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奧地利小說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二十世紀初出版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1948年和2004年分別由馬克斯 ·奧菲爾斯(美)及徐靜蕾(中)將故事搬上熒幕。美版影片基本保持原著風貌,而徐靜蕾執(zhí)導的影片在故事原有框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文化背景融入了中國血液。社會文化背景體現在諸多方面,本文僅以創(chuàng)作者性別對改編的影響和人物性格塑造為切入點對比分析影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聚焦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改編創(chuàng)作,力爭為之后的文學作品改編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文學作品改編;社會文化背景;中美文化
作者簡介:陳燁(1999.5-),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5-0-02
前言:
文學作品改編的熱度在最近幾年國內外影視創(chuàng)作中只增不減,每當編劇們絞盡腦汁都沒有靈感時便會求助于已經成熟的文學作品,此時便出現“忠于原著”和“另辟蹊徑”兩種截然不同的改編方式,這就需要編劇們認識到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本質上的差異并找到適合當地社會文化背景的改編方式。基于不同社會文化背景改編出有差異性的影視作品,筆者認為這正是文化差異性和文化包容性的體現。
在中美兩版影片中導演都根基于自身地域的社會文化背景對原著進行了很好的改編,以下來進行具體分析。
1、創(chuàng)作者性別對改編的影響
創(chuàng)作者性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故事的走向。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因美版影片為男性導演,中版影片為女性導演,如此差異加之男權社會和女性獨立等因素的影響,在影片表現技巧中產生諸多差異。
美版創(chuàng)作借鑒舊好萊塢敘事風格,弱化心理描寫,加強戲劇沖突。相比之下中版影片在情緒及意境方面更靠近茨威格想表達的主題,茨威格的小說素來以人物性格塑造和心理刻畫見長,在文學作品變?yōu)橛耙曌髌返倪^程中,書中的心理刻畫就以鏡頭的視聽語言展現出來。
1.1美版:男性的成長
馬克斯 ·奧菲爾斯作為一名男性導演,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特殊時代社會背景下的男性或好或壞的成長。
一方面將故事發(fā)生地點放到二十世紀初的維也納,男主人公也變成了一位風度翩翩的鋼琴演奏家。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并不容樂觀,作為二戰(zhàn)戰(zhàn)敗國的奧地利以變?yōu)橐黄瑥U墟,本應充滿藝術氣息和浪漫氛圍的首都維也納更是滿街破碎的瓦礫。這樣充滿痛苦的環(huán)境季極適合發(fā)生悲劇故事,以悲劇為結局的不僅是愛情,也是理想,他終是沒能抵住現實的考驗,與女人多年未見時早已不彈鋼琴。
另一方面在情節(jié)設計上做出突破,電影中男性的成長體現在影片前后分別加入男人和朋友的對話以及女人丈夫準備報復男人的情節(jié),男人終于從之前的多情健忘變?yōu)槎脼樽约旱乃魉鶠樨撠煛?/p>
1.2中版:電影符號中的女性主義
徐靜蕾作為中國大陸科班出身的女性導演,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刻畫人物心理,將絕大篇幅放在女人身上,以女人的視角看待整個故事。上世紀中葉北京四合院的背景加持使得徐靜蕾巧妙地在原著人物中加入特定時期人物性格特征,特別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在影片中變現為女孩含蓄動作的映射,伴隨著句句表面平靜、內心澎湃的獨白,一個圓形人物呈現在熒幕上。
除去人物性格中的女性色彩外,整個影片在描寫回憶時都是泛黃的色調,時刻有種朦朧的曖昧感充滿影片。從還是孩童起,她就與男人展開了一生的愛恨糾葛,在被愛和被遺忘的循環(huán)往復中女人終于達到女性獨立,在此過程中有諸多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符號”出現。
1.2.1年少時的風箏
女孩在一次意外中撞進了男人的懷抱,這是兩人的首次接觸,女孩紅著臉跑開后就是在空中搖曳的風箏的空鏡頭和女孩笑著跑著放風箏的場景。風箏在此刻象征著女孩不為人知的想接近男人的小心思,而風箏在空中搖曳則象征著女孩的欲望得到釋放。風箏的線始終被女孩緊緊握在手里,預示女孩不會放下對男人的愛戀,此刻女孩由“被動接受”隱隱地轉向“主動創(chuàng)造”。
1.2.2消失的白玫瑰
影片伊始桌子上空蕩蕩的花瓶及影片中多個或滿或空的花瓶特寫直觀表現了白玫瑰這一“符號”在影片中的象征作用。
白玫瑰由男人在女人還處于學生時代的首次歡愉過后送的一朵白玫瑰開始,女人視白玫瑰為愛情信物,鍥而不舍在他生日時送給他,但男人對此絲毫未曾察覺,甚至在女人已為人母的歡愉后都不提及送她一枝白玫瑰。筆者認為這從側面表現出在男人第一次愛上女人的時候曾付出真心(給她在頭發(fā)上別白玫瑰),而時隔八年的歡愉僅為滿足欲望(將她視作妓女,在衣服里塞錢)。
直到女人從男人房間中第二次離開并生病去世,男人房間中的花瓶在生日當天才空蕩蕩的,女人從這個世界上離開,象征著她一生愛戀的白玫瑰花也消失了。女人對于愛情的堅守與男人的多情形成鮮明對比,使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更令人驚嘆。
2、人物性格塑造
人物是敘事的核心,無論是文學還是電影都依靠人物展開敘事。
2.1寂寞的守望者形象
麥基在書中這樣表達:“結構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斷加強的壓力,把人物逼向越來越困難的兩難之境,迫使他們做出越來越艱難的冒險抉擇和行動”①。對于女人來說,無論在劇中還是書中都扮演了一個寂寞的守望者角色,她的壓力來源于自己對男人愈發(fā)迷戀和男人對自己始終陌生,這樣的情感沖突使她步入絕境,最終都導致悲劇結局。
茨威格筆下的女人形象僅憑文字很難具體想象,但憑借信函的特殊文體給讀者帶來強烈代入感,從而切身體會女人在遇見男人后為他而活的一生,她的執(zhí)著 、愛慕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女人在給作家的信中無限揭露自己,就像原著中“即使在我赤裸著身子的時候,你也沒有認出我來”,但女人仍然刻意時刻保持“陌生”的間離狀態(tài),直至作家讀到最后都無法回憶起女人的面龐,將匿名信的規(guī)則貫徹到底。
美版影片中的女人與原著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得不說其人物塑造的改編是十分成功的:從妓女到嫁為人妻、從兒子患上傷寒一筆帶過到對其原因的細節(jié)描寫、從與男人纏綿后被動離開到失望后主動離開。編劇似乎極力阻止觀眾對女人所有負面評價的產生,將女人跨年齡的愛戀歸因于成長環(huán)境中父愛的缺失;將嫁為人妻歸因于要給兒子更好的物質生活;兒子染上傷寒的原因是母親為了幽會男人將兒子送上火車,更是加重了悲劇色彩,將觀眾的悲劇情緒帶入到譴責男人中;女人在得知男人已將自己全部忘記后毅然離開的舉動將女性形象再次升華到新高度,變被動為主動不失為女性意識覺醒的象征和追求愛情平等的意識。
中版《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原著基礎上對故事進行了適合北平的本土化改造,將西洋女孩變?yōu)楸本┖锿辽灵L的少女,從孩童時期略顯土氣的棉襖到女學生時初顯風韻的旗袍,再到淪為風塵女子后婀娜多姿的服飾,妝發(fā)造型完全融入社會環(huán)境。徐靜蕾演繹下的女人更加平靜,內心似乎不起波瀾,如無時無刻出現的旁白一樣,冷靜、客觀、但又抑制不住的歡喜。女人為了男人終身未嫁也體現出中國女性對愛情特有的忠貞,直到影片最后傳達出女人的形象就是“我只相信你”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符合中國傳統女性在愛情中的“被動訴求”,從女孩到為人母一成不變的鏡像語言更在表現形式上刻畫了人物形象。
2.2多情的獵艷者形象
茨威格在書中寫到“情感炙烈,生性健忘,一見傾心,愛不忠誠”[3],與書中作者直接揭示性格真相不同,兩部影片都讓女人為男人徹底傾心后猛然通過一次離別形成強烈反差。
與中版影片中男人最后還是一名作家不同,美版影片對男人的生活狀態(tài)作了調整。雖然男人依舊富裕,但他年輕時所追求的理想早已不在,在日復一日獵艷中逐漸從聞名四方的音樂家變?yōu)榛膹U鋼琴再無演奏的廢人。這與他影片開始的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有很大出入,這也促使女人在失望積滿后的徹底離開。
2.3冷靜的輔助者形象
管家在原著和影片中承擔的都是男主人公的輔助者角色,兩位導演在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時不約而同地將其分量放重,以此加強女人的專情和男人的多情,輔助者在敘事中從始至終都是冷靜的,是故事內唯一靠近全部人物性格真相的角色。
首先,管家都在影片開頭部分與男主人公產生溝通并引出信件,是整個故事在情節(jié)推進的開端。
其次,管家在剛搬來時都與女孩產生接觸,女孩也因管家得以第一次進入男主人公家中,都推進了故事發(fā)展。美版影片中女孩和管家的第一次見面是在擁擠的樓道內,搬家工人進進出出十分嘈雜,管家臉上帶笑的表情和彬彬有禮的態(tài)度讓女孩對男主人公充滿好奇。中版影片中管家對女孩帶京腔的“小姐您好”和“給太太讓道”讓出身貧苦的女孩心中掀起波瀾,同時為影片結尾的對話做鋪墊。
最后,管家在影片結尾部分都帶有情感升華。美版影片主人公看完后問管家是否記得女人,他拿出筆默默在紙上寫了幾個字,加上女人在離開男主人公家中時與管家在樓道內的相遇兩人的對視,都將管家和男人進行對比,突出男人的多情。中版影片結尾處雖未表現管家和已知道真相的男主人公的對話,但在女人最后一次造訪男人家中離開時兩人碰上,管家顫顫巍巍說出“早啊小姐”便將事情明了,女人塞給管家的錢也暗示管家明白二人關系。
依筆者之見,管家雖扮演輔助者角色,但兩位導演基于社會文化背景在改編過程中各自加入了不同元素,并在推動故事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結論:
如同以上的兩部影片一樣,許多影片都改編自同一部文學作品,但因其改編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呈現出來的影片也都不盡相同,透過影片反應出 的價值觀更有很大區(qū)別。在改編過程中,導演應加入自身對原著的理解進行本土化改造,針對國家所關注的方向,與觀眾價值觀、審美趣味及電影技術的革新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鑒賞價值的影片。
注釋:
①出自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P145.
參考文獻:
[1]成慧芳.民族文化身份與國際意識的碰撞及調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當代中國的接受[J].湘潭大學學報,2006年,(2) : 100~102頁.
[2]成慧芳.民族文化身份與國際意識的碰撞及調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當代中國的接受[J].湘潭大學學報,2006年,(2) : 105頁.
[3]斯蒂芬·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9頁.
[4]斯蒂芬·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56頁.
[5]朱格明.陌生女人不陌生:女性主義視域下的女性困境——以《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為例[J].新聞傳播,2016年,(2):30~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