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毛遂自薦”的故事,家喻戶曉。然而,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史綱評要》中對此寫下“眼瞎”兩字的眉批,也許鮮為人知。
毛遂投奔平原君門庭三年,平原君竟然對他甚無了解。當(dāng)平原君要組織20人的赴楚使團尚缺一人時,毛遂自薦,平原君則以未聞“左右”對毛遂的稱頌而斷定其“無賢”,不讓同往。——看來,平原君不識毛遂,委實“眼瞎”。李贄用詞是尖刻了點,但還是在理的。
平原君對毛遂之“不任”,原因在于他對其人“不知”。無怪乎,李贄在指責(zé)平原君“眼瞎”的同時,也客觀地評騭:“知人之明,圣哲所難?!彪y在何處?撇開諸多原因不說,首先就難在如何知人的“長”“短”?!俺哂兴蹋缬兴L”,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完人如同足赤金子一樣不存在。問題是如何揚其長避其短?!安恢酥?,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保ㄇ濉の涸础吨纹稀罚┊?dāng)然,不能只憑個人好惡去判定一個人的“長”“短”。
“知人善任”,堪稱現(xiàn)代人才學(xué)中的公理?!爸恕笔恰吧迫巍钡倪壿嬊疤幔?,“知人”未必會有“善任”的結(jié)果。我國魏晉時有個叫馬鈞的發(fā)明家,曾改革過織綾的提花機,制造過供灌溉用的龍骨水車和威力超強的攻城武器。魏明帝曹睿自以為“識寶”,將他召于麾下,去制造各種木偶。這樣一位有用之才雖被“知”而沒能“善任”,結(jié)果后半輩子無益于世。馬鈞同時代人傅玄在給他寫傳記時忿忿不平地說:“用人不當(dāng)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你能說現(xiàn)如今就沒有“用人不當(dāng)其才,聞賢不試以事”這類“可恨”的現(xiàn)象么?
行筆于此,我忽而想起了晏子曾經(jīng)說過“國之‘三不祥”的話:“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辟t才一定要被啟用于自己最佳的位置,此乃是“國之‘祥”也。倘論“國之‘祥”,那么,我認為:除了“知人善任”一面外,還得有“知人善免”的一面。我國古代的賢君忠臣素來重視“量才而用,用其所長”。諸葛亮在《將苑·將器》篇中按品德之高低、能力之大小,把軍官分成“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夫之將”“十萬人之將”和“天下之將”六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具體的標準;對參謀人員也分了“上、中、下賓”三等,量才錄用,各盡其能。試想:“十夫之將”能勝任“千夫之將”“萬夫之將”的職務(wù)嗎?只有“下賓”才能的參謀人員能在“上賓”的位置上一展才華嗎?對不稱職者,亟須“善免”。
我們的干部制度要在重視“知人善任”的同時,還要強調(diào)“知人善免”,對那些能力較差、觀念陳舊、作風(fēng)松懈、管理不力的領(lǐng)導(dǎo)干部——即使其曾經(jīng)作出過一定成績而如今已無法跟上時代節(jié)拍的——“請”下臺!不“善免”這樣的庸才便如同不“善任”“毛遂”一樣——“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