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斯惟
陳振鐸(1904.11—1999.11),我國著名二胡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陳振鐸作為劉天華先生的弟子,在天華先生逝世后的近70年間,始終秉承先生發(fā)展、革新民族音樂的理念,將畢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二胡事業(yè)中。陳振鐸先生不僅見證了中國二胡百年發(fā)展史,而且更是重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圖1.陳振鐸像(1)1940年6月21日,攝于重慶青木關教育部職員宿舍,陳朱光藏。
《怎樣習奏二胡》是陳振鐸先生編撰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第一本二胡教材,雖說學界對陳振鐸與《怎樣習奏二胡》的研究可謂不少,(2)如賈路紅:《傳天籟之音授二胡之業(yè)——陳振鐸年譜記事及其在二胡藝術上的卓越貢獻》,《音樂探索》,2018年,第1、4期;賈路紅:《論陳振鐸二胡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及審美意義》,《音樂探索》,2013年,第4期;賈紅路:《論陳振鐸〈怎樣習奏二胡〉的歷史意義》,《樂器》,2009年,第1期;楊華丹:《陳振鐸與〈怎樣習奏二胡〉》,《交響》,2016年,第4期;張揚波:《陳振鐸〈二胡演奏法〉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萬云潔:《論陳振鐸在二胡史上的地位和貢獻》,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等。這些研究也在多個方面推進了對陳振鐸及其《怎樣習奏二胡》的認知和理解,但筆者認為仍有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分析。如《怎樣習奏二胡》的編撰背景、各版本的編撰特點等。本文正是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通過對《怎樣習奏二胡》相關資料的梳理和探析,以期揭開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第一本二胡教材背后的故事,從而窺見20世紀中國二胡教育的發(fā)展史。
陳振鐸先生在編撰《怎樣習奏二胡》之前,已有近十年的二胡教學及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在這近十年的時間中,他除了教學、演奏之外,從未放棄過作曲,創(chuàng)作了《秋夜》(1933年9月,北平)、《雨后春光》(1934年5月,天津)、《良宵之歌》(1937年2月,天津)等作品,因為他深知“民族樂器之能夠更好地發(fā)展者,必須是既能演奏又能寫作”,而這一想法也得益于蕭友梅的教導。在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時,因工讀生身份,陳振鐸每天會和同是工讀生的冼星海在蕭友梅的辦公室工作兩小時,因此在工作之余,他倆有機會與蕭友梅聊天。陳振鐸后來回憶到,蕭友梅常鼓勵他和冼星?!霸趯W習樂器之外要學好作曲”(3)陳振鐸:《憶音樂教育的奠基人蕭友梅院長》,手稿,1991年。,而對于這一點,他不僅銘記終身,且受益終身,更把這一觀點傳給了他的學生劉文金等人,因而才有了二胡界劃時代的新作:“首次加鋼琴伴奏(4)20世紀30年代,吳伯超已用到二胡加鋼琴伴奏,只是不被后人知曉。的二胡獨奏曲《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以及首次加樂隊伴奏的二胡協(xié)奏曲《長城隨想》等”。(5)陳振鐸:《憶音樂教育的奠基人蕭友梅院長》,《陳振鐸回憶錄》,手寫未刊稿,1991年,陳朱光藏。1929年,陳振鐸因“反對改?!睂W潮,(6)上海國立音樂院于1929年接到南京政府教育部將該院改為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命令后,隨即掀起了全院性的反對改專學潮,并成立了護院會。當時學生自治會主席冼星海大聲疾呼:“堅決反對改專,不恢復院名,絕不罷休!”于是反對改專學潮堅持了下去。后來,學校對不退出護院會而堅持反對改專的同學發(fā)了轉學證明書,限期轉學。最后冼星海、李俊昌等去法國留學,劉蔚喬、陳振鐸、蔣風之、魏沃等五人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跟從楊仲子、劉天華、趙麗蓮、嘉祉等教授學習,而洪潘、張立宋等去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學習。被迫離開上海國立音樂院,而后轉入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跟隨劉天華學習二胡,并成為劉天華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在跟隨劉天華學習的三年間,陳振鐸不僅學完了劉天華的十大名曲,(7)賈路紅:《傳天籟之音授二胡之業(yè)——陳振鐸年譜記事及二胡藝術上的卓越貢獻(上)》,《音樂探索》,2018年,第1期,第124頁。其技藝也得到了飛速的提升。劉天華對這位學生寄予了厚望,常點名讓他在各種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作品,如《月夜》《良宵》《光明行》《漢宮秋月》等。在北平大學學習期間,陳振鐸由于經(jīng)濟原因,不得不中斷學業(yè),劉天華為留住這位高足弟子,“將自己喜愛的演出服典當”,資助他學習,并推薦他留校任教。對于先生的這份恩情,陳振鐸一直銘記于心,決定用百倍的努力來回報先生。1932年6月8日,劉天華因病逝世,他的學生及親屬為紀念這位民族音樂大師,對其遺稿進行了整理,并于1933年出版了《劉天華先生紀念冊》,而陳振鐸則是這本《劉天華先生紀念冊》的重要編者之一,其主要“負責樂曲的整理……整理好后送到劉半農(nóng)先生處編纂付印”。(8)陳振鐸:《關于整理劉天華先生遺稿的經(jīng)過》,《劉天華創(chuàng)作研究與樂曲解說》,手稿,1989年。陳振鐸參與劉天華先生遺稿整理工作受益匪淺,他不僅系統(tǒng)地整理了劉天華先生的10首二胡樂曲及47首二胡練習曲,而且還將其刊印。這是他首次嘗試編撰二胡曲譜,同時也是首次對我國二胡演奏的指法、弓法及記譜法進行規(guī)范。
《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包括劉半農(nóng)作的《序》,遺像、手稿、遺物等圖片,劉復的《書亡弟天華遺影后》(中英版),雷興的《紀念劉天華先生》(中英版),《南胡獨奏譜》《琵琶獨奏譜》《合樂譜》《南胡練習譜》《琵琶練習譜》,陳振鐸的《南胡說略》以及由楊仲子、蕭友梅、儲師竹等人寫的《哀挽錄》等幾大部分。曲譜部分均附有管色譜(即工尺譜)和五線譜兩種版本。其中陳振鐸的《南胡說略》一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該文分三部分:導言、曲譜說明和符號說略。導言部分,陳振鐸回憶到,先生“到今年五月中(1932年5月)……因為他受了美國某音樂團體之邀,將往演奏數(shù)月……預定從美國回來后在二年中把西樂的修習完全結束,此后專攻作曲,整理國樂”。(9)陳振鐸:《南胡說略》,《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北平研究院、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國立北平圖書館、中華戲曲專門學校、國樂改進社捐資印刷,1933年。同蕭友梅一樣,劉天華也特別重視理論作曲,還曾決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作曲上,而這一想法也深深地影響了年輕的陳振鐸。曲譜說明部分,陳振鐸對劉天華的10首二胡樂曲及絲竹合奏譜的背景、風格等做了簡要的說明,在介紹《閑居吟》時,陳振鐸對劉天華原譜上標注的創(chuàng)作時間產(chǎn)生了質疑,他寫道:“原稿上寫的作曲時期是1918年6月,地點是北京,然先生來平授教始于1922,恐1918系1928之誤?若然,是曲正作于藝專音樂系及北大音樂專科停辦之年。就曲中各點細加觀察,頗覺相近”,事實上,陳振鐸的推測是正確的,且在他之后所編著的二胡教材及專著中,關于《閑居吟》創(chuàng)作的時間也都改為了1928年6月,由此可見陳振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敢于質疑的探索精神。符號說略部分,對二胡譜中的各種表情記號、弓法、指法、符號等做了細致的介紹,同時還講解了小工調和正宮調的音位圖。對于該部分中的符號,陳振鐸說,其大半都來源于五線譜,但也有很多劉天華所新造的符號,“有的還沒有發(fā)表過,有的雖然已發(fā)表而沒有詳細的說明”且“多為局外人所不悉”,因此,他“就平日練習所得,加以相當?shù)慕忉尅保?10)同注⑨。特整理成文,公布于世?!胺栒f略”是二胡史上第一次對其弓指法符號進行詳細、系統(tǒng)的解釋與說明,這不僅在中國二胡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而且還讓二胡教學更加規(guī)范和高效。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如果沒有陳振鐸的努力,劉天華的10首二胡名曲(11)在編輯《劉天華先生紀念冊》時,本只有9首劉天華的作品收錄其中,陳振鐸想起劉天華生前曾交給他一首《燭影搖紅》樂譜,于是便拿出來補充到《劉天華先生紀念冊》中,這才有了后世流傳的劉天華10首二胡名曲。、47首二胡練習曲以及二胡的弓指法等都不會如此完整地被記錄、保存、流傳。
參與編撰《劉天華先生紀念冊》一書,對陳振鐸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陳振鐸在整理樂譜的過程中,系統(tǒng)地對劉天華的成果進行了梳理和思考,并逐漸完善二胡的記譜法,為其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果說蕭友梅是開啟陳振鐸作曲的啟蒙人,那么劉天華就是他創(chuàng)新思想的領路人。劉天華在二胡弓指法上的創(chuàng)新,及對二胡曲目的創(chuàng)作,都對陳振鐸有深遠的影響。
從1933年8月起,陳振鐸開始在位于天津的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任二胡講師,在該校任教期間,陳振鐸于1935年2月獨立編著了《南胡曲選》(12)陳振鐸:《南胡曲選》,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1935年。?!赌虾x》為工尺譜,書前附有“符號說略”?!胺栒f略”是在《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南胡說略》之“符號說略”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的。這次修訂改動也較大,如省略了對板眼、速度用語、強度用語、表情用語等的說明;對二胡的弓指法進行了部分的增減,如新增了“擻音”的解釋,刪去了樂句號、大注音、吟音等說明。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根據(jù)古曲或江南絲竹改編的二胡曲,如有《四合如意》(江南絲竹譜,劉天華改編,陳振鐸訂譜)、《揚合》(13)《四合如意》和《揚合》為江南絲竹譜,其中多處均有兩行樂句,演奏者可任選一種進行演奏。兩曲于1950年時合編為二胡練習曲《四揚合》。(江南絲竹譜,劉天華改編,陳振鐸訂譜)、《花歡樂》(古曲,劉天華改編,1930年春陳振鐸于北平增訂)、《虞舜熏風曲》(古曲,劉天華改編,1929年冬陳振鐸于上海訂譜)、《蕉窗夜雨》(古曲,1934年9月陳振鐸編訂于天津)、《三寶佛》(古曲,1930年春陳振鐸增訂于北平)、《旱天雷》(陳振鐸訂譜)、《漢宮秋月》(古曲,劉天華改編,1930年春陳振鐸于北平增訂)8首樂曲;下編是劉天華的10首二胡作品以及陳振鐸新創(chuàng)作的《秋夜》《雨后春光》等12首樂曲。從《南胡曲選》的下編來看,陳振鐸加入了兩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二胡曲。一是《秋夜》,該曲創(chuàng)作于1933年9月,作者認為“曲中韻味頗有歐陽修先生所作《秋聲賦》之慨”。二是《雨后春光》,該作品是作者在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任教時完成的,描寫的是華北一帶的五月,春日田園雨后的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田園大自然、對生活、對人的愛。此曲受劉天華先生《城市歌聲》(14)“《城市歌聲》是個擬定名稱而未能著手的曲譜,據(jù)先生自言,將在二胡上用‘時拉時彈’的手法,描出北平城市中煩囂的景象。這是個大規(guī)模的籌劃,所以費了多時的構思,還未著筆,誰料到竟是永遠不能著筆呢?”——《劉天華先生紀念冊》。的啟發(fā),運用了拉彈并用的手法,(15)陳振鐸:《陳振鐸編作曲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1982年,第90頁。并在曲中首先試用,實為創(chuàng)新之舉??偟膩碚f,這本由陳振鐸獨立編著的《南胡曲選》,是他承古萌新思想的一次展示。該書不但有對古曲的編訂,也有對劉天華二胡作品的傳承,更有他對二胡的創(chuàng)新,其不僅是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二胡專業(yè)用書,而且它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當時二胡曲譜缺乏的難題。
《南胡曲選》是我國二胡史上第一本工尺譜二胡曲譜,它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不容忽視。不過,陳振鐸深知,要想讓二胡教育能夠得到更快速的發(fā)展,僅有二胡曲譜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科學的、完整的二胡教學體系,那么,此時編著一本專業(yè)的二胡教材就顯得格外地重要和緊迫。因為“教材作為教學實踐的重要載體,其作用尤為突出,教材的發(fā)展與二胡藝術的進展是密切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教材能及時有效體現(xiàn)二胡藝術在各方面的發(fā)展,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二胡教材能有效地促進二胡教學和二胡藝術的發(fā)展”。(16)陳振鐸手稿,1994年,陳朱光藏。編著二胡教材這一想法一直深藏于陳振鐸心中,他也在為此努力著,且靜靜地等候時機。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1940年2月,陳振鐸應熊樂忱之邀來到重慶,參與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的籌建與教學工作,并成為音樂院的首位民樂教師。(17)陳振鐸:《建立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的重要意義》,手稿,1994年。1942年,在時任院長楊仲子的領導下組建了國樂組(系)。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成立國樂組(系),對于中國民樂發(fā)展來說是一次重大創(chuàng)舉,其目的是希望通過創(chuàng)辦國樂組(系)來改變中國當時“輕國樂、重西樂”的現(xiàn)象,從而達到“國樂與世界音樂并駕齊驅”之理想境界。(18)湯斯惟:《楊仲子音樂教育思想的演變探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第128—137頁。陳振鐸認為“民族音樂這一學科之能在音樂院真正地稱系,應是由重慶音樂院開始的,當時是稱國樂組(系),并排列在各組(系)之首”。(19)陳振鐸:《建立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的重要意義》,手稿,1994年。而在國樂組(系)中,二胡專業(yè)又首屈一指。單就國民政府教育部1941年視察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情況報告之教員統(tǒng)計檔案來看,在僅有的4名國樂組(系)教師中,二胡專任教師就有兩名,即陳振鐸和儲師竹。而在高校以外,二胡也“在社會上獲得了那么優(yōu)越的地位,所以愛好它的人也就一天多似一天”。然而,在此過程中,陳振鐸也越發(fā)地感到許多的二胡愛好者,或是由于“缺乏相當?shù)幕揪毩暸c獨奏曲譜,以及多無良師指導之故,不是無法著手習奏,就是即能著手習奏,也往往走入歧途”;又或是“因樂器的選配,調理與保護等等的乏術,以致減少了習奏的興趣”。(20)陳振鐸:《怎樣習奏二胡》,《樂風》,1941年,新1卷,第1期,第21頁。這也讓陳振鐸進一步認識到編撰一本二胡教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陳振鐸先生第一次以“怎樣習奏二胡”為名撰寫的文章是在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會刊《樂風》上發(fā)表的。
1941年1月,由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會刊《樂風》期刊,在經(jīng)歷??L波后又重新復刊。(21)湯斯惟:《〈樂風〉(1940.1—1944.6)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第79—86頁。《樂風》期刊由“樂風月刊社”編輯兼發(fā)行,“以中小學及一般社教團體為主要對象,它的目標之一是供給中小學與社教團體的音樂教材”,(22)樂風社:《卷首語》,《樂風》,1941年,新1卷,第1期,第2頁。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戰(zhàn)時音樂教材缺乏之難題。復刊后的《樂風》期刊社長為熊樂忱,陳振鐸作為熊樂忱在上海國立音樂院的同學、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的同事兼多年好友,在復刊伊始,便應熊樂忱之約擔任《樂風》期刊的發(fā)行主任,并為期刊撰寫稿件。陳振鐸認為,自己作為一名在高校授業(yè)多年的專業(yè)二胡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改變這一狀況,以利更好地普及二胡藝術。
從1941年1月的新1卷第1期起,陳振鐸就開始在《樂風》期刊上發(fā)表《怎樣習奏二胡》一文,此文“是參考西洋弦樂器的科學的進步的練習法與奏法來促進二胡的演奏技術的文字”,連載兩期。從2月第2期起“登習奏法與練習曲”。陳振鐸原計劃“分四期登完”,(23)天瑞:《編輯余談》,《樂風》,1941年,新1卷,第1期,第29頁。但在出版3期后,“樂風月刊社”發(fā)現(xiàn)“《二胡練習曲》因需要者甚眾,擬增加材料,延至七期或八期登完”。(24)樂風社:《編輯的話》,《樂風》,1941,新1卷,第3期,封底。不過,《二胡練習曲》一直刊登到了第12期(即1941年12月)才結束,其也成為了《樂風》期刊史上連載時間最長的系列。
另外,從題目來看,第1期為《怎樣習奏二胡(1)》,第2期是《怎樣習奏二胡(2)》及《二胡練習曲》,而第3期的標題則為《二胡練習曲(續(xù))》,從第3期開始,標題一律為《二胡練習曲》,9首樂曲全部放于《二胡練習曲》中,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雖然從第3期起,題目并未使用《怎樣習奏二胡》,但之后各期發(fā)表的《二胡練習曲》確是《怎樣習奏二胡(2)》之“下篇習奏法與練習曲”中的主要內(nèi)容,這也可從陳振鐸在《怎樣習奏二胡(2)》文末的附言:“以下便開始實際的練習,請參看第10頁的練習曲”中得以證實。因此,對于陳振鐸在1941年《樂風》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及二胡樂曲,其各期標題雖有不同,但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應把它定名為《怎樣習奏二胡》,對此,陳振鐸也有相關的定論。(25)陳振鐸在1945年版的《怎樣習奏二胡》之“編輯例言”中提到,“民國30年在《樂風(雙月刊)》新1卷1期至12期所發(fā)表之《怎樣習奏二胡》”。同時,期刊版的《怎樣習奏二胡》,無論從書名,還是從編輯體例及內(nèi)容上來看,都為后來教材版的《怎樣習奏二胡》打下了重要基礎。
表1.《樂風》版《怎樣習奏二胡》的主要內(nèi)容
時間內(nèi)容期刊號1941年1月《怎樣習奏二胡(1)》新1卷第1期1941年2月《怎樣習奏二胡(2)》《二胡練習曲(3則)》(選自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第4條及陳振鐸創(chuàng)作的二胡練習曲2則)新1卷第2期1941年3月《二胡練習曲(5則)》(選自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第5條、8條、10條、12條及陳振鐸創(chuàng)作的二胡練習曲1則)新1卷第3期1941年4月《二胡練習曲(1則)》(選自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第14條);樂曲:《山村初曉》《芭蕉夜雨》新1卷第4期1941年6月《二胡練習曲(2則)》(選自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第16條、17條);樂曲:《田園春色》新1卷第5—6期1941年8月《二胡練習曲(3則)》(選自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第19條、20條、21條);樂曲:《旌旗飄飄》新1卷第7—8期1941年9月《二胡練習曲(1則)》(選自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第22條);樂曲:《明月流溪》新1卷第9期1941年10月《二胡練習曲(3則)》(選自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第23條、24條、26條);樂曲:《寒鴉戲水》新1卷第10期1941年12月《二胡練習曲(8則)》(選自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第29條、30條、31條、34條、37條、40條、41條、42條)、《秋江晚霞》《一葉知秋》《弓橋泛月》新1卷第11—12期
從嚴格意義上講,《樂風》期刊上發(fā)表的《怎樣習奏二胡》,還不能算作是系統(tǒng)的二胡教材,但不能否認,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學習二胡的認知。陳振鐸認為學習二胡應分三個步驟:一是需要了解二胡基本的理論知識;二是強化基本功練習,如加強對練習曲的學習;三才是進行樂曲的演奏。這三步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切不可省略其中任何一步。在理論部分,陳振鐸撰寫的《怎樣習奏二胡》一文,包括了引言、上篇“關于二胡”、下篇“習奏法與練習曲”三部分。二胡作為一種民族樂器,它有自己的特性,演奏者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這種特性,才能在演奏過程中發(fā)揮二胡的最大性能。不過陳振鐸認為,當時國內(nèi)各樂器店中所售的二胡無論是“做法與材料,都不適合于演奏的條件,大多不能應用”,為此,他自己設定了一套標準,讓樂器店按此標準制作,其“結果非常良好”。(26)陳振鐸:《怎樣習奏二胡》,《樂風》,1941年,新1卷,第1期,第21頁。隨后,他在文中無私地分享了寶貴的經(jīng)驗,分別對二胡的形式、品質、琴皮、弓、碼、弦等幾個部分做了詳細的說明。
那么,二胡作為一種表演藝術,演奏者在表演過程中應特別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對此,陳振鐸在《怎樣習奏二胡(2)》中進行了詳細講解,如演奏二胡時的坐姿、儀態(tài)及技法等內(nèi)容,可謂面面俱到。總的來說,《怎樣習奏二胡》這篇文章可看作是二胡習奏者的入門文章,文字通俗易懂,內(nèi)容豐富實用,在今天來看也不失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二胡理論知識講解完畢,隨后就進入了實操部分。從第3期開始,陳振鐸在每一期都會用練習曲加樂曲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二胡演奏中的一個問題。練習曲十分枯燥但卻非常重要,為了增強二胡愛好者的興趣,陳振鐸專門創(chuàng)作了許多短小精悍的樂曲,如《山村初曉》《芭蕉夜雨》《田園春色》《寒鴉戲水》等?!稑凤L》期刊上所登載的所有二胡練習曲都出自劉天華和陳振鐸之手,而樂曲則全部為陳振鐸所作。26首練習曲和9首樂曲共涉及D、G兩個調,在技法上有換把練習、四指練習、短弓練習、G調內(nèi)外弦練習、吟音練習等。這9首二胡樂曲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樂曲結構短小、內(nèi)容輕快活潑,多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田園風光的贊美,其風格與劉天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陳振鐸在《樂風》的每一期上分別介紹1—2種二胡技法,演奏者可通過先學習練習曲來掌握該技巧,然后再結合樂曲來加深對此技法的理解和運用,以此提高演奏者的技術和興趣。
不過,在這里筆者需要提出一點的是,1941年新1卷第1、2、3期都再版過一次,再版時所有樂曲全部采用簡譜印刷。(27)新1卷第1期于1941年1月1日初版,后于2月1日改訂再版;第2期于2月1日初版,5月改訂再版;第3期于3月1日出版,再版時間由于筆者文獻暫缺,亦無相關信息。但是,對于新1卷第1期的再版時間,筆者尚有存疑。在第4期(出版時間為1941年4月1日)中的“本刊為改用簡譜并添印五線譜副刊啟示”中有提到“自本期起,樂譜一律改用簡譜排印(第1、2、3各期再版時,亦均改為簡譜)”(28)“本刊為改用簡譜并添印五線譜副刊啟示”,《樂風》,1941年,新1卷,第4期,第8頁。那么,第1、2、3期的再版時間應在第4期時或之后,因此,新1卷第1期再版時所寫的時間是2月1日是否為筆誤?另外,楊華丹在《陳振鐸與怎樣習奏二胡》一文的注釋里說道“《樂風》期刊新1卷1—12期中所載的二胡曲也均是五線譜,此時再版之后改為了簡譜”,(29)楊華丹:《陳振鐸與怎樣習奏二胡》,《交響》,2016年,第4期,第159頁。對于這一說法,筆者認為有待進一步商榷。
《怎樣習奏二胡》真正作為教材的編撰出版是在1945年,之后的1947年又一次再版。雖然這兩次教材版的編撰出版只間隔了兩年,但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1.1945年版《怎樣習奏二胡》及特點
1945年,陳振鐸在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擔任國樂組(系)二胡專任教師,是年,他正式出版了我國第一本二胡教材,即《怎樣習奏二胡》。事實上,陳振鐸從1932年(30)1932年7月,陳振鐸在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畢業(yè),在畢業(yè)前夕,經(jīng)劉天華先生推薦到北京大學音樂科任教;1933年8月起在河北女師學院音樂系任二胡講師;1940年至1946年在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國樂組(系)任二胡教授。任教以來,在教學中就不斷思考,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獨有的一套二胡教學風格和體系,可以說,1945年版的《怎樣習奏二胡》正是陳振鐸十余年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和總結。
1945年版的《怎樣習奏二胡》包括《楊蔭瀏序》《朱風林序》《釋二胡》《編輯例言》《怎樣習奏二胡》《二胡練習曲》和《二胡獨奏曲》幾部分(表2),“以首篇文字《怎樣習奏二胡》內(nèi)容系以全書樂曲為對象,因名此書”(31)陳振鐸:《編輯例言》,《怎樣習奏二胡》,重慶: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1945年,第4頁。??v觀全書,我們可以看到有以下幾個特點。
(1)支持二胡改良,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書前除有陳振鐸的《怎樣習奏二胡》外,還有一篇他撰寫的《釋二胡》。文中,他不僅表達了對二胡這件民族樂器的自信,而且還處處透露出改良創(chuàng)新的思想。陳振鐸相信二胡在“數(shù)十年或數(shù)百年后,必將有新的貢獻顯現(xiàn)于吾人眼前”,(32)陳振鐸:《釋二胡》,《怎樣習奏二胡》,重慶: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1945年,第3頁。但是,二胡如要想有更大的發(fā)展、更廣闊的空間和更高的地位,自身改革是不可或缺的。正如陳振鐸所說,二胡能被“各音樂專校及音樂學系,列為正式學科,而在合樂隊中又列為最主要之樂器”,就是因為其“改良奏法既一躍而為新興樂器”,因此,“二胡為一新興之樂器,而又為可以改進之樂器”。(33)同注,第2—3頁。
可是,改良二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陳振鐸卻從未輕易放棄或改變過這一想法。他不僅自己根據(jù)易經(jīng)風水理念設計了中國第一對前方后圓八角二胡,同時還積極支持學生張子銳的二胡改良。1950年,陳振鐸的學生張子銳將易斷、音量弱且音準不佳的二胡蠶絲弦改為鋼絲弦,其“效果很好,非常成功,真是出人意外的不脛而走,很快就傳播到國內(nèi)外”。(34)陳振鐸:《回憶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的建立》,手稿,1993年??墒歉母飶膩矶疾皇且环L順的,它必定伴隨著種種的質疑和不適,一些專家“認為改用鋼絲弦會影響樂器的傳統(tǒng)音色”,(35)同注。而一些演奏者則“習慣了蠶絲弦,對金屬弦一時不能適應”。(36)張子銳:《憶二胡初用金屬弦和調節(jié)式琴弓時的情況——陳振鐸教授熱心支持二胡改良》,《樂器》,1992年,第2期,第21頁。就在各執(zhí)一詞時,“陳振鐸先生打破僵局,首先把鋼絲弦換在自己的二胡上練習做示范。這一帶頭,促使其他的先生們也換上了鋼絲弦”,二胡音準、音質、音色等問題得到了解決,“從此以后,學院上二胡主課,鋼絲弦也不再禁用”,(37)同注。“各音樂團都相繼采用了鋼絲弦,其他的民族樂器也受其之影響從而改用了鋼絲弦”。(38)同注。多年以后,張子銳感嘆到,“陳振鐸先生當初支持和帶頭使用金屬弦,對二胡藝術的發(fā)展和民族樂隊大型合奏的形式是起了重要作用的”,(39)同注,第22頁。“這在民族樂器中是項重大改革”。(40)《藝術家情況調查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于推薦中央民族學院陳振鐸教授為藝術大師榮譽稱號材料》,1989年3月26日。正是由于陳振鐸的創(chuàng)新思想理念,才促使他大膽地支持學生的改革。如果沒有這一理念,中國二胡很難有突破性的發(fā)展,二胡乃至中國民族弦樂也不會有如此快速的發(fā)展。
(3)構建初步系統(tǒng),激發(fā)學習興趣。陳振鐸曾在回憶錄里寫到,他在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任教期間編寫的《怎樣習奏二胡》是一本較有系統(tǒng)的二胡教材。總結起來,其系統(tǒng)性主要可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目標更加清晰。陳振鐸將此教材分為三部分,即理論部分、練習曲部分以及獨奏曲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確的目的。雖然陳振鐸的二胡教育思想在《樂風》版的《怎樣習奏二胡》中也曾有體現(xiàn),但鑒于期刊篇幅有限,獨奏曲部分并未得以展現(xiàn)。其次,強化基礎訓練。在1945年版的《怎樣習奏二胡》中,陳振鐸“采用級進編訂制,故綜合練習曲及獨奏曲編為一冊,在練習曲部分,于每一體系之練習曲后,并附有獨奏短曲,借以增加習奏者之興致”。(48)陳振鐸:《編輯例言》,《怎樣習奏二胡》,重慶: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1945年,第4頁。這些獨奏短曲除了有增強初學者學習興致之用以外,還有為初學者演奏獨奏作品做準備之意。為此,他創(chuàng)作了“適應初學到《良宵》這個階段的短小的、有趣味的習奏曲十多首。這樣,對專業(yè)者、業(yè)余者在初學上彌補了一個空白。這些樂曲有:《山村初曉》《芭蕉夜雨》《田園春色》《旌旗飄飄》《秋江晚霞》《一葉知秋》《鳥雀呼晴》《明月流溪》《關山對》《弓橋泛月》等”。(49)陳振鐸:《建立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的重要意義》,手稿,1994年。同《樂風》版的《怎樣習奏二胡》相比,1945年版《怎樣習奏二胡》的練習曲部分更豐富,其內(nèi)容都是為獨奏曲部分打基礎的。如在D、G調的基礎上增加了F調的弓指法練習,以此配合獨奏曲部分中F調的樂曲;練習曲方面,增加了陳振鐸創(chuàng)作的3條及劉天華的8條,(50)1945年版的《怎樣習奏二胡》中引用的劉天華練習曲包括第4、5、8、10、12、14、16、17、18、19、20、21、22、23、24、27、29、30、31、34、37、40、41、42、45及47條。但練習曲中的樂曲,只增加了獨奏曲《關山對》。再次,獨奏曲部分,從選曲來看,陳振鐸盡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選擇適合二胡習奏的作品,所以無論是創(chuàng)作改編的、還是古典的、民間的、或是其他民族樂器、地方戲曲牌等,都盡可能選編入內(nèi),這一方面是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擴充二胡曲庫。這些樂曲在安排上都遵循著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另外,陳振鐸還對多段體結構樂曲的每一樂段進行了標注,并用文字提示演奏者在演奏該段時應注意的情緒、速度、力度等問題。
2.1947年版《怎樣習奏二胡》及特點
1946年,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搬遷至南京后,陳振鐸于1947年8月將《怎樣習奏二胡》一書在南京再版。同1945年版的《怎樣習奏二胡》相比,1947年版的《怎樣習奏二胡》在印刷、排版、文字及樂曲內(nèi)容等方面都多有增訂(表2)。其特點如下:第一,從印刷版本來看,1945年為油印本,1947年為鉛印本,紙張質量也更佳,雖說只是印刷版本的改變,但由于二胡符號眾多,在編輯、排版、印刷時,鉛印本比油印本難度更大。第二,從排版設計來看,1947年版的《怎樣習奏二胡》分為文字《怎樣習奏二胡》及樂曲《雨后春光》兩部分。文字部分包括了“例言”“釋南胡”和“怎樣習奏二胡”三部分;“樂曲部分昔年曾在教育部將拙作四首整理油印,名為《雨后春光》(圖2),故本編樂曲部分仍以該曲為名,以資劃一”;(51)陳振鐸:《例言》,《怎樣習奏二胡》,南京:梅廠琴廬,1947年,第2頁。另外陳振鐸還在文末增加了“符號說明索引”,以方便讀者查閱。第三,從樂曲內(nèi)容來看,此版刪掉了“二胡練習曲”部分,樂曲部分“亦均采用個人作品,深淺并用,以利習奏”,(52)同注。而這也是陳振鐸的首部個人二胡獨奏曲集。在他選編的這25首樂曲中,有14首是他在重慶生活工作時創(chuàng)作的,可以說,重慶時期是陳振鐸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這25首二胡獨奏曲按照其難易程度編排,循序漸進地讓演奏者掌握二胡的演奏技法。此外,陳振鐸還對每一首樂曲增加了題記。如1941年陳振鐸在北碚創(chuàng)作的《嘉陵江泛舟曲》,就是他是年“春于渝北碚嘉陵江上泛舟而作,時風平浪靜,景物宜人,飄飄然如登仙境,乃順手而成此曲,故調情飄逸而靜穆”。(53)陳振鐸:《嘉陵江泛舟曲題記》,《怎樣習奏二胡》,南京:梅廠琴廬,1947年,第18頁。陳振鐸用簡短的幾句話,向讀者交代了創(chuàng)作該曲的時間、地點、背景及心境等,而這對于演奏者把握演奏風格非常有利。
圖2.《雨后春光》封面(54)陳振鐸:《怎樣習奏二胡》,重慶: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1945年。
表2.1945、1947年版《怎樣習奏二胡》內(nèi)容比較(55)標有“*”的為劉天華先生的作品。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1945年版《怎樣習奏二胡》的樂曲部分,陳振鐸把《山村初曉》《芭蕉夜雨》《田園春色》《旌旗飄飄》《明月流溪》《寒鴉戲水》《秋江晚霞》《一葉知秋》《鳥雀呼晴》《弓橋泛月》《關山對》這11首樂曲歸到了二胡練習曲中,但筆者還是根據(jù)書中所印的樂曲目錄,將以上樂曲單獨列出。
1945年版《怎樣習奏二胡》1947年版《怎樣習奏二胡》文字部分《釋南胡》《怎樣習奏二胡》《釋南胡》《怎樣習奏二胡》樂曲部分二胡練習曲29首《錦繡河山》《山村初曉》《山村初曉》《芭蕉夜雨》《芭蕉夜雨》《田園春色》《田園春色》《旌旗飄飄》《旌旗飄飄》《明月流溪》《明月流溪》《寒鴉戲水》《寒鴉戲水》《秋江晚霞》《秋江晚霞》《一葉知秋》《一葉知秋》《鳥雀呼晴》《鳥雀呼晴》
續(xù)表
陳振鐸先生終身筆耕不輟,在他心中,二胡教材永遠只有修訂版。如1951年2月,陳振鐸在上海萬葉書店出版了《二胡演奏法》,該書由我國著名書畫家、書籍裝幀家錢君陶先生負責裝幀及發(fā)行。此書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編撰出版的第一本二胡教材,是“專為愛好二胡者之自修,以及作為專門學校的教材或工廠、農(nóng)村、軍隊、文工團、機關團體俱樂部的學習用書”。該書所有文字和樂曲的撰寫、創(chuàng)作、編訂、記譜工作全部由陳振鐸一人完成。(56)陳振鐸:《前言》,《二胡演奏法》,上海:萬葉書店,1951年,第1版,第3頁。雖然,《怎樣習奏二胡》和《二胡演奏法》看似是兩本截然不同的教材,但實際上,《二胡演奏法》就是《怎樣習奏二胡》的修訂版。在1951年2月初版的《二胡演奏法》“前言”中,陳振鐸就說道“本書內(nèi)容,分文字與樂曲二部,《怎樣習奏二胡》一篇,乃因本書樂曲的如何演奏而寫,故前曾以此名書而印行”,(57)陳振鐸:《前言》,《二胡演奏法》,上海:萬葉書店,1951年,第1版,第3頁。而1954年3月新3版《二胡演奏法》的“前言”中,陳振鐸更是明確寫道《二胡演奏法》“原名《怎樣習奏二胡》”。(58)陳振鐸:《前言》,《二胡演奏法》,上海:新音樂出版社,1954年,新3版,第3頁。
除了書名的變化,《二胡演奏法》的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如1951年2月初版的《二胡演奏法》文字部分在《怎樣習奏二胡》的基礎上增加了《胡琴圖》和《音位圖》,樂曲方面新加了陳振鐸在南京國立音樂院工作時創(chuàng)作的二胡獨奏曲,如根據(jù)“解放區(qū)最流行的民歌”秧歌改編的同名二胡獨奏曲《秧歌》,“描寫全國人民自解放后得以團聚相見”的樂曲《相見歡》,以及在采風時記錄的民間音樂《北正宮》。以外,他還重新改訂了部分樂曲,如對《雨后春光》的第五段進行了重新的寫作。當然,新作品的出現(xiàn),也相應地帶來了新的技法,如新添了上下滑音、打音、上下回轉滑音等技巧,這些技法不但讓樂曲的難度增加,更讓樂曲的欣賞性增強?!抖葑喾ā酚?951年2月在上海萬葉書店初版,到1953年5月時已經(jīng)出版到第9版,從1953年8月開始,改由上海新音樂出版社出版修訂本,僅半年多時間(1953年8月到1954年3月)就再版了3次,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并且《二胡演奏法》還一度成為20世紀50年代后各高等音樂院校的教學教材。與此同時,就筆者所查見的以上這12版《二胡演奏法》來看,陳振鐸對每一版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動。如1951年2月初版的《二胡演奏法》,文字部分有《釋南胡》《怎樣習奏二胡》兩篇文章,以及《胡琴圖》和《音位圖》圖解,樂曲部分包括了二胡獨奏曲33首;而1954年3月新3版《二胡演奏法》的文字部分,將《釋南胡》《怎樣習奏二胡》兩篇文章合并為《二胡演奏法》,并增加了《演奏二胡的姿勢舉例》的圖例,樂曲部分調整了3首二胡曲,增加了一首民樂合奏曲(表3)。
表3.1951年2月初版《二胡演奏法》與1954年3月新3版《二胡演奏法》(修訂本)之比較(59)1951年2月初版《二胡演奏法》、1954年3月新3版《二胡演奏法》(修訂本)。
1951年2月初版《二胡演奏法》1954年3月新3版《二胡演奏法》(修訂本)文字部分《釋南胡》《怎樣習奏二胡》《胡琴圖》《音位圖》《二胡演奏法》《演奏二胡的姿勢舉例》《二胡的三種式樣舉例》《音位圖舉例》樂曲部分《錦繡河山》《東方紅》《萬年歌》《萬年歌》《山村初曉》《山村初曉》《芭蕉夜雨》《芭蕉夜雨》《田園春色》《田園春色》《旌旗飄飄》《旌旗飄飄》《明月流溪》《明月流溪》《寒鴉戲水》《寒鴉戲水》《秋江晚霞》《秋江晚霞》
續(xù)表
此外,1956年,陳振鐸在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工作時,還為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編寫了《二胡教材》,1958年時又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編訂了3冊版的《二胡教材》,1973年撰寫了《二胡習奏曲》,1980年出版了《二胡曲集》,1982年在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工作時又編輯了《陳振鐸編作曲選》等等,這些教材在內(nèi)容上更為豐富,講解更加細致,而難度也逐漸增加。在筆者翻閱以上這些教材時發(fā)現(xiàn),陳振鐸所保留的每一本教材都有他用各種不同顏色的彩筆在旁邊做的詳細修訂,而這也成為他一生的習慣,即使在他90多歲高齡時,仍未停歇(圖3)。
圖3.1997年,92歲的陳振鐸在家中寫《劉天華》一書(60)1997年,攝于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樓,陳朱光藏。
作為劉天華先生的真?zhèn)鞯茏樱愓耔I當屬繼劉天華之后,對中國二胡發(fā)展做出杰出貢獻的音樂家之一,其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他編撰出版了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第一本二胡教材《怎樣習奏二胡》。該教材在劉天華二胡練習曲的基礎上,對不同音名、弓指法、演奏技巧等做了規(guī)范和分類,讓二胡教學更具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為增強學習者的興趣,陳振鐸還有針對性地編寫了多首短小精悍、富于情趣的二胡練習樂曲,凸顯了練習曲在二胡技術訓練中的基礎性及音樂性。另外,此教材首次采用簡譜印刷,這在二胡發(fā)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不僅為普及二胡藝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更符合當時二胡教學的實際情況,推動了二胡藝術的快速發(fā)展。此外,陳振鐸在教材的編撰過程中,還特別注重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這在之前所有二胡專著中是被忽視的。陳振鐸所進行的一系列創(chuàng)新和改革,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開展二胡教學,因此,《怎樣習奏二胡》不僅不同于劉天華所編著的二胡曲譜,更區(qū)別于其他的二胡樂譜,它當之無愧地是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第一本二胡教材。
雖然以上內(nèi)容只是著眼于陳振鐸二胡教材的編撰及特點,但從中也可以看到其二胡教育思想的形成。歸結起來,陳振鐸的二胡教育思想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普及二胡藝術教育;第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第三,重視基本功練習;第四,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第五,注重培養(yǎng)二胡作曲人才。陳振鐸的這些二胡教育思想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二胡演奏者,而且也讓更多的二胡愛好者受益?!对鯓恿曌喽返木幾c修訂,上承20世紀初劉天華演奏技巧之精華,下啟20世紀下半葉二胡全面發(fā)展之新時代,為中國二胡從民間傳授提升到專業(yè)化教學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此外,陳振鐸先生還是第一個對劉天華的十大名曲和47首二胡練習曲進行修訂、整理的音樂家;第一個在國內(nèi)出版工尺譜二胡著作的音樂家。這樣一位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二胡事業(yè),并為中國二胡的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的音樂家理應被人銘記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