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
摘要:土耳其民間音樂與城市的古典音樂都有各自的樂器,幾乎不混合使用。土耳其民間音樂使用的樂器主要涉及弦鳴樂器、氣鳴樂器、膜鳴樂器三類,其中尤以彈撥類的弦鳴樂器居多。像其他伊斯蘭民族一樣,土耳其的民間器樂曲大多與歌曲和舞曲相關,并存在一些獨立的樂隊組合形式,呈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伊斯蘭民間音樂文化的風貌。
關鍵詞:土耳其? ?伊斯蘭文化? ?民間樂器? ?樂隊組合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104-03
土耳其民間音樂與城市的藝術音樂都有各自的樂器,幾乎不混合使用。在土耳其,民間音樂使用的樂器主要涉及弦鳴樂器、氣鳴樂器、膜鳴樂器三類,其中尤以彈撥類的弦鳴樂器居多。比起城市的藝術音樂,民間音樂主要限于農(nóng)民階層,因而很多鄉(xiāng)村地區(qū)至今流傳著一些古老的樂器。像其他伊斯蘭民族一樣,土耳其的民間器樂曲大多與歌曲和舞曲相關,當然也存在一些獨立的樂隊組合形式。相當于藝術音樂孕育和發(fā)展的城市精英文化環(huán)境,安納托利亞地區(qū)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則表現(xiàn)出田野鄉(xiāng)間的地方特色,在樂器的使用和演出場合等方面,直接反應了當?shù)厝藗兊纳睿尸F(xiàn)出獨具特色的伊斯蘭民間音樂文化的風貌。
一、土耳其民間樂器的類型
(一)弦鳴樂器
土耳其最重要的弦樂器是薩茲(Saz),也稱巴拉瑪(Baglama)。薩茲是所有彈撥類弦樂器的代稱,也是樂器的通用術語。薩茲家族成員眾多,規(guī)格不同,主要根據(jù)琴身的長度來區(qū)別。小型便攜的庫拉(Cura)是薩茲家族中最小的成員,大約2.5英尺長,這種小薩茲因尺寸和調(diào)音的不同而有著各種各樣的名稱,是行吟詩人隨身攜帶的樂器,幾乎遍及土耳其的每個角落。迪萬(Divan)是最大的薩茲,長約5英尺,在阿西克的對歌會上,歌手們用這一樂器做伴奏互相斗歌。最常見的薩茲就是坦布爾,它的大小介于庫拉和巴拉瑪之間,琴身長約14-17英寸,琴頸約有3-4英寸,廣泛分布于土耳其大部分地區(qū)。巴拉瑪?shù)囊?guī)格介于迪萬和坦布爾之間,城市地區(qū)使用的巴拉瑪琴的音品比農(nóng)村地區(qū)多。
薩茲類樂器有3-12根弦,以二或三根弦分為一組,為了讓聲響更大更持久,同組的弦定音相同或者相差八度定音。所有的薩茲都有可移動的品,音品的數(shù)量也因地區(qū)的不同而變化,今天最常見有17個音品,音品綁在琴頸上,方便演奏者自由調(diào)定音程。土耳其各個地區(qū)的薩茲有不同的調(diào)音,已確定的調(diào)音約30種。薩茲音箱呈梨形,用撥片演奏同時撥動低音弦產(chǎn)生和聲或者節(jié)奏伴奏。此外,有些地區(qū)的薩茲類樂器也用手指撥奏。比如,土耳其西南部有一種小型薩茲,演奏時用左手手指撥奏,右手食指敲擊琴頸上的音品發(fā)音。
薩茲演奏技法多變、善于演奏旋律樂句,能產(chǎn)生易變性的和聲,因而適用于演奏和表現(xiàn)多樣化的音樂風格:既可以演奏單音旋律,也能產(chǎn)生多旋律線條的復調(diào)以及復雜的和聲結構;既用于歌唱伴奏,像烏尊哈瓦就用長頸的薩茲伴奏,也用在舞曲中,特別是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哈瓦西和愛琴海岸的澤伊貝克舞蹈;在農(nóng)村地區(qū),薩茲有著獨特的演奏模式,通常只演奏一根弦,其他的弦作為持續(xù)低音使用。城市地區(qū)的薩茲演奏因地域風格的不同,演奏風格也有所不同。
薩茲類家族樂器遍布整個安納托利亞和中亞地區(qū),這類弦樂器在阿西克和阿列維文化中尤為常見,也是常用的圖爾庫歌曲伴奏以及安納托利亞中東部地區(qū)的舞蹈伴奏樂器。即便在吉他日益流行的今天,薩茲仍廣泛應用于土耳其的城市地區(qū)。20世紀70年代末,添加內(nèi)置的拾音器的電子薩茲是農(nóng)村婚禮上最常見的樂器。薩茲作為土耳其的民族樂器,是土耳其國家甚至中亞的所有土耳其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自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后,薩茲一直是國家電臺、政府資助的各種音樂會廣泛宣傳的對象。1936年,自“家鄉(xiāng)之音”(Yurttan Sesler)廣播節(jié)目第一次廣播之后,土耳其正規(guī)的民間管弦樂隊就一直以薩茲類樂器為特色。今天,薩茲的足跡遍布整個土耳其,甚至出現(xiàn)在以前沒有涉足的黑海東部地區(qū)。[1]
卡巴克科馬內(nèi)(Kabak Kemane)又稱土耳其小提琴,是一種葫蘆狀的三弦小提琴,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形制和特征,在愛琴海地區(qū)最為常見。實際上,土耳其哈塔省流行的卡巴克科馬內(nèi),土耳其東南部的雷巴布,阿塞拜疆的卡曼恰,以及中亞突厥人的格茨克(GIccek),這些相似的擦弦類樂器都是由伊斯蘭古老的伊克格(Iklig)演變而來的,這類樂器是行吟詩人為敘事歌曲和史詩伴奏的常用樂器。傳統(tǒng)上,卡巴克科馬內(nèi)用水葫蘆做共鳴箱,琴身用堅木做成,弓弦用馬毛或尼龍線,現(xiàn)在也用金屬弦。按照d-a-d-g定音,音域范圍達2-2.5個八度,音色豐富,可以演奏長音,也能斷奏和撥奏??岂R內(nèi)類似于希臘的里拉,現(xiàn)在很少見,不過仍是深受農(nóng)村職業(yè)樂手歡迎的樂器。
卡曼恰(Kemence)是一種長方形的弓形魯特,三根弦,可以將樂器放在膝蓋上坐著演奏,也可以用左手手掌支撐站著演奏??≈饕殖蓛煞N,一種是卡拉丹尼斯地區(qū)的卡曼恰,用在這一地區(qū)的圖爾庫歌曲和舞曲中,常為哈拉伊舞蹈伴奏。這種小的弓弦樂器曾是龐塔斯希臘人、土耳其的海員、漁民、生活在土耳其和格魯吉亞的黑海島嶼的農(nóng)民使用的,其發(fā)展遷移的歷史顯示出希臘、拜占庭、高加索、土耳其本土元素等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還有一種是黑海地區(qū)的卡曼恰,這一地區(qū)的卡曼恰最突出的特征是能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演奏歌曲的旋律和裝飾音,在很多霍隆舞蹈伴奏中能達到每分鐘280拍,還能演奏出平行四度音,音域范圍達一個八度。在盛產(chǎn)茶和榛子的黑海地區(qū),卡曼恰為慶祝豐收的茶歌伴奏,在里澤省的高原山地,卡曼恰伴奏的霍隆舞蹈在夏日節(jié)日期間十分流行。此外,還有一種“指甲卡曼恰”(Tirnak Kemence),用左手手指將弦按在邊上演奏,而不是按在弦上。這種梨形琴主要出現(xiàn)在黑海西部及周邊地區(qū)以及卡斯塔莫努、安塔利亞的尤如克等地區(qū)。如今,這幾種卡曼恰樂器都被西方的小提琴所取代。
(二)氣鳴樂器
在土耳其遍布著很多氣鳴樂器,大多用在軍隊進行、歌舞、婚禮、游行等戶外活動場合。氣鳴樂器種類豐富,富有地域特征。比如,分布與中南地區(qū)的單簧的雙管豎笛阿格(Argul),黑海西海岸地區(qū)的茨夫特(Cifte),東海岸的圖魯姆(Tulum)風笛,游牧民族使用的管端開口的笛子卡瓦爾(Kaval),布爾杜爾和費特希耶地區(qū)有用竹子或者蘆葦做成的斯普斯(Sipsi)豎笛,等等。其中,最具土耳其特色的氣鳴樂器是祖爾納(Zurna)。
祖爾納是土耳其最古老、最傳統(tǒng)的雙簧木管樂器,類似于中國的嗩吶。一般認為這種樂器起源自中國,該樂器廣泛分布在整個亞洲、中東、巴爾干半島以及高加索地區(qū),并因地區(qū)的不同形制和名稱有所差別。
土耳其的祖爾納管身木制,呈圓錐形,由管身、簧片、用簧管連著的一個類似圓片的按鈕等幾個部分構成。管上有八個指控(前七后一),前面的七個指孔是“換氣孔”,后面的拇指孔是“呼吸孔”。祖爾納有一個大的吹口,在吹口上有很多小孔。演奏時,微型的哨子完全插入嘴中,演奏者循環(huán)呼吸,產(chǎn)生連綿不絕的旋律。在土耳其的不同地區(qū),祖爾納的音調(diào)和形制不同。由東往西,不僅規(guī)格尺寸逐漸減小,連哨子的位置也有所變化。在東部,簧管是垂直放置在管身,而在西部則是水平的,但都有著高亢嘹亮的音色。
祖爾納常成對使用,一個演奏主旋律,另一個用循環(huán)換氣法來演奏持續(xù)低音“Düm”。祖爾納幾乎總是與雙面的達伏爾鼓一起演奏。在亞美尼亞地區(qū),祖爾納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傳統(tǒng)文化中,成為民間音樂的代表樂器。至今,在亞美尼亞的收獲季節(jié)、戶外聚會、節(jié)假期間、婚禮等重要的音樂活動場合中,都伴隨著祖爾納的演奏。
(三)膜鳴樂器
達伏爾鼓(Davul)是最具特色的土耳其民間膜鳴樂器,以不同的風格和形制遍及土耳其每個地區(qū)。常見的達伏爾是一種雙面蒙皮的低音鼓,鐵箍將兩個鼓面箍緊在堅木制成的圓筒形鼓身上,一面鼓皮較厚,另一面鼓皮稍薄,控制鼓圈松緊的亞麻繩子可以結成不同的風格。達伏爾配有一粗一細兩個鼓槌,演奏時右手握住較粗的帶旋鈕的鼓槌,敲打較厚的鼓面,發(fā)出洪亮低沉的“Düm”聲,左手握著細鼓槌敲打較薄的山羊皮鼓面,發(fā)出較尖銳的高音“Tek”,像小軍鼓。
達伏爾鼓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土耳其文明歷程中的安納托利亞和魯米利亞時期,達伏爾是節(jié)日和慶典中必不可少的樂器。而在塞爾柱和奧斯曼時代,達伏爾成為土耳其伊斯蘭文化中王權的象征。在土耳其民間音樂中,達伏爾鼓地位特殊,幾乎用在所有的民間舞曲中,演奏者有當?shù)氐臉肥?,也有羅馬人。達伏爾和祖爾納的樂器組合是安納托利亞大部分地區(qū)典型的戶外民間樂隊合奏的形式,也是城市地區(qū)的梅赫特爾軍樂隊的標配樂器。
達布卡(Darbuka)是安納托利亞地區(qū)的一種高腳杯型的單面手鼓。最初鼓身由紅粘土做成,現(xiàn)在多用黃銅或其他金屬代替,鼓膜用山羊或牛皮拉伸蒙住鼓口,有時用火加熱鼓膜來控制松緊程度。據(jù)說,當達布卡鼓膜加熱的時候,能敲出將魂魄抽離肉身的音質(zhì)和節(jié)拍。演奏時雙手拍打鼓面,在鼓心位置敲打重拍,輕敲鼓邊打出淺拍,形成不同的音色,表現(xiàn)各種節(jié)奏型。達布卡既用在古典音樂中也用在民間音樂中,在古典音樂中必須由男性樂手演奏,而在民間音樂中,女性樂手也可演奏。達布卡在安納托利亞地區(qū)的一些舞曲和女性樂手中很流行,在費特希耶和伊茲密爾省,羅馬人女性就在婚禮上演奏達布卡。
戴夫(Def)是一種單面的小框鼓,看起來像北非的框鼓班迪爾(Bendir)和我國新疆的手鼓。戴夫的鼓框用角樹之類的堅木制成,直徑大約十二英寸,用很薄的小羊皮繃在鼓邊,鼓邊的槽架上間距均勻的安放3-5對銅鈸或者鐵片,又稱鈴鼓。這種小手鼓遍布安納托利亞的每個角落,是伊斯蘭女性使用的主要樂器,常用來為女性舞者伴奏。
二、土耳其民間樂隊組合形式
“達伏爾-祖爾納”的器樂組合遍布土耳其每個角落,甚至遠至印度,摩洛哥和巴爾干半島,是土耳其民間音樂中最為常見的樂隊組合形式。該樂隊組合常由羅馬人演奏。達伏爾鼓的演奏者用力敲擊達伏爾右邊的鼓面產(chǎn)生重音,用細鼓槌敲擊左邊鼓面來標記細分的節(jié)奏。祖爾納的演奏者用循環(huán)呼吸法吹奏出連綿不斷的旋律。這種樂隊合奏與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的功能密切相關,出現(xiàn)在安納托利亞鄉(xiāng)間的婚禮、割禮與聚會等重要戶外場合,樂器的數(shù)量和演奏的音樂曲目會因場合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這一組合形式也常常為露天表演的男性舞蹈伴奏,像土耳其東部的酒吧舞蹈,黑海的霍隆和西部的澤伊貝克等等舞蹈形式都是如此。從14世紀開始,達伏爾和祖爾納的組合也成為梅赫特爾軍樂的主要樂器,正是因為這一點梅赫特爾軍樂才具有了民間音樂的特征。近些年,這種樂隊組合形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安納托利亞的東北部地區(qū),常會用音色深沉溫暖的奈伊取代與達伏爾合奏的音色尖銳的祖爾納。在安塔利亞的南部和西部地區(qū),祖爾納也常換成歐洲的單簧管,達伏爾鼓也會被聲音更為柔和的單面小手鼓所取代。[2]
除了常用的達伏爾-祖爾納的組合外,一些小鎮(zhèn)上的樂隊由單簧管和小的達布卡手鼓和薩茲組成。在土耳其的西部、西南部和黑海西海岸地區(qū),樂隊組合常包含提琴卡曼恰和班卓琴型的魯特等弦樂器,再加上達布卡或者達伏爾這幾種鼓類樂器,形成樂隊合奏的形式。小蘆笛斯普斯只在西南部的布爾杜爾省樂隊合奏中使用,這一地區(qū)的樂隊組合中還有達布卡,巴拉瑪、鈴等樂器加入。在南方,笛子卡瓦爾或者短管的豎笛杜杜克(Düdük)通常與達布卡一起演奏。直到1975年,在黑海西部地區(qū)的婚禮上,還可以看到盒狀的雙管豎笛與達伏爾鼓一起為男性舞蹈伴奏。
在伊斯蘭世界中,獨奏或者四五個人的小型樂團合奏的形式是最為常見的器樂表演方式,土耳其也不例外。但19世紀末以來,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涌入,多種樂器的合奏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F(xiàn)今,民間音樂合奏中包含了各種類型的樂器,既有西方的也有本土的,形成小型管弦樂團的形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演奏方式。在一些大中型的城市,節(jié)慶場合還會增加歐洲樂器和電子樂器。職業(yè)樂手與業(yè)余愛好者一起出現(xiàn)在載歌載舞的節(jié)慶場合,熱鬧非凡。
參考文獻:
[1][美]埃利奧特·貝茨.土耳其音樂[M].劉詠蓮,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7.
[2][英]斯坦利·薩迪.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M].長沙:湖南文藝,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