧玲瓏的翠鳥。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這一段,想象翠鳥小巧美麗的樣子,感受、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的,并背誦這一段。課后,筆者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動物,按照“有順序、抓特點”的方法,認真仔細地觀察,描寫動物的外形。
有些課文由于表達的需要和文章篇幅限制,某些地方寫得非常簡略,甚至在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跳躍的情形,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間。因此,在學習這樣的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空白”,運用個人生活經驗,結合文本具體語境,進行合理構思,或把簡略的部分具體化,或補充省略的情節(jié),進行再造想象。
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橋》一文,課文結尾是這樣寫的:“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闭n文寫到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兒子,戛然而止。讀者突然明白,老頭和小伙子原來是父子關系。這個結果,震撼心靈。這時,我們可以給孩子們提出問題:老太太來到丈夫和兒子墳前,會說什么,鄉(xiāng)親們會說什么。引導學生圍繞結尾展開想象說話。輕輕一問,便叩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把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用為人代言的方式細細道來。課堂中讓學生在充分想象表達的基礎上,進一步想想,課文為什么沒有將那么感人的對話寫出來,學生一定會領悟課文寫法上的精到之處,獲得寫作上的啟示。
又如,教學《心中那盞燈》一文時,結合描寫父親做冰燈的句子和父親對“我”說了一番話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情節(jié)進行補白:聽了父親的話,看著他那凍得發(fā)紅的雙手,我的心里十分_____,豆大的淚珠從我的眼里滾了出來。父親剛才給我掖被子的時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涼??!學生紛紛補白:感激、百感交集、自責……在引導學生對這處“空白點”進行想象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了父親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愛。這樣的補白既豐滿人物形象,又強化說的訓練,切實做到語文姓“語”。
在我們S版語文教材的課文中,很多寓言故事的結尾戛然而止,意猶未盡,給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學時,可引導學生以原文的終點為習作的起點,聯(lián)系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如《掩耳盜鈴》一文,結尾這樣寫道:“沒想到,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fā)覺了?!闭n堂上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覺得后面的故事會怎樣發(fā)展?充分發(fā)揮你的想象力,把后面發(fā)生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一起分享吧。”由于課堂上學生理解了課文,也進行了情境表演,所以孩子們根據(jù)想象,編寫出了各種各樣的后續(xù)故事。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上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道德判斷能力。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寓言故事以后,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故事進行合理的想象,編織出一個個生動有意義的故事,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有的課文或感染力強,或富有哲理,能給人以啟迪,教師可讓學生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寫,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認識、作文能力都有很多幫助。如《爬山》一課中,父親在爬山、到達山頂及下山途中對作者說的那幾句話,哲理性強,蘊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這一哲理后,可啟發(fā)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說一說從中受到的啟發(fā)和教育,并寫下來。
我們的教材體裁多樣,文質兼美,包含的讀寫結合點比比皆是。我們要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分清主次,扎扎實實地訓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努力挖掘閱讀教材中有利于素材積累、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的因素,努力尋找讀與寫的最佳契合點,以讀促寫,以寫促讀,采用仿寫、續(xù)編、改寫等多種訓練方式,把讀與寫有效地結合起來,學生才會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養(yǎng)料,作文意識才會不斷加強,寫作才能由被動到主動,由“怕文”到“樂文”。這是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的一些嘗試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