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廣海
在我們北方的農(nóng)村,鄉(xiāng)下田間的野菜有許多種,與薺菜差不多一起發(fā)芽、生長的要數(shù)茵陳了。只是人們熱衷于薺菜的香氣和美名,很少有人注意到茵陳,不知道這種匍匐在地面毫不起眼的植物,不僅是味道不錯的野菜,還是一味很好的中藥。
茵陳,別名白蒿、牛至、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安呂草等等。屬于管狀花目、菊科、牛至屬植物蒿,歷經(jīng)寒冬不死,春天則因陳根而發(fā)芽,故名因陳或茵陳。到夏季其茵陳苗則變?yōu)檩?,故亦稱茵陳蒿。常見的蒿類大約有五種,除了茵陳,還有青蒿、白蒿、蔞蒿和牧蒿。其中,茵陳、青蒿和牧蒿在鄰國和相鄰的地區(qū)也是常見的蒿草。中國民間現(xiàn)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清炒,要采嫩苗,老的藥用是茵陳蒿。
每年開春時節(jié),我就跟著母親到田野里踏青、挖野菜,記得母親挖的最多的就是茵陳了。母親邊挖邊說:“二月茵陳三月蒿,四月五月當柴燒。”這是流傳在我們魯西南地區(qū)的一個民諺,說明在北方采摘茵陳藥用或食用的最佳季節(jié)是農(nóng)歷二月,三月就次之了,到了四五月間,茵陳就只能作柴燒了。
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綿軟如絨,起初,葉子細如針,似剛出生長的松針,顏色微微青白。到茵陳的莖長到7至10厘米時,其根部較粗,完整的葉多具柄,與細莖相連,葉片分裂成絲狀,綿軟如茸。與我們當?shù)氐呢i毛菜極為相似,不經(jīng)常挖野菜的人,不容易分辨出來。
茵陳在我國南北各地分布普遍,開春即可見到。有關(guān)其食用、藥用早有記載。中藥詩“茵陳”寫道:“舊苗發(fā)出更新鮮,黃疸茵陳主用專。散配五苓功不小,葉尋八角力方全。傷寒可令陰黃退,犯火難教濕熱損。曾見淮揚二月二,采將作餅俗相傳?!边@里不僅介紹了茵陳的藥性,還道出了淮揚人在二月二用茵陳做面餅吃的一種習俗。
采摘回來的茵陳幼苗顏色呈灰白,全株幼嫩、綿軟,有濃郁的香氣,其嫩芽可涼拌可清炒,還可炒雞蛋,味道清新可口。涼拌的吃法是:將白蒿放在沸水中煮2-3分鐘后,撈出晾涼,拌上蒜泥,加入香油、精鹽等調(diào)料,是為餐桌上的佳品。
還可以拌少許的面加上雞蛋清蒸,拌上一些面粉,蒸熟后,調(diào)好蒜泥蘸了吃,口感綿綿,味道清素淡雅,鮮美異常,還對治療肝炎有幫助。
茵陳還可以熬粥,將茵陳洗凈,放入鍋中,加入約200毫升冷水,用中火燒沸,再用小火煎汁,濾渣留汁。粳米洗凈泡好,放入洗凈的鍋內(nèi),注入約800毫升冷水燒沸,再改用小火煮至粥微稠。將茵陳汁加入鍋中,再煮20分鐘,粥將熟時,加白糖稍煮沸即可。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茵陳列為常服之品。其后世歷代本草藥用記載尤多,其作為入食的記載在古代《本草綱目》和其他古籍中也均有涉及。蘇軾在《春菜》以詩中寫道:“宿酒初消春睡起,細履幽溪掇芳辣。茵陳甘菊不負渠,膾縷堆盤纖手抹?!眲t反映出古代美食家對茵陳的欣賞。宋人李杲所著《食物本草》中對茵陳評價:“茵陳蒿,處處有之,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后莖枯,經(jīng)冬不死,春又生?!币痍惖乃幮Х浅V泛,不僅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等,還具有保肝作用。
以茵陳煎好的鯽魚,用猛火煲一小時飲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熱,是廣東人常用的一種食療湯水。我們當?shù)厝顺0岩痍愖鳛橐环N治病的茶水來喝,三月底的時候,鮮嫩的茵陳逐漸成熟,向白蒿階段過渡。此時將采來的白蒿洗凈曬干后,就可以喝了。白蒿當作茶葉保存即可,每天少許,加大棗兩枚,泡茶服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輕身益氣、保肝利膽、抗衰防癌,實為難得的綠色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