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霞
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小學音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并能在教學中進行音樂表演和創(chuàng)造等教學活動。隨著國外三大主流音樂教學法和中央音樂學院新體系培訓的遍地開花,識譜教學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然而,綜觀近幾年的一些歌唱課例,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對于識譜教學把握得不夠準確,造成識譜教學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教材對識譜知識和音樂要素缺乏明顯的標示;教師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識譜要求不明確,缺乏重點和目標導向;由于學生數(shù)量多、課時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針對這些問題,結(jié)合課堂實踐,教師應挖掘教材、立足學情,整體運用策略,完善評價機制,從而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提高識譜教學效率的基礎是教師必須清楚識譜教學的各個知識點在人音版教材中的呈現(xiàn)序列,通過精準的定位和系統(tǒng)的梳理,挖掘由淺入深的識譜通道,由點及面地將一個個識譜目標落實到一節(jié)節(jié)生動具體的歌唱課中去。
以“休止符”這一識譜元素為例,教師分析了“休止符”在一到三年級教材中的內(nèi)容分布圖,由此得到一條由淺入深的學習通道,如下表。
冊數(shù) 2 4 5 6所在單元第三單元第一單元第五單元第四單元認識符號0 0四分休止符:0八分休止符:0編創(chuàng)與活動要求看圖寫出“0”(停),用語言節(jié)奏練習“0”(停);用拍手與打開雙手的方式練習“X”和“0”;用哨聲進行“0”(停)的節(jié)奏練習拍一拍、讀一讀帶有“0”的節(jié)奏;隨教師模唱旋律,感知“0”的時值了解歌曲中休止符“0”所起的作用;進行帶有四分休止符的節(jié)奏組合練習認識八分休止符,準確演唱歌曲中帶有八分休止符的旋律呈現(xiàn)方式(課例)《數(shù)鴨子》《大樹媽媽》《媽媽的心》《春天舉行音樂會》
從上表可知:休止符的學習從一年級下冊開始,一、二年級的教材注重的是學生對這個符號的感性認識和時值體驗,到三年級才正式要求學生掌握符號名稱,理性地認識符號的作用。借助這樣的分析,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個識譜元素的教學時間點,但要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內(nèi)容,僅僅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對學習內(nèi)容做細致、具體的安排,由點及面地在歌唱課中幫助學生不斷學習和強化樂譜知識,從而均衡有序、長效扎實地達成識譜教學的目標。
如在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數(shù)鴨子》的課例中,在學生完成了休止符的第一次感知學習后,教師可以再次追加兩個課例的鞏固教學,課例如下。
【案例1】一下第四單元《兩只小象》
教學目標:結(jié)合歌曲《兩只小象》的典型節(jié)奏:XX X X|XX X 0|進一步感知四分休止符。
教學過程:
1.跟音樂三拍子進行恒拍走步練習(X X X|X X X|)。
2.跟音樂模仿小象的樣子進行恒拍走步練習。
3.繼續(xù)模仿小象的動作走步,當看到老師出示紅燈信號“0”的時候停下腳步,“甩甩長鼻子”。
4.動作同3,看到“0”信號的時候和身邊的小朋友(小象)“碰碰長鼻子”打個招呼。
5.按節(jié)奏“XX X X|XX X 0|”念兒歌。
6.唱兒歌,在“0”處不出聲,和同伴點點頭。
教學評價:合格級:能基本準確地跟著三拍子走步;良好級:能在“0”信號出現(xiàn)的時候停步;優(yōu)秀級:能在“0”信號出現(xiàn)的時候迅速完成與同伴的合作活動。
【案例反思】
通過多個單元、多個活動,學生對同一識譜元素進行了多次學習,強化了對同一知識的整體感知,有效地建立起了相關(guān)的音樂經(jīng)驗。當學生充分感知到“0”這個符號的作用后,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他們每次看到這個符號就會形成直覺反應,到三年級正式認識“休止符”這一概念的時候就能很快對號入座,學習效率獲得極大提升。
如何讓學生更科學、合理地獲得識譜知識與技能?教師認為,讓學生結(jié)合一首首鮮活生動的歌曲作品,參與課堂,獲得自我體驗是首要的。這離不開識譜知識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有序排列。因此,教師需要研究適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搭建音樂能力發(fā)展的學習支架。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有著活潑、好動、模仿力強的特點,而教材中的許多識譜知識都是以認識圖形、唱名模唱的方式出現(xiàn)的。因此,針對一、二年級的識譜教學,教師可以采用“整體感知”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圖譜表現(xiàn)、動作表現(xiàn)、小型打擊樂器演奏、跟隨琴聲唱名模唱、打手號表現(xiàn)音高等方式來進行識譜。
【案例2】二上第二單元《彝家娃娃真幸?!?/p>
教學目標:在音樂活動中感受do——la 的音高,并能隨琴聲唱名模唱。
教學過程(教學課件如圖1—圖4所示):
1.邊做柯達伊手勢邊唱名模唱do——la(圖1)。
2.跟隨歌曲伴奏進行拍腿(紅色)、拍手(藍色)律動,反復兩到三遍(圖2)。
3.根據(jù)藍色部分的曲譜音高調(diào)整拍手的位置。
4.指名讓學生猜一猜“?”部分的唱名,并用柯達伊手勢表示出來(圖3)。
5.全體學生填唱唱名(圖4)。
圖1
圖2
圖3
圖4
教學評價:合格級:能跟隨“ X X|XX X |”和“XX XX|XX X |”的節(jié)奏整齊地拍手拍腿;良好級:能跟隨琴聲模唱do——la的唱名;優(yōu)秀級:能根據(jù)琴聲聽辨出“r”和“l(fā)”的音高,并完成選擇。
【案例反思】
該課例中,識譜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用唱名模唱樂譜。本單元中的歌曲《乃呦乃》借助樓梯的圖形,讓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音符之間音的高低關(guān)系。因此作為本單元的第二首學唱歌曲,教師延續(xù)了樓梯圖形,根據(jù)歌曲調(diào)性特點,只用了五聲音階,讓學生進行音階訓練。同時,教師借助拍手拍腿律動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節(jié)奏X 和XX 的三種基本組合型,并用拍手的高低給學生音高的暗示,讓學生來猜猜歌曲中的唱名。對于學生來說,要完成這一任務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因為有了很好的鋪墊,這一內(nèi)容成了學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三、四年級是學習旋律音準和感知音高概念的認知階段,學生的認識逐步從感性向理性過渡?;诖?,教師可以采用“元素提煉”策略。
【案例3】三上第五單元《媽媽的心》
教學目標:認識并唱準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懂得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現(xiàn)作用。
教學過程:
1.聽歌曲錄音,教師在休止符出現(xiàn)的地方隨機給學生送愛心,學生關(guān)注愛心出現(xiàn)的時機和次數(shù);再聽音樂時,學生跟隨教師在休止符處做送愛心動作。
2.出示圖形樂譜,用愛心符號代替休止符,然后用延音和停頓兩種不同方式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情緒的變化,并說說可以用怎樣的音樂記號來表示停頓。
3.師生討論,學生了解休止符對歌曲情感表達的作用。
4.出示標準樂譜,教師講解四分休止符的相關(guān)知識,并帶領(lǐng)學生合作唱譜,要求在休止符處演唱“聲斷情不斷”。
5.練習:完成課本中的跳格子讀寫練習。
【案例反思】
這一課例運用了多感官參與音樂讀譜的方式,為學生搭建了從感覺到知覺的遞進式音樂認知通道。這樣的歌曲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大程度地體驗作品的溫度,唱出美好的音樂,感受樂曲中傳達的情感內(nèi)涵,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六年級的學生面對的曲譜難度開始加大,教材呈現(xiàn)的更多的是合唱作品。復雜的節(jié)奏和跨度很大的音符都對識譜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這一階段教師主要采用“整體運用”策略。如在課堂上利用課堂樂器進行視唱視奏的練習,學生通過主題探究和編創(chuàng)實踐等方法綜合運用自己所積累的識譜知識,保持持續(xù)的學習興趣,提升識譜的能力。
【案例4】六上第一單元《茉莉芬芳》
教學目標:分析對比三首《茉莉花》的曲譜,了解音樂記號在歌曲中的表現(xiàn)作用。
教學過程:
1.從南北方的建筑風格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音樂中的地域和風格特點。
2.分別聆聽江蘇版、東北版、河北版三個版本的《茉莉花》,分析同一民歌的不同風格的特點。
3.出示譜例,分析對比曲譜的異同,說說對表現(xiàn)音樂有什么作用。
4.交流得出結(jié)論:江蘇版的《茉莉花》節(jié)奏緊密,一字多音,多以平穩(wěn)的級進為主,類似波浪般推進,風格柔美細膩;東北版的《茉莉花》旋律起伏大,運用許多附點音符、下滑音,音調(diào)夸張風趣;河北版的《茉莉花》介于兩者之間,風格明快爽朗。
5.拓展欣賞《東邊升起月亮》中的茉莉花主題,交流得出結(jié)論:樂譜被大量簡化,更符合歐洲音樂的風格。
【案例反思】
這樣的對比分析可以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角度來認識三首相同主題的民歌的不同特點。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音樂課不僅僅是學唱幾首歌,認識幾個音符,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明白音樂和文化是緊密相關(guān)的。學生由此進一步了解作為記錄音樂的工具——樂譜,是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實踐證明,關(guān)注識譜的序列,根據(jù)各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而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螺旋式展開教學,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識譜能力。通過整理,教師對小學階段音樂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序列有了非常明晰的認識,達到了心中有全局的程度。因此,每一堂課的識譜教學目標定位就更加準確。此外,教師對傳統(tǒng)課堂整體化的評價進行了優(yōu)化,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而使小學音樂課效益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