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培
檔案工作是為了實現檔案信息的社會利用。在“互聯網+”時代下,每個人都成為了傳播媒體。因此,檔案文化呈現出傳播主體社會化的趨勢。實現檔案文化的有效傳播,既可以促進檔案信息資源的全民共享,又可以實現檔案文化的有效建立。所以,將豐富的檔案文化充分體現出內容價值和文化價值,才能更加充分地體現檔案本身就是文化一部分的社會價值。
一、“互聯網+”時代檔案文化傳播的“立”
(一)內容的輕量性和多元性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進步讓公眾從原本的深閱讀轉變?yōu)闇\閱讀,公眾已經習慣快速閱讀的方式。與傳統的閱讀方式相比,網絡有著輕量、高效的傳播特點,在此情況下,檔案文化的內容需要從以往的冗長轉變?yōu)檩p量,就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實際閱讀需求變化。如今,人們在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閱讀方式以及需求出現變化是必然的。以往檔案文化多數是以文字為主要載體,圖片處于輔助地位,形式比較單一。但在互聯網支持下的檔案文化,則是要從單一轉變?yōu)槎嘣?,使檔案文化的結構更加優(yōu)化,同時也是為了實現內容上的革新。對檔案文化來說,如果依舊用以往的傳播方式,在內容上沒有實現革新和突破,那么就會導致受眾有所損失。其實針對檔案文化的實際傳播來說,不斷拓展傳播的內容,可以起到更強的教育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對受眾來說需要這種多元化的文化內容。比如為紀念建黨95周年,上海市檔案局與上海電視臺拍攝制作了《上海記憶》系列微電影,共8集,每集8分鐘,采用公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語言,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平臺的開放性和豐富性
“互聯網+”不僅僅是借助網絡實現檔案文化的高速傳播,而是借助于網絡的豐富性和開放性,使檔案文化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資源建設,達到檔案文化可以更好服務社會,并與一些民生工作充分結合起來為目的。結合網絡與檔案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將檔案文化分別呈現在PC端和移動端。目前來看,諸多的機構已經成立了自己的網絡平臺。因此檔案文化借助各類網絡平臺,就可以拓展出更多的傳播渠道。比如微信公眾號,在現階段的媒體平臺中更有著一定的代表性,其優(yōu)勢就在于強大的用戶粘性以及互動性,一旦傳播出去用戶就會在內容的刺激下產生轉發(fā)和轉載的行為。對檔案文化來說,借助這樣龐大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讓檔案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可能使傳播的能力更強,速度更快。當然在網絡平臺上檔案文化的傳播形式也更加多樣化。不僅僅是文字,其他的各類信息都可以呈現出來。信息在網絡上有非常強的傳播效果,閱讀量甚至可以成千上萬。
對于檔案文化,如果實現了在網絡上的全面開放,一些網站上專門為大眾開辟了一個工作者模塊,任何公眾是可以進行一些信息更改的,如美國國家檔案館在網站上專門開辟“公民檔案工作者”模塊,可以對其中的一些資料以及圖片進行注釋和標簽,并可以針對自己接收到的一些檔案文化進行評論,撰寫一些文章。相比而言,國內在這方面的建設還處于比較落后的局面。西方國家在檔案文化方面建立的線上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化,同時也是與社會上的各個方面充分結合起來,讓大眾可以對檔案文化有更加廣泛的關注,使大眾在檔案文化的實際傳播中有更強的參與感。如今,檔案文化往往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出現在各類社交媒體上,人們對檔案文化有著更多的接收渠道,也有更高的主動性。這種情況下,原本參與到檔案文化閱讀中的人,轉眼間就會成為信息發(fā)布的主體。因此,如今檔案文化在實際傳播中,傳播的主體已經發(fā)生了根本上的變化。隨著這種變化的產生,對檔案文化來說有著積極的影響,檔案文化可以在社會上形成更大的影響力。因此,日后檔案文化的整體傳播渠道會變得更加多樣化,主體的多樣化也將更加繁雜,在網絡以及社交媒體的支持下,各主體可以實現廣泛的互動和交流。
(三)主客體的交互性以及及時性
以往檔案文化是大眾單向接受的時代,如今在互聯網時代下,客體也可以在檔案文化中實現共享以及交流,與主體之間互動更加頻繁,信息傳遞更加及時。如今來看,在“互聯網+”時代傳播的主體及時進行信息的傳播,已經在其中減少了很多流程。客體則可以更加快捷地實現信息的接收,讓檔案文化實現短時間內的快速傳播。很多時候以往的一些媒體方式,信息的發(fā)布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流程,雖然是在內容的真實性上要更強,也是經過專業(yè)人士處理,但是往往已經不具備及時性,與人們現階段的信息需求是不符合的。如上海市閔行區(qū)檔案局在2016年“國際檔案日”之際進行線上互動,市民可通過“上海閔行”微信公眾號,但其實當時的“上海閔行”微信公眾號并未真正體現出互動的功能,市民在“上海閔行”微信公眾號上發(fā)表評論,但并未得到管理人員的及時反饋,導致“上海閔行”微信公眾號并未真正發(fā)揮出傳播檔案文化的實際作用,事實證明“上海閔行”微信公眾號正是因為交互性以及及時性不足。
二、“互聯網+”時代檔案文化傳播的“困”
(一)檔案文化傳播的開放性和安全性之間的矛盾
檔案文化的信息在網絡上實現更加快速和廣泛的傳播,使檔案文化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以及開發(fā)。這種情況下信息化建設成為檔案文化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尤其是數據庫的建設,更是為檔案文化提供了諸多的信息資源?,F階段黨校的檔案文化已經在不斷加快網站建設以及數據庫建設,部分檔案已實現了全數字化的檔案文化建設。但是在不斷實現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很多的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部分文化成果未實現全文數字化,意味著在互聯網時代仍有一些因素在阻礙著檔案文化的高效傳播。如信息化建設以及數字化傳播帶來的安全隱患,這也是諸多機構有所顧忌的主要因素。如今處于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檔案文化不能僅僅關注傳播的速度以及效率,最關鍵的還是安全性,檔案文化的安全保障是從檔案文化的生成一直到傳播各個環(huán)節(jié)開展的。一方面是檔案文化涉及到的管理人員、媒體管理者以及信息技術工作者,他們都應具備極強的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安全意識。另一方面則是檔案文化涉及到的一些內容是有隱私性的,這些隱私性的檔案文化,出于安全的考慮是無法實現數字化的。檔案文化如何在安全性以及開放性之間進行合理的處理,是需要特別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二)“二位一體”傳播模式沖擊了檔案文化的真實性
“二位一體”是指互聯網時代導致檔案文化出現的主客體之間的角色變化,主客體皆為在檔案文化中占據主動性的參與者。因此可以說已經沒有什么絕對的主客體區(qū)別,每個人在檔案文化的面前都可以成為主體,互聯網上的每個人都是傳播者,也是接收者。所以檔案文化的主客體已經比較模糊,是無法進行準確辨別的,同時也影響到檔案文化內容的可信性以及真實性。檔案文化是否具備真實性,主要是在于信息的真?zhèn)?。若是大眾成為了檔案文化的傳播者,這個時候難免會有一些個體,處于自身某些需求的考慮,會在檔案文化方面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虛構,這也是如今所有網絡信息都要面對的問題。如何確定接收到的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是一道難題。而檔案文化在實際的傳播中,是否有一些人對其中的信息進行了更改,也是難以保證的,只要是其中有任何的更改或者是增刪,都會使檔案文化的可信性以及真實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而大眾在網絡上接收到的信息,是沒有太多的手段去識別真假的,這也是一個難題。
(三)大眾的價值觀影響了檔案文化的可信性
檔案文化是否具備可信性,在于其中的內容與反映出來的客觀情況是否吻合。檔案文化不斷借助網絡實現廣泛的傳播,大眾的價值觀以及立場在很多時候對檔案文化的信息可信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這樣的局面下如何讓檔案文化呈現出的信息更加具備可信性,也是一個難點所在。早上八點到九點,這一時間一般都是上班族或者大學生在上班上課的路上,以現在人們的習慣大多數都在低頭看手機。中午十二點左右,午飯前后人們會在手機上瀏覽一些內容,也是人們網購的密集時段,這時推送一些打折之類的商品信息比較有利。晚八點以后一般是晚飯后,人們稍微娛樂后準備睡覺,這一時段大家心情是比較愉快的,結束了一天的忙碌,推送各類信息都比較合適,人們閱讀內容也會比較細致,對于促銷類的消息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一些情感類例如雞湯這樣的文章也會有比較好的閱讀量。大眾價值觀念一直都是對媒體傳播造成影響的直接因素,在檔案文化傳播方面,也需要注重對大眾因素的考慮?,F階段大眾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這就導致在檔案文化傳播中,自身內容的選取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三、“互聯網+”時代檔案文化傳播的“建”
(一)檔案重構,兼顧開放性和安全性
檔案重構就是在不改變原本檔案實質以及記錄信息的基礎上,對檔案史料展開適當的整合和分析,產生的有吸引力以及創(chuàng)意的內容價值。檔案文化的傳播一直以來是以內容為王,內容需要符合大眾的實際需求,才可以實現迅速的傳播,在檔案中記錄著個人、城市、組織以及社會的變化,形成的個人記憶以及城市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檔案的重構,讓檔案文化的開放性以及安全性得到有效的維護和兼顧。這就需要檔案部門通過主題策劃、概念策劃、事件策劃以及創(chuàng)意展覽的方式,對檔案資源進行有效的重構,然后從公眾的文化需求角度出發(fā),建設有一定新聞價值和吸引力的檔案文化,可以激發(fā)起媒體以及公眾的興趣,在檔案重構的基礎上,對檔案的共享以及安全保護建設全新的機制,讓檔案文化可以實現更加健康的傳播。檔案文化傳播中安全性的問題是值得重視的,在對檔案文化傳播內容進行編輯以及傳輸中,技術上的問題要進行優(yōu)化,同時在檔案文化傳播中,保持內容的開放性,這樣可以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到內容的傳播以及查閱中,同時,相關部門一定要建立檔案文化傳播的安全機制,從而實現檔案文化的健康傳播,維護檔案文化傳播資源的穩(wěn)定性。
(二)跨界融合,提升檔案文化真實性
檔案文化之所以會在真實性上暴露出諸多問題,是因為檔案文化的主客體已經比較模糊,在這種局面下每個人可以成為內容的發(fā)布者。因此檔案文化的內容在網絡上的真實性是有待商榷的。在“互聯網+”時代,各個行業(yè)都可以實現深度融合,檔案部門也可以與其他的行業(yè)和部門之間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形成優(yōu)勢互補以及資源共享,這樣可以讓檔案文化的傳播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比如借助微信平臺,可以讓企業(yè)用戶之間建立強關系。人際關系可以分為強關系與弱關系,強關系下人們的交往更密切,趨同性更多,維系感情的是極強的現實情感,信任度更高。微信平臺實際上更像是一種私人圈子,用戶之間的信息傳遞,實際上是封閉的,用戶之間要想實現交流,只有互為好友,而微信公眾號的群發(fā)消息也要用戶事先關注才能接收,借助微信平臺,企業(yè)可以對信息進行傳遞,用戶的接受率要比其他的平臺更高,對口碑的打造非常有幫助。如今智慧城市逐漸凸顯,檔案部門可以借助互聯網,與各類社交媒體以及媒體部門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讓檔案文化通過跨界融合實現更加廣泛的傳播,各個領域共同對檔案文化進行宣傳,提升檔案文化的權威性以及真實性??缃缛诤鲜腔谫Y源共享的基礎上建立的機制,如今來看檔案部門需要改變以往的工作理念,在檔案的公開以及共享方面,對可共享的信息與不可共享的信息進行明確的區(qū)分。
(三)科學互動,提升檔案文化可信性
在“互聯網+”時代下,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互動。聯網可以為檔案部門與公眾之間建立一個雙向互動的渠道,在內容上,檔案部門可以將一些珍貴的和可公開的檔案進行發(fā)布,也可以發(fā)布一些自己挖掘出來的有價值的話題,推送給大眾。大眾的價值觀以及立場在很多時候會對檔案文化的信息可信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建立科學的互動機制,可以讓檔案工作更加透明化,也會讓檔案工作的方式得到進一步的優(yōu)化。比如信息的質量將決定用戶的認可程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海量的信息讓用戶有了大量的選擇,要想繼續(xù)用微信公眾號廣告?zhèn)鞑ブ械目诒疇I銷,就要了解哪些信息是值得被用戶討論的,通常趣味性以及娛樂性強的信息是必備的。如今多數的公眾號發(fā)布的信息都是枯燥無聊的,帶有非常濃厚的營銷色彩,例如新品發(fā)布,開業(yè)酬賓等主題。這些信息中帶有非常濃烈的商業(yè)性元素,在眾多信息中并不起眼并且容易引起用戶反感,難以與用戶之間產生精神層面的共鳴。在這種局面下,檔案部門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媒體信息傳播形式,并與外界之間建立緊密的互動機制。如今檔案文化的互動交流較為薄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社交媒體的應用,在內容上增強互動性,與公眾之間實現零距離的溝通,進而讓檔案文化更加透明和可信。
總之,互聯網背景下檔案文化面臨著新的傳播局面,新技術使檔案文化具備了更加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和方式,也提升了檔案文化的豐富性和及時性。檔案文化是社會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新時期對檔案文化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我們要積極迎合互聯網時代的趨勢,找到檔案文化傳播的新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李莎.“互聯網+”時代高校檔案文化傳播的“5w”模式分析——基于山東省本科高校檔案館的調查研究[J].齊魯藝苑,2018(04):123-125+128.
[2]范飛.取經問道大抓學習 明晰差距狠抓落實——參加全省檔案局(館)長研修班有感[J].浙江檔案,2018(06):35-37.
[3]朱穎穎,施卡莉.淺談檔案編研工作對企業(yè)文化傳播的積極影響——以《江南檔案——綜合卷》編研工作為例[J].機電兵船檔案,2017(05):19-21.
[4]曹筠慧,管先海,李興利,孫洋洋.對檔案館文化功能及其發(fā)揮的理性思考——兼與李財富、鄭思聰二同志商榷[J].檔案管理,2016(05):24-26.
(作者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