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阿拉伯庇護制度的演變及其當代影響

        2020-04-07 10:22:42李衛(wèi)華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鄰人瓦拉阿拉伯人

        李衛(wèi)華

        在阿拉伯社會,庇護制度早在“蒙昧時期”(1)蒙昧時期源于阿拉伯語“賈希利葉”,也稱“賈黑利亞”(Jahiliyyah),是阿拉伯史學家對伊斯蘭教產(chǎn)生前,即公元前622年先知穆罕默德遷徙麥地那之前的歷史時期的指稱。就業(yè)已存在,它散見于部落習俗和慣例之中,維系著氏族部落間的大體平衡。(2)William Montgomery Watt, Muhammad at Med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p. 264.伊斯蘭教出現(xiàn)之后,這一制度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發(fā)生了變化。到公元10世紀,一整套涉及政治、經(jīng)濟、法律、宗教乃至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完整的庇護制度初步得到確立。在阿拉伯人由游牧走向農(nóng)耕、由半島走向整個中東、由相對封閉到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庇護制度無疑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庇護制度改變著阿拉伯人、猶太人、波斯人乃至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所有民族。不僅如此,庇護制度本身也在隨著時代變遷進行調(diào)整。近代以來,西方的工業(yè)文明對包括阿拉伯世界在內(nèi)的整個傳統(tǒng)社會造成了巨大沖擊,其中表現(xiàn)最明顯的莫過于人際關(guān)系、社會流動、族群關(guān)系等社會生活領(lǐng)域的劇變。然而,與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社會的庇護制度并未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到來而消失,反而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的阿拉伯世界。

        一、 阿拉伯社會的外來人:“聯(lián)盟”“鄰人”“瓦拉”

        在阿拉伯社會,“外來人”(3)本文所指的外來人是指氏族(部落)的非原住民,包括流落到其他氏族(部落),并投靠、依附于當?shù)厥献宀柯涞膫€人或群體。伊格納茲·戈德齊赫(Ignaz Goldziher)指出,在早期阿拉伯社會,阿拉伯人與外來人之間存在著庇護-依附關(guān)系,即瓦拉(wala)。參見Ignaz Goldziher, Muhammedanische Studien, C.R. Barber and S.M.Stem, tra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66, p. 101。關(guān)于伊斯蘭秩序(Pax Islam)可參見William Montgomery Watt, Muhammad at Medina, p. 121。的存在由來已久。阿拉伯《懸詩》中關(guān)于流落他鄉(xiāng)者的描述,(4)The Moallakat, Anne Blunt, trans., London: Chiswick Press, 1940, pp. 20-23.以及《歷代民族與帝王史》中波斯出身的外來族群的軼事,都反映了“外來人”在古代阿拉伯社會長期存在的事實。(5)Al-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Vol. 5: The Sasanids, the Byzantines, the Lakhmids, and Yemen, C. E. Bosworth, tra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p. 291.為了生存,外來人必須同阿拉伯人氏族(部落)結(jié)成一定的庇護-依附關(guān)系,從而獲得安全保障。否則他(她)將陷入“永無休止的暴死的危險及其恐懼當中”。(6)參見William R. Polk, Arab Worl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32。庇護-依附關(guān)系的具體形式取決于外來人的出身,他們按出身大致被分為“部落民”或“非部落民”。那些“部落民”出身的外來人,往往以“聯(lián)盟(halif)”或“鄰人(jar)”的方式獲得庇護;而那些非純正阿拉伯血統(tǒng)的外來人,以及沒有完全人身自由的外來人則一律被看作“非部落民”,他們需要通過與阿拉伯人結(jié)成“瓦拉(wala)”來獲得庇護。(7)所謂“部落民”是指同時具備純正的阿拉伯血統(tǒng)、人身自由、政治獨立這三個條件的人,而非部落民則是指不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人。在阿拉伯語中,“瓦拉”的本意是“忠貞”“親睦”“管理”等。用在人與人關(guān)系方面,則表示依附關(guān)系,或者可以看作是事實上的庇護關(guān)系。即擁有較高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個體或群體(庇護者)利用自己的影響和資源為地位較低者(被庇護者)提供保護及恩惠,而被保護者則回報以對部落及其庇護者忠誠、幫助和辯護?!巴呃敝袆萘^弱的一方一般被稱為“馬瓦拉”(mawla,復數(shù)“馬瓦里”mawali)。其中“瓦拉”一般是針對“非部落民的”,而“聯(lián)盟”、“鄰人”多指“部落民”。麥地那國家建立以后,信奉猶太教、基督教者可以繼續(xù)原來的信仰,作為阿拉伯人的“被保護人(吉瑪人)(dhimma)” 繼續(xù)存在,這些人也可以算作阿拉伯社會的外來人。Patricia Crone, Roman, Provincial and Islamic Law: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Patron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40.

        (一) “聯(lián)盟”和“鄰人”

        “聯(lián)盟”是個體與群體或者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口頭盟誓或口頭協(xié)議方式確立的組織,它包含各自權(quán)利義務的合作關(guān)系。(8)一些學者認為形成聯(lián)盟的一方可以是個體,但埃洛·蘭道-塔塞隆在《阿拉伯人的聯(lián)盟》中指出,那些個體不過是群體的代表而已,言外之意,她認為聯(lián)盟的雙方實質(zhì)上都是群體。參見Ella Landau-Tasseron, “Alliances Among the Arab,” Al-Qantara, Vol. XXVI, No. 1, 2005, p. 146。埃洛·蘭道-塔塞隆(Ella Landau-Tasseron)分析了古代阿拉伯聯(lián)盟形成的原因后指出,為得到支持,勢力較弱的一方會投靠強大氏族(部落),從而形成聯(lián)盟;有時,兩個實力相當?shù)娜后w,出于共同的利益考慮,為了某個特定的軍事目的,或者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也會結(jié)成聯(lián)盟;而因地域、貿(mào)易等原因長期合作的各方最終也會以同盟方式確立彼此的關(guān)系。(9)Ibid., pp. 146-149.

        “鄰人”是適用于“部落民”的另一種依附類型,原意是“暫時保護”。(10)有資格成為“鄰人”的外來者主要是“部落民”,有學者認為猶太人曾以阿拉伯人“鄰人”的面目出現(xiàn)。一般而言,“鄰人”是指為避禍、逃荒而尋求庇護的個人或群體。(11)Smith W. Robertson,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Early Arabia,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903, p. 49.從歷史上看,為避難者提供保護是阿拉伯社會的古老習俗。只要避難者能夠直接進入阿拉伯人的帳篷,就可獲得庇護。因為這些地方是“圣潔而神圣的”,任何人不得隨意侵犯。(12)Arafat Madi Shoukri, Refugee Status in Islam: Concepts of Protection in Islamic Tradi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I. B. Tauris, 2011, p. 7.“同盟”與“鄰人”在地位上幾乎沒有差別,但“鄰人”的實力通常要弱一些,比“同盟”更具依附性,一般不具備自衛(wèi)的能力。如巴努·穆阿維葉(BanūMu‘āwiya)氏族就被嘲笑為是軟弱無能的“鄰人”。(13)Patricia Crone, Roman, Provincial and Islamic Law: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Patronate, p. 51.

        (二) “瓦拉”

        “瓦拉”是特指“非部落民”與阿拉伯人形成的依附性關(guān)系,具有這種關(guān)系的依附者一般稱為“馬瓦拉”(14)馬瓦拉(Mawla)(國內(nèi)學者也把它譯為“毛拉”)在阿語中是多義詞,多用于描述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間的各種關(guān)系。馬瓦拉(里)這一概念在國內(nèi)學術(shù)界使用中并不完全統(tǒng)一。原因是蒙昧時期與伊斯蘭時期的含義不完全相同。蒙昧時期它除指代庇護依附關(guān)系外,還有同宗、侄子、弟兄等含義;進入伊斯蘭時期之后,它泛指阿拉伯人以外一切信奉了伊斯蘭教的外國人。有人稱之為“新穆斯林”或“釋奴”。參見[埃及]艾哈邁德·愛敏:《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一冊 黎明時期)》,納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96頁;納忠:《阿拉伯通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95頁。本文提到的馬瓦拉是指蒙昧時期同阿拉伯人存在庇護依附關(guān)系的非部落民出身的外來人。?!巴呃逼毡榇嬖谟诒幼o者與被解放的奴隸(以下簡稱“釋奴”)以及阿拉伯人與外族人之間。其中包括“釋奴型瓦拉”和“聯(lián)盟型瓦拉”。(15)Daniel Pipes, “Mawlas Freed Slaves and Converts in Early Islam,” Slavery & Abolition, Vol. 1, 1980, pp. 132-177.“釋奴型瓦拉”是指釋奴與庇護者之間形成的依附性關(guān)系。按照“蒙昧”時期的習俗,釋奴的解放者(前奴隸主)可以以庇護者的身份與釋奴結(jié)成“瓦拉”關(guān)系。非阿拉伯籍的自由民也會與阿拉伯人結(jié)成“瓦拉”,這樣的外來人被稱之為“聯(lián)盟型馬瓦拉”。大多情況下,這些尋求依附的非阿拉伯人不是零散的個體,而是群體,甚至是一個完整的群體。(16)前伊斯蘭時期,個人身份的外來依附者同樣存在,麥加居住的拜占庭、波斯、埃塞俄比亞商人就是以個人身份依附于古萊什部,成為他們的馬瓦里。參見Wael B. Hallaq,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Islamic La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5。

        總之,阿拉伯社會的外來人,因其出身、血統(tǒng)以及所處的形勢,尤其是否具備“部落民”資格,可與所投靠的群體形成“瓦拉”“聯(lián)盟”和“鄰人”等各種不同形式的關(guān)系。

        二、 蒙昧時期的庇護制度

        在蒙昧時期,不同出身的外來人與阿拉伯人形成的庇護-依附關(guān)系不盡相同,由此構(gòu)成了早期的庇護制度。由于材料所限,蒙昧時期庇護制度的具體細節(jié)難以考證,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了解其大概。

        首先,“部落民”出身的外來人以“聯(lián)盟”和“鄰人”的身份關(guān)系體現(xiàn)在約定和部落習俗中。阿拉伯氏族(部落)對“鄰人”的保護有暫時的也有長期的,有些甚至是世襲的。雙方可以就某些特定或抽象的目標達成協(xié)議,形成合作關(guān)系。(17)Smith W. Robertson,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Early Arabia, p. 50.從出身于巴赫拉(Bahra)的邁克戴德·伊本·阿斯瓦德(Micdad ibn Al-Aswad)為躲避本族人追殺而逃亡到坎達(Kinda)部尋求庇護,并使用了坎達的族名等事實來推斷,作為依附者的“同盟”和“鄰人”在對外活動中可以以所投靠群體的名義行事。(18)Smith W. Robertson,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Early Arabia, p. 54.在某些情況下,“同盟”或 “鄰人”間甚至可以形成相互繼承關(guān)系。例如,在締結(jié)聯(lián)盟時常有這樣的誓詞,“我的血是你的血,我的財產(chǎn)是你的財產(chǎn),你將給我援助而我也將給你援助,你將從我這里繼承(遺產(chǎn))而我也將從你那里繼承(遺產(chǎn))?!?19)Ella Landau-Tasseron, “Alliances Among the Arab,” p. 159.外來投靠者還可以在一定情況下與所投靠群體的成員通婚。(20)Patricia Crone, Roman, Provincial and Islamic Law: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Patronat, p. 53.

        其次,非“部落民”出身的外來人中,有關(guān)“釋奴型瓦拉”的規(guī)則較多。釋奴可以憑借同阿拉伯人形成的“釋奴型瓦拉”,得到生命財產(chǎn)方面的保護。但由于釋奴并非“部落民”,在身份地位和獲得保護的具體內(nèi)容方面,同“部落民”“聯(lián)盟”及“鄰人”是不同的。(21)Ibid., p.61.按照蒙昧時期的習俗,如果釋奴在部落沖突中被殺害,保護他(她)的部落雖有責任為其處理善后,但這種善后通常是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即向行兇者部落索要一定數(shù)量的“血金”了事,而不致使事態(tài)擴大。因為阿拉伯人認為,釋奴的生命比“部落民”低賤,“部落民”不應該為釋奴流血犧牲。(22)Gianluca P. Parolin, Citizenship in the Arab World,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34.

        此外,“釋奴型瓦拉”還存在另一種情況,即如果解放者放棄與釋奴結(jié)為“瓦拉”,釋奴可以“去任何他(她)想去的地方”,并且有權(quán)選擇與其他的庇護者結(jié)成“瓦拉”。在早期的阿拉伯社會,“釋奴”與前奴隸主之間結(jié)成“瓦拉”關(guān)系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甚至,先知穆罕默德與其養(yǎng)子宰德之間就被認為是這種關(guān)系。在蒙昧時期,釋奴通常會尋找一個有實力的“部落民”作為自己的庇護者,通過這種關(guān)系(“瓦拉”),成為庇護者部落的成員,進而得到整個群體的保護并享有權(quán)利。否則,他(她)會因缺乏保護而處境艱難。

        最后,非阿拉伯籍的自由民與阿拉伯人結(jié)成的“瓦拉”往往是集體性的。一般而言,這些非阿拉伯籍的外來人,從事不被阿拉伯人看重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等職業(yè)。他們地位低下,在政治上不得不依附于一些強大的氏族(部落)。在前伊斯蘭時期,耶斯里布的猶太人,就被認為與阿拉伯部落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依附關(guān)系,是阿拉伯人的“馬瓦里”。(23)帕特里夏·克隆認為,猶太人在耶斯里布是受到阿拉伯人庇護的。而邁克爾·萊克(Michael Lecker)和蒙哥馬利·瓦特(Montgomery Watt)認為,當時的猶太人并沒有依附于阿拉伯人。Patricia Crone, Roman, Provincial and Islamic Law: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Patronate, p. 56;Monique Bernards and John Nawas, eds. Patronate and Patronage in Early and Classical Islam,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5, pp. 50-69; William Montgomery Watt, Muhammad at Medina, p. 193.這些被稱為“馬瓦里”的被庇護者一般要向庇護者繳納保護費,以換取人生、財產(chǎn)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否則難以立足。凱勒比(Kalbi)的首領(lǐng)就曾以“劫掠”要挾,向猶太人法達克(Fadak)部落索取保護費。(24)Patricia Crone, Roman, Provincial and Islamic Law: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Patronate, p. 56.猶太人以依附者的身份被迫繳付“保護費”是阿拉伯西北部綠洲幾乎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他們淪為被保護者,但其內(nèi)部組織依然健全,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獨立處理群體內(nèi)部的事務。(25)Steven Heydemann, ed., War,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p. 36.

        總之,在蒙昧時期,賴以維系和調(diào)整阿拉伯與外來人之間庇護-依附關(guān)系的僅僅是一些部落習俗、慣例和禁忌,而并非嚴整規(guī)范的法律制度體系。

        三、 伊斯蘭初期的庇護制度

        伊斯蘭初期,即公元7~10世紀,經(jīng)過歷代教法學家的總結(jié)整理,原本僅零星體現(xiàn)于部落習俗慣例中的庇護制度,最終走向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既有對蒙昧時期慣例習俗的沿襲,也有適應時代的調(diào)整,而這些都在《麥地那憲章》、《古蘭經(jīng)》和“圣訓”等經(jīng)典文獻中有完整體現(xiàn)。

        首先,針對“部落民”出身的外來人的“聯(lián)盟”在事實上繼續(xù)存在。(26)當然,其合法性遭到一些學者的質(zhì)疑。如先知穆罕默德曾明確提出“伊斯蘭之內(nèi)沒有聯(lián)盟”。Ignaz Goldziher, Muhammedanische Studien, C. R. Barber and S. M. Stem, trans., p. 70.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麥地那憲章》中多次確認了各氏族部落內(nèi)部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27)Ibn Ishaq’s Sirat Rasul Allah, The Life of Muhammad, Alfred Guillaume,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 232.在麥地那時期,先知曾鼓勵“遷士”與“輔士”“結(jié)兄弟”的做法,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事實上允許締結(jié)“聯(lián)盟”的例子。(28)也有學者認為遷士與輔士間是“鄰人”關(guān)系。參見Arafat Madi Shoukri, Refugee Status in Islam: Concepts of Protection in Islamic Tradi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p. 43.對于“聯(lián)盟”在進入伊斯蘭時期之后的存在是否合法,教法學家意見不一。以伊本·泰米葉(Ibn Taymiyyah)和伊本·卡伊姆(Ibn Al-Qayyim)為代表的教法學家認為,伊斯蘭之后的“聯(lián)盟”是非法的;而以馬立克(Ibn Malik)、哈乃斐(Abu Hanifah)和納瓦威(al-Nawawi)為代表的多數(shù)教法學家則認為,那些在穆斯林之間締結(jié)的“神圣的,或用于支持被壓迫者、制止不公正、伸冤、在對抗中尋求合作、阻止流血、確保安全的聯(lián)盟”是合法的。(29)Ahmed Mohammed Masri, The Classical Conceptions of Treaty, Alliance and Neutrality in Sunni Islam,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1998, p. 294.

        其次,作為適用于“部落民”的另一種庇護-依附關(guān)系——“鄰人”關(guān)系,在伊斯蘭時期的狀況要簡單得多。它不僅在理論上得到先知穆罕默德和教法學家們的認可,在實踐中也得以繼續(xù)存在。(30)Muhammad Munir, “Refugee Law in Islam,”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Vol. 4, No.2, August 2011, p. 14; Arafat Madi Shoukri, Refugee Status in Islam: Concepts of Protection in Islamic Tradition and Internationsal Law, p. 43.阿拉法特·馬迪·舒凱里(Arafat Madi Shoukri)以及艾哈邁德·阿布·瓦法(Ahmed Abou-El-Wafa)都列舉了大量伊斯蘭時期“鄰人”繼續(xù)存在的事例。(31)Ahmed Abu Al-Wafa, The Right to Asylum between Islamic Shari’ah and International Refugee Law: A Comparative Study, Riyadh: Naif Arab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2009, pp. 97-103.先知穆罕默德赴麥地那的成功遷徙,實際上也是得益于“鄰人”制度的存在。(32)Athamina Khalil, “A’rāb and Muhājirūn in the Environment of Am’ār,” Studia Islamica, Vol. 66, 1987, p. 22; Arafat Madi Shoukri, Refugee Status in Islam: Concepts of Protection in Islamic Tradi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p. 43.在伊斯蘭時期,為“鄰人”提供庇護的行為不僅是大受贊譽的“慷慨大度的行為,更成為神圣的宗教義務和進入天堂者必然的選擇?!?33)Arafat Madi Shoukri, Refugee Status in Islam: Concepts of Protection in Islamic Tradi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p. 43.隨著伊斯蘭世界的不斷擴張,“鄰人”的適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由此形成伊斯蘭教法中含義廣泛的“避難”或“豁免”制度。(34)Muhammad Munir, “Refugee Law in Islam,” p. 12.

        第三,適用于“非部落民”的庇護制度不僅從形式上開始逐步規(guī)范化,而且其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伊歷一世紀末期(公元718~719年前后),‘瓦拉’及‘馬瓦拉’概念的“定義和分類”已發(fā)生了顯著變化。(35)Ignaz Goldziher, Muhammedanische Studien, p. 102.在前伊斯蘭時期,只要阿拉伯人愿意接納,任何外籍自由民都可以依附于阿拉伯人,成為受阿拉伯人庇護的“馬瓦拉”。(36)Smith W. Robertson,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Early Arabia, p. 49.而到了伊斯蘭時期,不僅是否符合“烏瑪”(umma)的有關(guān)規(guī)定已成為外來人能否獲得“馬瓦拉”身份的首要條件,(37)“烏瑪”原意指“人民”、“共同體”,后來專指“穆斯林共同體”。參見P. J. Bearman et al.,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2000, pp. 861-863。麥地那時期對于外來人在《麥地那憲章》中明確規(guī)定:“不得援助或庇護越軌作惡者……”、“婦女被保護者未經(jīng)本地族人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保護”、“不得向古萊什部落及其支持者提供保護”……。參見Ibn Ishaq, The Life of Muhammad: A Translation of Ibn Ishaq’s Sirat Rasul Allah, Alfred Guillaume,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 232。而且庇護-依附關(guān)系、“瓦拉”以及“馬瓦拉”的內(nèi)涵已不再等同于“蒙昧”時期。(38)Patricia Crone, Roman, Provincial and Islamic Law: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Patronate, p. 41.一種基于外來人通過皈依伊斯蘭教而產(chǎn)生的庇護-依附關(guān)系——“伊斯蘭型瓦拉”(wala’ al-islam)應運而生。(39)所謂“伊斯蘭型瓦拉”是指非阿拉伯籍的外來人,可以選擇經(jīng)由某個阿拉伯人皈依伊斯蘭、訂立契約,從而在阿拉伯人與外來人之間形成的事實上的庇護-依附關(guān)系。由于存在著皈依這一環(huán)節(jié),這一類型又被稱為“皈依型瓦拉”(wala’ with conversion),或者“契約型瓦拉”(wala’ al-muwalat)。參見Gianluca P. Parolin, Citizenship in the Arab World,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6。

        同時,那些早期曾經(jīng)通過與阿拉伯人訂立契約、集體依附于阿拉伯人的其他宗教信仰者,可以按照“吉米”(dhimmī)政策,接受保護,成為伊斯蘭世界的“被保護人”即“吉瑪人”。這一政策使基督教徒、猶太教徒以及后來的祆教徒可以在保留自己信仰和交納人頭稅的前提下得到“烏瑪”的保護。(40)A’mad ibn Ya’yá al-Balādhurī,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State, Philip Khuri Hitti,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16, pp. 314-424.它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期庇護-依附制度的延續(xù)和發(fā)展。(41)有學者認為,這一政策“部分沿襲了先知穆罕默德早年對待猶太人的態(tài)度,也部分根據(jù)征服時期的實際情況”。參見B. Lewis et al., ed.,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Volume II, Leiden: E. J. Brill, 1991, p. 227。換言之,蒙昧時期的“聯(lián)合型瓦拉”已經(jīng)演變?yōu)楹髞淼摹凹斎恕薄?/p>

        進入伊斯蘭時期,特別是“烏瑪”建立之后,氏族部落與個體成員間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氏族部落雖依舊存在,但已不再是人們唯一的依靠對象。《麥地那憲章》反復強調(diào)“真主是這份文獻最確定的監(jiān)督者”“信守協(xié)議而不要背信棄義”“人人履行職責,反對背信棄義”“真主的保護對全體一視同仁”以及“不論發(fā)生什么導致嚴重后果的事件和爭端,都應提交真主及其使者穆罕默德仲裁”等條款,實際上表明“烏瑪”不僅具有了從整體上維持麥地那和平的職能,也承擔了為氏族、部落成員行為負責的義務。(42)Ibn Ishaq, The Life of Muhammad: A Translation of Ibn Ishaq’s Sirat Rasul Allah, p. 231.

        四、 庇護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

        隨著麥地那“烏瑪”的鞏固和發(fā)展,阿拉伯人逐漸由阿拉伯半島走向了整個中東。從早期的《麥地那憲章》到《古蘭經(jīng)》和“圣訓”,從“圣訓派”“意見派”到公元10世紀伊斯蘭教遜尼派四大法學派的形成,包括庇護制度在內(nèi)的各種典章制度歷經(jīng)三個世紀的司法實踐日臻完善。(43)吳云貴:《伊斯蘭教法及其改革》,載《寧夏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第66頁。同時,由于阿拉伯人與其他民族日益融合,涉及被庇護者特別是釋奴、收養(yǎng)者的權(quán)利義務等事項日益增多,因而“法學家們便在這方面開拓學術(shù)范圍”(44)[埃及]艾哈邁德·愛敏:《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六冊 正午時期(二))》,趙軍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49頁。。此外,對部分民族及非穆斯林的保護制度也進一步細化,構(gòu)成了伊斯蘭教法的一大內(nèi)容。(45)Anver M. Emon, Religious Pluralism and Islamic Law: Dhimmis and Others in the Empire of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314.大征服時期,阿拉伯人的對外征服得到了廣泛支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庇護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寬容的民族宗教政策贏得了征服地區(qū)外來人的廣泛支持。在許多地方,阿拉伯人的到來都受到當?shù)厝说臍g迎。(46)Hugh Kennedy, The Great Arab Conquests: How the Spread of Islam Changed the World We Live in, Boston: Da Capo Press, 2007, p. 175.隨著征服地域的不斷擴大,出于維護統(tǒng)治和保證國家財政良性運轉(zhuǎn)的考慮,阿拉伯統(tǒng)治者對許多政策進行了調(diào)整。在農(nóng)業(yè)稅賦方面,宣布廢除土地稅;(47)歐麥爾二世曾下令免除那些皈依伊斯蘭的外來人貢稅,參見Al-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Vol.24: The Empire in Transition, David Stehan Powers, tra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p. 96.在社會生活、行政管理方面,放手讓外來人管理本民族事務。同時,阿拉伯統(tǒng)治者同外來人的上層精英合作,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進入權(quán)力中心,這既體現(xiàn)了寬容精神,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48)Ira M Lapidus, 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43.開始時,一些地方官員僅僅嘗試著讓那些依附于自己的外來人從事諸如秘書、間諜一類的重要工作。(49)Al-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Vol.19,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p. 20.接著,一大批外來者漸漸開始涉足財政、行政管理領(lǐng)域,并最終成為阿拉伯社會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除軍事、政治等重要崗位外,外來人已經(jīng)以較快的速度滲透到整個阿拉伯社會。(50)C. E. Boswort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Leiden: E. J. Brill, p. 878.

        從征服初期、倭瑪亞王朝時期直到阿拔斯王朝時期,外來人的地位呈現(xiàn)出逐步上升的態(tài)勢。穆赫塔爾起義期間、第二次內(nèi)戰(zhàn)及倭瑪亞王朝后期,“馬瓦里”的地位有所改善。(51)第二次內(nèi)戰(zhàn)是指在公元680年穆阿威葉去世與685年阿卜杜勒·馬利克上任之間,發(fā)生在阿拉伯半島及敘利亞的內(nèi)戰(zhàn),祖拜爾自立為哈里發(fā)引發(fā)的與倭馬亞王朝的內(nèi)戰(zhàn),以及685~687年什葉派在庫法發(fā)動的反倭馬亞王朝的武裝起義。在穆赫塔爾起義過程中,“馬瓦里”被主張平等的穆赫塔爾接納,阿拉伯“部落民”與“馬瓦里”間嚴格的界線出現(xiàn)松動,一部分“馬瓦里”甚至被確認為阿拉伯人。(52)Jan Retso, The Arabs in Antiquity: Their History from the Assyrians to the Umayyads,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 68.隨后,外來人不僅繼續(xù)在行政機關(guān)發(fā)揮作用,而且開始進入民事和軍事管理階層。在一些省份里,外來人甚至擔任財政長官并常以總督的名義發(fā)號施令。由于內(nèi)戰(zhàn)中各方競相使用“馬瓦里”,外來人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軍界,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力量。外來人在倭瑪亞王朝后期軍隊中所占比重的具體數(shù)據(jù)無法統(tǒng)計,就呼羅珊地區(qū)來看,外來人在軍隊中的比例在伊歷96年(即公元714~715年)達到了近13%,并且還在上升。(53)C. E. Boswort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p. 878.

        在阿拔斯王朝時期,外來人地位之高更是史無前例。從帝國整體來看,阿拉伯人雖繼續(xù)占據(jù)高位,但內(nèi)政卻幾乎完全由伊朗人或塔吉克人所把持,甚至有一段時間,非穆斯林的吉瑪人(基督教徒)也成為政府官員?!皬睦碚撋险f他們已經(jīng)可以進入任何上層領(lǐng)域,包括成為法官”(54)Simon Swain, Economy, Family, and Society from Rome to Islam: A Critical Edi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Bryson’s Management of the E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 77.。從阿卜·阿拔斯起,最重要部門(稅務)的長官由前巴爾赫(Balkh)廟的高級僧人哈立德·巴爾馬克(Kh-alid b. Barmak)的兒子擔任,他也成為阿拉伯帝國歷史上第一個維齊爾(宰相)。哈里發(fā)穆耳臺綏姆之所以重用突厥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買來的“奴隸”是受其庇護的,將來即使被解放,也大多會同原來的主人——哈里發(fā)本人形成庇護-依附關(guān)系,也一定會服從自己。(55)[埃及]艾哈邁德·愛敏:《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 正午時期(一))》,納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3頁。于是,大批外來人充任各級行政官員,阿拉伯帝國出現(xiàn)了一個主要由外來人構(gòu)成的新的技術(shù)官僚階層——(波斯籍的)伊斯蘭秘書階層,他們成為這個國家的支持者。(56)M. S. Asimov and C. E. Bosworth, ed.,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ume IV, Pari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8, pp. 39-40.

        作為社會歷史過程,阿拉伯社會的庇護-依附制度與整個中東社會的歷史變遷密切相關(guān)。從一定意義上說,庇護-依附制度的演變既是阿拉伯社會歷史性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深刻影響著阿拉伯地區(qū)乃至整個中東的歷史進程。

        蒙昧時期,憑借庇護-依附制度,外來人在阿拉伯社會獲得生存機會。(57)Robert G.Hoyland, Arabia and the Arabs: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Coming of Islam,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pp. 117-118.他們或是依附于阿拉伯人,一起逐水草而居,一起為經(jīng)商者提供車隊、向?qū)Ш妥o衛(wèi)(58)Ira M Lapidus, 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12.;或是保持相對獨立,以耕種、手工業(yè)及其他手段為生。(59)此類外來人往往同阿拉伯人形成集體性庇護-依附關(guān)系,參見Al-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Vol. 5,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p. 291.憑借庇護制度,困境中的先知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能夠得到麥地那人的庇護,并于公元622年成功遷徙。(60)Al-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Vol. 6, William Montgomery Watt and M. V. McDonald, tra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8, pp. 126, 130, 150.

        麥地那時期是阿拉伯社會由蒙昧時期向伊斯蘭時期轉(zhuǎn)型的開始,也是庇護制度實現(xiàn)重大變革的開始。盡管這種變革在蒙哥馬利·瓦特看來是難以察覺的,(61)瓦特認為,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所進行的“最大的改革就是根本不改革”。參見William Montgomery Watt, Muhammad at Medina, p. 264.但無論是國家庇護的出現(xiàn),還是庇護-依附關(guān)系內(nèi)容的規(guī)范化、形式的多樣化,顯然都是之前不曾有過的。(62)Peter Mandaville, Transnational Muslim Politics: Reimagining the Umma,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p. 71.特別是針對非穆斯林異教徒的保護政策贏得了征服地區(qū)外來人的廣泛支持。如在拜占庭統(tǒng)治過的敘利亞,“人們欣喜于接受穆斯林的統(tǒng)治”(63)Steven Runcima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1, The First Crusade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1, p. 20.。這種局面雖有利于阿拉伯人的繼續(xù)征服并向中東移民,但如不采取適應性措施,隨意大規(guī)模的移民難免造成阿拉伯人被占絕對優(yōu)勢的當?shù)厝虽螞],而無法保證阿拉伯人永遠處于優(yōu)勢地位。(64)Efraim Karsh, Islamic Imperialism: A Histo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7.于是,為防止被當?shù)厝送?,同時也出于軍事上“安全、防御和控制”的考慮,阿拉伯人開始在征服地區(qū)興建駐防城市,并開始在駐防城市定居和移民。(65)部分阿拉伯人也定居于已有的城市,如大馬士革。參見Sylvie Denoix, “Founded Cities of the Arab World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Eleventh Centuries,” The City in the Islamic World, Vol. 1, Leiden: Brill, 2008, p. 117.從早期的賈比葉(Jabiyah)、霍姆斯(Homs)、安姆沃斯(Amwas)、提比里亞(Tabariyah)、拉德(al-Ludd)到后來的庫法(Kufa)和巴士拉(Basra),伊歷一世紀結(jié)束之時,駐防城市不僅擴張到前薩珊胡齊斯坦(Khuzistan)的阿斯克爾·穆克拉姆(Askar Mukram)、法爾斯(Fars)的設(shè)拉子(Shiraz),而且越過了烏滸河(Oxus)。埃及和突尼斯也分別于643和670年建立了福斯塔特(al-Fustat)和凱魯萬(al-Qayrawan)兩座駐防城市。(66)Manu P. Sobti, Urban Metamorphosis and Change in Central Asian Cities After the Arab Invasions,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Architecture, Atlanta: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gust 2005, p. 11.

        駐防城市建立初期,阿拉伯人甚至采用了按照氏族部落分區(qū)居住的方式,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67)在興建巴士拉城時,哈里發(fā)歐麥爾要求各部落不要分開。參見Al-Tabari, The History of al-Tabari Vol. 12,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p. 163。后來,巴士拉城中各氏族部落事實上是分區(qū)居住的。參見Masashi Haneda and Toru MIURA et al., eds., Islamic Urban Studies: Historical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4, p. 97。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阿拉伯人能夠?qū)P闹轮镜貜氖萝娛禄顒?,保證征服的順利進行以及伊斯蘭教的傳播。(68)David Siddhartha Patel, Polit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e: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the Rise of Islam, Redwood: Stanford University, 2001, p. 17.然而,阿拉伯人定居駐防城市從一開始就沒能完全斷絕同外來人(即征服地區(qū)的當?shù)厝?的聯(lián)系。在伊朗,阿拉伯人同當?shù)厝说慕佑|除購買土地、征收稅收外,還包括購置軍需、參與中轉(zhuǎn)貿(mào)易。(69)M. G. Morony, “Conquerors and Conquered: Iran,” Studies on the Frist Century of Islamic Society, Vol. V,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80.而紙草書中“要求給阿拉伯人提供物資”的記載也表明,阿拉伯人同埃及原住民有著較為密切的接觸。(70)C. J. Kraemer Jr., ed., Excavations at Nessana, Volume 3: Non-Literary Papyr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175-197.此外,隨著城市生活以及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來人擁入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駐防城市。(71)I. M. Lapidus, Islamic Societies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Global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73-74.

        哈里發(fā)歐麥爾為了使阿拉伯人以壟斷軍事的方式成為地位最尊貴的民族,施行了迪萬制度,(72)迪萬制度或稱迪瓦尼制。即為阿拉伯人發(fā)放年俸的制度。參見納忠:《阿拉伯通史(上卷)》,第209頁。為阿拉伯人發(fā)放年俸,并未鼓勵阿拉伯人擁有土地。(73)伯納德·劉易斯(Bernard Lewis)等學者認為,歐麥爾分給穆斯林的土地很少,而有些學者認為歐麥爾是禁止阿拉伯人擁有土地的。參見[英]伯納德·劉易斯:《歷史上的阿拉伯人》,馬肇春、馬賢譯,北京:華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42頁; Abd al-Aziz Duri, Early Islamic Institu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Taxation from the Caliphate to the Umayyads and Abbasids, London: I. B. Tauris, 2011, p. 97.但到哈里發(fā)奧斯曼時期,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兩河流域那些無人居住的地區(qū)被允許阿拉伯人居住,部分阿拉伯人也開始擁有土地。(74)A’mad Ibn Ya’yá al-Balādhurī,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State, p. 278.一些阿拉伯人從此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漸漸變成了擁有土地的貴族。(75)Halim Barakat, The Arab World: Society, Culture, and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77.

        隨著時間的推移,駐防城市的定居不僅改變了阿拉伯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生產(chǎn)方式,也逐漸改變了阿拉伯人原有的氏族部落社會結(jié)構(gòu)。在巴士拉,軍事和財政需要使原有的傳統(tǒng)部落結(jié)構(gòu)被打破,新的群體遞次出現(xiàn)。一些原有氏族部落的名稱盡管保留下來,但僅僅剩下名字而已。為保證政令的統(tǒng)一和稅收的需要,大的氏族被分割、小的被合并,軍事單位也在整合變化。在木鹿城(Marw),新近的移民同早期的移民混合居住,氏族部落群體被重新組織,能保留下單一和純粹的群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76)I. M. Lapidus, “The Arab Conquests and the Formation of Islamic Socity,” G. H. A. Juynboll, ed., Studies on the Frist Century of Islamic Society, 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68.

        阿拉伯人與外來移民的融合使阿拉伯社會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間庇護-依附關(guān)系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主導庇護-依附關(guān)系的因素已由血緣宗族讓位于政治經(jīng)濟利益。塔米米(Tamim)部接納了前波斯的騎兵并使其成為依附于己的庇護民,而哈扎爾(Hanzala)人也把勞工和紡織工作為其庇護民。(77)Wael B. Hallaq, “Review: The Use and Abuse of Evidence: The Question of Provincial and Roman Influences on Early Islamic La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10, No. 1, 1990, pp. 79-91.在伊拉克,農(nóng)民為了避稅把自己的土地投在大貴族麥斯萊麥(Maslamah)名下以獲得庇護。(78)A’mad Ibn Ya’yá al-Balādhurī,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State, p. 456.顯然,同早期庇護-依附關(guān)系純粹是出于生存的考慮相比,這個時期雙方的關(guān)系中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考慮要遠遠超過生存的需要。(79)Patricia Crone, Roman, Provincial and Islamic Law: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Patronate, p. 56.

        總之,伊斯蘭時期的庇護-依附制度已完全不同于蒙昧時期。一方面,庇護-依附制度推動著阿拉伯社會完成了歷史性變遷,促使阿拉伯人越出半島走向中東和世界;另一方面,阿拉伯社會的劇變又使庇護-依附制度本身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個人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保障已不完全依賴于群體的庇護,舊式的庇護-依附關(guān)系已逐漸因國家、宗教和社會關(guān)系的變化而趨于解體。

        六、 庇護制度的當代影響

        庇護制度的演變在觀念上表現(xiàn)為秩序觀念的變化。早在中古時期庇護制度發(fā)展完善之時,一種涵蓋宗教、社會、國際關(guān)系的秩序觀念就在整個伊斯蘭世界建立起來了。(80)這一秩序姑且稱為“伊斯蘭秩序”(Pax Islam)。這一提法在學術(shù)界有分歧,許多國內(nèi)知名的學者不贊同這一提法;另一些學者(如彭樹智)則有類似的提法。參見彭樹智:《阿拉伯國家、文明和文明交往》,載《阿拉伯國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國外學者如William Montgomery Watt, Muhammad at Medina, 1956, p. 121。

        在宗教方面,主張把阿拉伯社會群體對個人的庇護同伊斯蘭教為廣大信仰者提供的庇護結(jié)合起來,不僅確立了真主對國家、社會、群體、個人的主宰地位,而且把伊斯蘭教信主獨一的信仰與勸善戒惡的道德規(guī)范等核心思想傳播和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中,為人們提供了互動框架,把全體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納入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之中,形成了一種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的宗教秩序觀。

        在國際關(guān)系方面,一些穆斯林學者提出并發(fā)展了二分法的世界觀。他們把世界區(qū)分為“伊斯蘭區(qū)”(Daral-Islam)和“戰(zhàn)爭區(qū)”(Daral-harb),向全世界傳播伊斯蘭教并不斷擴大伊斯蘭區(qū)的范圍是穆斯林的義務,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相應的觀念和規(guī)章制度。(81)Bernard Lewis, The Crisis of Islam: Holy War and Unholy Terror,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2003, pp. 7, 31.所謂“伊斯蘭區(qū)”是指由穆斯林支配,并完全適用伊斯蘭法的地域。在那里,一系列涉及宗教、政治、經(jīng)濟、法律、道德、倫理和軍事等方面的命令、禁令和行為規(guī)范都符合伊斯蘭法。(82)Bat Ye’or, The Dhimmi: Jews and Christians Under Islam, Madison: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45.與“伊斯蘭區(qū)”對應的是“戰(zhàn)爭區(qū)”,它是指伊斯蘭統(tǒng)治區(qū)以外的、伊斯蘭法無以適用的地域,是一個“各種異教徒國家和共同體相互敵視的”和“獨自而存、相互敵視競爭的異教徒諸集團”組成的世界。(83)[日本]山本吉宣:《國際政治理論》,王志安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3年版,第69、72頁。在那里,伊斯蘭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法律制度并不適用。伊斯蘭區(qū)與戰(zhàn)爭區(qū)常常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而把戰(zhàn)爭區(qū)變成伊斯蘭區(qū)是穆斯林的一大義務。(84)Bernard Lewis, The Crisis of Islam: Holy War and Unholy Terror, p. 31.

        13世紀之后,歷經(jīng)阿拉伯帝國消亡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庇護制度依然延續(xù)下來并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85)15世紀奧斯曼帝國建立了針對非穆斯林臣民的“米勒特制”,它事實上是“吉米”政策的繼續(xù)。19世紀30年代末,奧斯曼帝國實行“坦齊馬特改革”,宣布帝國的全部臣民,不分信仰和教派,法律面前一律平等。(86)彭樹智:《伊斯蘭教與中東現(xiàn)代化進程》,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頁。至此,傳統(tǒng)的庇護制度從形式上已不存在。同時,近代以來西方的殖民入侵以及工業(yè)化的沖擊使阿拉伯乃至整個中東的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農(nóng)村舊式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壞,破產(chǎn)農(nóng)民大量涌入城市,隨之農(nóng)民同地主之間的舊式依附關(guān)系不復存在;在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人口流動的加快也使舊式庇護-依附關(guān)系名存實亡。在埃及,阿里的現(xiàn)代化改革徹底改變了埃及的階級結(jié)構(gòu),農(nóng)民擺脫了對包稅人的人身依附。(87)戴曉琦:《19世紀以來埃及階級結(jié)構(gòu)的演變及其對當前社會的影響》,載《西亞非洲》2011年第6期,第26頁。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人對部落的依附性大大降低,部落的傳統(tǒng)功能正在消退,它不再是貝都因人為維持生計所依附的唯一社會組織。(88)張現(xiàn)民、崔光秀:《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嬗變——試析石油資源開發(fā)對沙特貝都因人的影響》,載《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第3期,第55頁。

        如果把阿拉伯庇護制度在當今的影響理解成諸如“聯(lián)盟”“鄰人”“釋奴”等歷史名詞,無疑有失偏頗。事實上,同其他一切觀念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一樣,基于庇護制度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是長期而深刻的。庇護—依附關(guān)系是聯(lián)系領(lǐng)導者和追隨者相互幫助和支持的紐帶,但同時也承認和接受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間的不平等性。這種紐帶通常由權(quán)力中心(也就是從統(tǒng)治者)通向一般官員、仆從和依附者,并且通過他們再通向他們自己的依附者。(89)Andreas Krieg, Socio-Political Order and Security in the Arab World: From Regime Security to Public Security,Berlin: Springer Publishing, 2017, p. 66.直到20世紀在肥沃新月地帶,顯赫的城市大家族同大商人和地主仍然控制著公共職位,充當著帝國高層與他們當?shù)氐谋槐幼o者之間中介的角色。(90)Halim Barakat, The Arab World: Society, Culture, and St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153.在沙特阿拉伯,政治的根基建立在王室與普通公民間的庇護-依附網(wǎng)絡(luò)之上,普通公民通過分享國家財富依附于王室,王室則依此實現(xiàn)對公民的控制。(91)Muhammad Faour, The Arab World After Desert Storm,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3, p. 48.

        在阿拉伯世界,最為典型的庇護制度當屬盛行于黎巴嫩的祖阿瑪制(zu’ama)。(92)祖阿瑪,單數(shù)扎伊姆(Za’im)就是領(lǐng)袖的意思。作為政治領(lǐng)導人的同義詞,祖阿瑪在阿拉伯世界被廣泛使用,而在黎巴嫩,他們則成為一種相對獨特的社會和政治現(xiàn)象。參見李福泉:《從邊緣到中心:黎巴嫩什葉派政治發(fā)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0頁。祖阿瑪制源于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的18世紀,它是農(nóng)民與地主間形成的一種事實上的庇護—依附關(guān)系。農(nóng)民使用大地主的土地,作為交換,農(nóng)民服從地主。隨后它逐步發(fā)展成一種有著特殊含義的價值觀。作為庇護者的扎伊姆(領(lǐng)袖)給追隨者們(被庇護者)提供各種利益和安全的保證,而追隨者們則共同擁戴和忠誠于他們的庇護者,甚至稱他們?yōu)椤懊褡逯浮?。黎巴嫩各主要教派?nèi)都存在著數(shù)目不一的祖阿瑪,他們有封建性的大地主祖阿瑪和城市化的大商人祖阿瑪之分,而祖阿瑪?shù)暮诵氖歉鹘膛缮缛簝?nèi)的家族領(lǐng)袖。在和平時期,一個扎伊姆是一個社團公認的領(lǐng)導人,他有權(quán)力代表他的依附者群體或個人,這些追隨者們需維護扎伊姆的利益和意志。通過掌握國家資源操縱政治和社會,祖阿瑪成為黎巴嫩政治的幕后主宰者。黎巴嫩各個教派都以特定的家族領(lǐng)袖為政治代表,而不是依靠真正的政黨。這些家族領(lǐng)袖掌握著教派資源,參與黎巴嫩政治體系,保持自己在教派內(nèi)的主導地位。祖阿瑪?shù)牡匚辉醋云湓趪遗c民眾間扮演著調(diào)停人、分配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實質(zhì)上他們是政府與庇護人(依附人員)間的中介。因此,黎巴嫩家族領(lǐng)袖祖阿瑪主導著各教派內(nèi)部的政治事務,是教派利益的重要代言人,是國家的主導政治力量。(93)胡耀輝:《黎巴嫩政治發(fā)展研究》,西北大學世界史專業(yè)博士論文,2016年12月,第45-46頁。

        此外,當代宗教極端勢力和恐怖主義勢力也時常借用早期的“庇護”觀念。20世紀70年代末,以伊朗伊斯蘭革命為標志,伊斯蘭復興運動席卷中東,一些曾經(jīng)淡出公眾思想視野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被重新激活和喚醒,基于庇護制度的二分法世界觀理論就是其中之一。多數(shù)學者認為,極端原教旨主義及恐怖主義都有自己完備的理論,其淵源可以上溯到賽義德·庫特卜。庫特卜不僅確認了伊斯蘭區(qū)與戰(zhàn)爭區(qū)的二分世界觀,更主張用暴力實現(xiàn)由戰(zhàn)爭區(qū)到伊斯蘭區(qū)的轉(zhuǎn)換。(94)Sayyid Qutb, Milestones, London: Maktabah Booksellers and Publishers, 2006, p. 232.

        阿卜杜拉·阿澤姆、本·拉登、巴格達迪等人也打著伊斯蘭的旗號,常借用《古蘭經(jīng)》或“圣訓”的教誨,甚至沿用阿拉伯-伊斯蘭時期的保護(庇護)觀念,蠱惑和煽動一些穆斯林支持自己。(95)例如,巴格達迪在演說中就指出:“我們相信那些有經(jīng)典的人(如基督教和猶太教徒),以及那些諸如塞巴人或其他種族的人,但在當今戰(zhàn)爭之下的伊斯蘭國不受保護。因為他們無數(shù)次違反了與我們達成的一致。因此,他們?nèi)绻肜^續(xù)得到庇護,必須按照當年歐麥爾時期曾經(jīng)與他們達成的但已經(jīng)被違反的協(xié)議再簽訂一次。”參見Cole Bunzel, From Paper State to Caliphate: The Ideology of the Islamic State,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6, p. 42。比如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雜志《達比克》(DABIQ)借用了《古蘭經(jīng)》中“努哈方舟”的典故,表明只要追隨“伊斯蘭國”,就會受到真主的庇佑,免受大洪水的懲罰。(96)魏蔚:《恐怖組織的宣傳策略與傳播訴求》,載《視聽》2016年第4期,第144頁。有學者甚至認為,2011年挪威奧斯陸的恐怖襲擊及其恐怖分子的聲明似乎表明,阿拉伯人的“吉米”政策(屬于庇護制度)對歐洲排外主義起到了刺激作用。(97)Anver M. Emon, Religious Pluralism and Islamic Law: Dhimmis and Others in the Empire of Law, p. 314.

        恐怖主義之所以能夠蠱惑人們成為其追隨者,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基于諸如庇護制度的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對民族心理的深層次影響依然根深蒂固,它與極端勢力甚至恐怖主義的猖獗不無關(guān)系。當然,“那些以民族、宗教為名義的極端勢力和恐怖組織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不擇手段地用恐怖主義作為宣泄民族、宗教仇恨的暴力方式,這種行為本身就已經(jīng)使他們脫離了自己的民族、宗教和人類社會,他們絕不是相關(guān)民族與宗教的代表,而是打著民族、宗教旗號的極端邪惡勢力?!?98)朱威烈:《中東恐怖主義、全球治理與中國的反恐政策》,載《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2期,第5頁。

        七、 結(jié)語

        從蒙昧時期到奧斯曼帝國時期,庇護制度始終在阿拉伯社會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先知穆罕默德能夠成功遷徙麥地那得益于當?shù)貎纱蟛柯鋵w士予以庇護的承諾,麥地那時期各族群之所以能夠團結(jié)在“烏瑪”旗下,同“烏瑪”能提供強大庇護有直接關(guān)系。(99)Athamina Khalil, “A’rāb and Muhājirūn in the Environment of Am’ār,” Studia Islamica, Vol. 66, 1987, p. 22.阿拉伯人對外征服的順利進行、中東各民族對伊斯蘭教的熱情擁抱,無一不表明庇護制度適應于這一時期的環(huán)境、地域和文化。

        阿拉伯人由半島走向中東,曾經(jīng)希望借助庇護制度始終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然而,庇護制度在推動外來人投靠阿拉伯人并促進各民族交往融合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了阿拉伯人與外來人的相互關(guān)系、阿拉伯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庇護制度本身。一方面,庇護制度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發(fā)展;另一方面,庇護制度的發(fā)展并沒有阻止阿拉伯人與外來人間地位的變化。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興盛過程中,外來人無疑做出了巨大貢獻。(100)納忠:《阿拉伯通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80頁。教育文化和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外來人的地位迅速上升,而阿拉伯人的優(yōu)勢地位則漸漸喪失。

        近代以來,西方的工業(yè)文明和殖民主義對阿拉伯世界造成了嚴重沖擊。自由民權(quán)、平等博愛、個性解放等價值觀念伴隨著殖民主義的堅船利炮挑戰(zhàn)著包括庇護觀念在內(nèi)的阿拉伯傳統(tǒng)價值觀念。20世紀以來阿拉伯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紛紛獨立、議會民主制度、西方法律體系的形成,至少從形式上表明舊式的庇護制度及其觀念已經(jīng)不再適應當今時代。然而,從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發(fā)展,以及各具特色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思潮來看,庇護制度的影響又是長期而深遠的,其歷史遺產(chǎn)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阿拉伯國家的發(fā)展。

        猜你喜歡
        鄰人瓦拉阿拉伯人
        段落(1)
        阿拉伯人
        寶藏(2022年11期)2022-03-07 08:57:54
        以德服人,與人為善 嚴訥善待鄰人
        印度盒飯傳奇
        阿拉伯數(shù)字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嗎
        阿拉伯嗜甜如命
        特別文摘(2016年1期)2016-04-28 05:54:25
        歐布利德認倒霉
        快樂語文(2016年17期)2016-04-10 05:38:17
        阿拉伯人的頭巾
        夢魘之地
        世界汽車(2014年6期)2014-08-01 03:33:58
        人們很難找到關(guān)于他的任何報道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亚洲国产精华液网站w| 女人被做到高潮免费视频| 国产人妖xxxx做受视频| 大陆成人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午夜国产在线| 亚洲素人日韩av中文字幕| 老熟女老女人国产老太|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网站|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9| 在线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大胸| 爽妇网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97av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很黄很色国产av|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蜜臀av一区三区| 寂寞人妻渴望被中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综合视频网站| 日本女同av在线播放|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免费的网站| 国产看黄网站又黄又爽又色| 免费人人av看|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免费无遮挡禁18污污网站| 91网站在线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人妻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 | 午夜成人理论无码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是图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天堂av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AV天堂AV在线| 中文亚洲第一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97免费人妻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