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鹿鼎記》作為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可謂是家喻戶曉,有評論家指出其無論是在政治、社會還是語言層面,都具備隱喻的特點。本文以《鹿鼎記》閔福德譯本為例,采用定性研究,通過舉例分析,論述譯者在隱喻翻譯時的策略選擇及其緣由。
關(guān)鍵詞:鹿鼎記;隱喻;翻譯
作者簡介:劉麗玲(1995-),碩士,南京工業(yè)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在讀,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5-0-02
引言:
武俠小說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化,在華人界頗為流行。有學者曾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20世紀武俠小說的最高成就”(韓云波,2017)。《鹿鼎記》作為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同時也是集大成之作,在文學界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千古奇書一鹿鼎,千古奇人一小寶(韓云波,2001)。
自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實施以來,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國門已引起各方關(guān)注。武俠小說作為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堵苟τ洝返挠⒆g本出自牛津大學閔福德教授之手,是截止目前為止的唯一一本英譯本。而以“《鹿鼎記》英譯”為關(guān)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中搜索,檢索結(jié)果只有25篇文獻,這就說明目前譯界對《鹿鼎記》這部小說仍舊缺乏一定的關(guān)注度;另外,從這僅有的25篇文獻來看,人們傾向于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評判隱喻翻譯的好壞,或是從語義的角度分析譯者的翻譯策略,從認知角度研究隱喻翻譯的僅有一篇。筆者認為,《鹿鼎記》的英譯研究能夠為武俠小說的英譯提供指導,另外,在隱喻翻譯的問題上也具有指導意義。研究其隱喻翻譯的僅有一篇。筆者認為,《鹿鼎記》的英譯研究能夠為武俠小說的英譯提供指導,另外,在隱喻翻譯的問題上也具有指導意義。
一.隱喻的概念
隱喻的研究熱潮始于20世紀70年代,學者從諸如修辭、心理學等多個角度對隱喻展開全面研究。然而以隱喻翻譯為主題的研究對象卻不多。到了20世紀80年代,Lakoff & Johnson 于1980年出版一本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書中指出,人類生活與隱喻息息相關(guān)。隱喻不僅存在于日常語言中,也滲透在人們的思維活動中。換句話說,隱喻不僅是語言的問題,也是人類思維的問題。他們還提出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在框架中,隱喻存在于兩個不同的概念領(lǐng)域中,包括源域、目標域、恒定性和映射等要素。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遵循恒定性原則。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來自經(jīng)驗的指導。即我們可以用熟悉的具體的概念來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
二.閔福德譯本的隱喻翻譯策略
隱喻的本質(zhì)是一種認知方式,根植于人類思維中。不同語言的人群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也決定了隱喻翻譯策略的選擇。從隱喻的認知性出發(fā),翻譯可以被看作是將一種文化中的語言所展現(xiàn)的認知方式傳到另一種文化中去的過程,是民族文化傳遞的過程。
(一)直譯
有一部分隱喻由于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可以直接找到類似的表達,因此翻譯時可以采取直譯。例如:
例1:
原文:“你便是國舅老爺,那還不是大權(quán)在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嗎?”(金庸,p82)
譯文:If Big Beaver gets the job, then with his authority behind you, you will have the sun shining out of your arse-hole.. (Minford, p121)
這是典型的具象化隱喻,即用有形概念來理解無法感知的抽象概念?!皺?quán)力”的概念本是無形的,人們把它看作是手能夠摸得著的有形實體。這一類型的表達不具文化特性,在中英文國家中都能找到類似表達,所以可以進行直接翻譯。
例2:
原文:“那好極了,武當派的武功一遇上咱們少林派,那是落花流水,夾著尾巴便逃。”
譯文:“Shaolin versus Wudang: its got to be a walk-over! Theyll run away from us with their tails between their legs!”
“夾著尾巴便逃”這一隱喻帶有修辭性,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在他國文化中我們很難找到與之相匹配的隱喻。即便如此,閔福德教授仍然采用了直譯的翻譯策略。因為“夾著尾巴”一般描述的是狗遇到危險時的自然反應(yīng),這里用來形容武當派落荒而逃,英語國家的讀者也很容易理解這一點。
(二)換喻
由于中英兩國的文化差異,往往對于一個隱喻意象,英語國家不存在與之完全匹配的說法,這個時候就需要對該隱喻意象進行替換,使之盡可能符合目的語讀者的習慣。
例1:
原文:“昨日和今朝,已逮去了三十幾人,都是我們浙江有名的讀書人,個個都是無辜珠連?!保ń鹩梗琾2)
譯文:During these last two days they must have made more than thirty arrests. All our best scholars. And all of them innocents, caught up in the net.(Minford, p31)
《鹿鼎記》的歷史背景正是滿清大興文字獄時期,正值清政府大力打擊鎮(zhèn)壓反清復明。中文通常習慣用“株連”來形容受到牽連,這里使用到的意象是“植物的根須相連”。按照英語讀者的使用習慣,他們往往用到的卻是“漁網(wǎng)”這一意象,這關(guān)系到中英兩國的地理位置,中國是陸地國家,并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nóng)業(yè)大國,而英國是島國,這也就導致了語言使用的差別。因此,閔福德教授選擇替換意象以使譯文更加契合英語受眾者的語言使用習慣。
例2:
原文:“哼,打開天窗說亮話?!保ń鹩?,p270)
譯文:“Huh, if you want it plain, you can have it plain!” (Minford, p353)。
這句話是在描述“無論是說話做事,對人都要以誠相待”,中文習慣用“明”與“暗”來體現(xiàn)語言表達的清晰程度;而英語國家則習慣用“straight”或者“plain”來描述。閔福德教授在此處將隱喻意象進行替換,加深英語讀者的理解。
(三)省略
省略隱喻意象,即避免把原文中的意象帶到譯文中而給英文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鹿鼎記》中絕大部分的隱喻都未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來。
例1:
原文:韋小寶嚇得魂不附體,險些掉下馬來,雙手牢牢抓住馬尾,兩只腳挾住了馬鞍,身子伏在馬背之上,但覺耳旁生風,身子不住倒退。(金庸,p71)
譯文:Off it cantered, with the terrifies Trinket clinging desperately to its tail, clamping his legs frantically on to the saddle and lying as low as possible along the horses back. (Minford, p91)
“靈魂附體”這一隱喻極具中國特色,與“靈魂出竅”有關(guān)。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人們相信世上有鬼魂存在,人是肉體和魂魄的組合,一旦受到驚嚇,靈魂就會與肉體分離,這就是所謂的“靈魂出竅”(袁紅梅,2009)。而在英語國家,代表“恐懼”的詞語常與“hell”有關(guān)。所以閔福德教授沒有把這一隱喻意象直接翻譯出來,而是用“terrified”這一詞語直接解釋其意義,這樣一種翻譯策略顯然更加符合英語讀者的語言文化。
例2:
原文:韋小寶見茅十八被擒,想起說書先生曾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須得腳底抹油,三十六著,走為上著?!保ń鹩梗琾98)
譯文:Trinket, meanwhile, seeing Whiskers held first, decided to try and escape while he still could. (Minford, p147)
這句話是韋小寶見同伴茅十八被抓后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描述的是韋小寶意圖逃跑的事實,其功能在于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閔福德教授在翻譯時把信息功能放在首位,沒有把原隱喻意象忠實譯出。該隱喻非不同文化通用表達,極具中國特色,如果生硬地譯出,反而會使讀者造成困惑
三.結(jié)語
《鹿鼎記》譯本推動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進程,為中華武俠文化的傳播作出巨大貢獻。閔福德教授主要從讀者的可接受度著手,以減輕讀者的閱讀負荷為目的來選取翻譯策略,盡量降低受眾的異化感,其翻譯策略值得研究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韓云波.金庸妙語:“鹿鼎記”卷[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2001.
[2]韓云波.從“前金庸”看金庸小說的歷史地位[J].《浙江學刊》,2017,02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劉紹銘.《鹿鼎記》英譯漫談[C].《金庸小說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5]Lakoff, G. 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0.
[6]Al-Hasnawi, Ali R.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phor Translation[J]. Translation Watch Quarterly, 2007(9):4-7
[7]Mandelblit,N. Grammatical Blending: Creative and Schematic Aspects in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 [M].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5: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