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和其他學科相比,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其學科內容綜合了管理、時事、教育、文史等學科的專業(yè)素養(yǎng),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高中政治需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四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滲透核心素養(yǎng)內容,樹立學科思維,使學生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之材。
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在政治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其最終目的是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助益學生日后升學和就業(yè)?;诮逃谋举|,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需要潛移默化地普及政治參與意識,由于高中生已經接近成年,即將步入高等教育或是社會,所以更應該樹立其良好的政治參與意識,如此才能使其對社會現象有更多的思考。同時,良好的社會參與意識也能鼓勵學生參與到社會工作中去,在實踐中強化核心素養(yǎng)觀念,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受我國教育模式的影響,現如今的高中教育還建立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教學內容幾乎完全與高考接軌,許多教師也因此不在課堂上擴展其他內容。為了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在高中政治教育的課堂上,教師會通過大量的習題來鞏固學生的記憶,這種教育方式確實能夠使學生在短期內記憶大量政治概念,但是卻不能讓這些知識點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為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避免因高強度的學業(yè)壓力導致喪失學習熱情,教師應該結合核心素養(yǎng)的觀念改進教學方案,提高政治教育的效果,為學生的發(fā)展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領域一直受到“成績”的約束和衡量,但是隨著新時代、新背景、新文化的推進,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進入了多元化發(fā)展階段,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成績單”模式也已經逐漸被摒棄,人才競爭逐步進入綜合素質的競爭?;诖?,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上應該時刻以未來發(fā)展作為教育背景,督促學生提高競爭意識。與此同時,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融合核心價值觀和政治理念,將唯物辯證法潛移默化地融入進學生的思想中,使學生成為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高中政治給人的印象就是一門文科性很強的科目,只要將課本上的重點背下來就算是“學好了”這門課,就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其實不然,這樣只會導致學生缺乏鉆研精神,在日后學習大學思政課時難免會覺得吃力。同時,在這種“指哪背哪”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都不愿多加思考,認為答案都是可以“找到”的,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疑惑的時候通常都是把答案背下來,并沒有深入思考原因,這樣一來,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學習就會逐漸轉換成被動學習的模式,學習過程也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因此,教師更應該在高中政治課堂上結合核心素養(yǎng)進行授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在遇到學習問題時可以及時同教師和同學一起探討,以此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如此才是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和課堂相結合的表現。
雖然高中政治學習最終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加高等教育選拔考試,但是高中生和初中生不同,縱使初中就開設了政治課堂,但是初中生還處于意識懵懂階段,對于政治學科沒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能通過背誦課本上的內容然后在腦海中建立起政治模型。高中生與初中生不同,高中生大多都有了自主思維,在分析政治問題的時候能夠結合自己的主觀意識,還能產生政治認同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問題啟發(fā)”,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同時拓展內容,不要局限于課本給出的案例和時事,當學生養(yǎng)成了自主思考的習慣,其思維拓展的能力自然也會得以提高。
在前文中提到,高中課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會通過做大量習題來鞏固當日所學的知識,“題海戰(zhàn)術”固然是不提倡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需要一定量的習題輔助學生掌握知識點。在習題的選擇上,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側重于選擇綜合性習題,綜合性習題雖然不針對某一模塊的知識點進行考查,但是綜合性習題可以將幾個章節(jié)的知識點串聯起來,綜合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綜合習題還有一大優(yōu)勢,就是能夠鍛煉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如想要綜合考查《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兩本書的重點內容時,僅通過選擇題和填空題很難將這兩部分知識串聯起來考查,但是可以選擇一個關于國外的經濟危機案例,再結合國際關系和政治立場組成一個案例分析綜合體,這樣一來能用最少的習題考查到更多的知識點,也能促進學生形成學習遷移的能力。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課改對高中政治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個人綜合政治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制定詳細的教學大綱,包括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其中教學方法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新高考改革趨勢以及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需要,重點以核心素養(yǎng)為育人目標,營造出良好的政治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