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黔梅
摘要:解決問題的教學,是讓我們每個數(shù)學教師頭疼的事情。許多孩子不知從何處入手,課堂上唱主角的往往是那些學優(yōu)生,其余的孩子成了課堂的陪襯者,到了五六年級更甚。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放慢自己的腳步,給足學生讀題、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分析檢驗的時空。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尤其是解決問題的教學,更需要教師放慢腳步,要如養(yǎng)花一般,一邊養(yǎng),一邊看,靜待花開。
關鍵詞:解決問題;慢的藝術(shù);靜待花開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8-0157
很多教師都知道“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但絕大多數(shù)在課堂上沒有等,不肯等。上學期聽了華應龍老師在長沙上的“我不是笨小孩”一課,他在課堂上的那份淡定、那份用心地“等”,智慧地等,讓下邊聽課的我觸動很大。反思我的教學,一個字“急”,學生還未消化,又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學著學著,學生興趣全無。這學期,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我嘗試著放慢腳步,靜靜地等著,讓學生有時間悟、思,逐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等在”熟記解題步驟時
教師有時會對解不開題目的學生失去耐性:“動動大腦??!”“把題再看一遍”,其實這樣會讓學生感到很沮喪,這些提醒的話對解決問題困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廢話,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本學期第一節(jié)課,我就和六(8)班的學生說,本學期我要提高你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秘密武器就在這張紙上。我把解決問題的步驟分發(fā)給每位學生,要他們虔誠地朗誦,像背誦課文那樣熟記。內(nèi)容如下:
解決問題:
步驟一:理解題目(擱筆),搜集相關信息。
步驟二:選擇合適的策略:1.畫圖;2.列舉、列表;3.實物操作;4.假設;5.替換;6.轉(zhuǎn)化;7.逆推;8.數(shù)量關系、公式;9.方程……
步驟三:解題,選擇合適的運算方式(加、減、乘、除)。
步驟四:檢驗
我領著孩子們反復朗誦解決問題步驟,直到他們朗朗上口為止。
二、“等在”強化解題步驟時
俗話說:“三思而后行?!睘榱伺囵B(yǎng)學生先動腦、再動手的習慣,在每個解題策略上,筆者會花一周的時間強化,如第一周學的是用畫圖策略解決問題,第二周就學習用實物操作解決問題……一周一個策略,做到日日清,周周清。在教學用每一個策略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按照解題步驟逐步實施。如:“三八婦女節(jié)”,李東送給媽媽一個圓柱形的玻璃水杯。水杯底面半徑是3厘米,高15厘米。為了防燙傷,李東決定在玻璃杯的中間繞一圈5厘米寬的裝飾帶,至少要準備多長的彩帶?
師:要解決這道題,先要怎么做?步驟一是什么?
全班學生:理解問題,搜集相關信息。
師:題中相關信息有哪些?
生1:半徑3厘米。
生2:膠帶寬5厘米
師:高15厘米不相關嗎?
生3:這道題與杯子的高無關。
生4:我認為“裝飾帶寬5厘米”也不相關。
師:有不同聲音了。接下來怎么辦?誰告訴我步驟二是什么?
全班學生:選擇合適的策略。
師:謝謝大家還記得“合適”這個詞,有沒有人知道合適的策略是什么?
生6:實物操作
師:準確。那么我們進入步驟二吧!
生四人一組操作。(事先準備了學具水壺。)
師:找到運算方法了嗎?
全班學生:找到了。
師:步驟三是什么?
全班學生:拿起筆,獨立解決,然后組內(nèi)交流。
師:這么說,我們做完了。
全班學生:還有步驟四:檢驗是否做對。
師:那就開始吧!
通過4人一組得出一個溝通答案的方式,讓學生不僅解了題,也分享了想法,建立了友誼,學會了傾聽彼此的意見。而我所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在學生分歧處點撥。這樣的等待,豐厚了學生的體驗,延長了思維的時間和深度,學生充分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課堂教學應該是慢動作,興趣和思維的培養(yǎng)才是核心。
三、“等在”學生出錯化錯時
去年暑假我跟著教練學車,教我學車的陳教練是一位責任心強、心細、不偷懶的女教練。學倒車入庫時,她怕我學不會,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解倒車入庫要領。我在倒車時,要出現(xiàn)問題時,她就幫我打方向盤,沒讓我犯過錯,也沒給我一次犯錯的機會。可倒車入庫我怎么也學不會。她一直說我協(xié)調(diào)能力差,無法教會。一天,她讓她的丈夫教我。他丈夫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教法,他先讓我自己開,完全不作聲,也不幫我打方向盤,只是靜觀。當我入不了庫,要我停車下車觀察,想想怎么打方向盤,實在說不明白,才點撥我。如此反復,半小時后,我竟然學會了倒車入庫。我還是我,為什么陳教練不厭其煩地教,我也很想學,卻沒能有好的結(jié)果呢?可他愛人一教,我就學會了。通過此次學車,我明白了:技能是沒有辦法講出來的,經(jīng)驗也是不可以手把手地教會的。學生學習亦如此,最好是學生先獨立學,犯錯后再點醒,學生才會徹底明白是怎么回事。看來,解決問題的教學,教師得學會“等”,學生出錯不怕,化錯就可以了。譬如解決這道題:一臺壓路機壓路2小時,所壓路面寬1.5米,長0.6千米,那么壓2.5千米長的路需要幾小時?(只列式不計算)學生按解題步驟做,我在行間靜靜觀察,發(fā)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做法:
1. 2.5÷(0.6÷2)2. 2.5÷0.6×23. 2.5÷(1.5×0.6÷2)
我呈現(xiàn)了學生的三種做法,沒有說誰錯誰對?只說,你贊成誰的?你準備用什么解題策略說服大家?一語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了熱烈的討論,用實物操作策略,把水壺當壓路機在桌面滾。大約三分鐘后,各組有了結(jié)論,接下來是他們的匯報補充時間,自然有了正確的結(jié)論。這一過程我做到了盡量不動嘴講,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究、發(fā)現(xiàn)、感悟、概括和總結(jié),就像弗賴登塔爾提醒的那樣:“不要干擾打斷學生,你們能夠做的就是耐心觀察、傾聽,再耐心觀察、傾聽?!?/p>
當然在“等待”的同時,眼不能等,耳不能等,腦不能等。你得觀察哪些學生可能需要怎樣的幫助,概括學生探究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哪幾個,推敲點撥時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尤其是解決問題的教學,更需要教師放慢腳步,要如養(yǎng)花一般,一邊養(yǎng),一邊看,靜待花開。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中興學校4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