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溫春霞,劉楊桃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yī)院兒科,陽江5295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 由EB 病 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全身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兒童為高發(fā)群體,其次為青少年,數(shù)據(jù)顯示,5 歲以下兒童EBV 感染率達到90%以上[1]。 EBV 主要通過人體唾沫傳播,人體是其唯一宿主[2]。 EBV 感染后會累及全身多個系統(tǒng),多數(shù)患兒無明顯癥狀,部分患兒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還有部分表現(xiàn)為支氣管肺炎、肝損傷等,常見的并發(fā)癥為消化系統(tǒng)癥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首發(fā)癥狀較多,常被誤診,嚴重影響了臨床診斷治療[3]。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大部分是由EBV 感染所致, 但臨床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IM 患兒合并有其他多種病原體感染。 本文研究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IM) 的病毒感染特征及EB 病毒(EBV)-DNA 載量,為早期診斷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6 月-2018 年6 月醫(yī)院兒科收治的IM 患兒109 例,其中,男68 例,女41 例;年齡1-12 歲,平均年齡(4.85±2.21)歲;其中, 3 歲以下患兒35 例,3-6 歲患兒43 例,6 歲以上患兒31 例。 臨床癥狀: 發(fā)熱95 例, 咽喉炎38例,扁桃體紅腫20 例,淋巴結腫大42 例,肝脾腫大52 例,皮疹20 例。
1.2 病例入選標準 所有患兒符合 《實用兒科學》中對IM 的診斷標準[4];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排除標準 患兒臨床資料不完整;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患兒合并有精神方面相關障礙;患兒合并有嚴重心臟功能障礙。
1.4 方法 IM 診斷實驗室指標:⑴抗EBV-NA-IgG陰性,抗EBV-VCA-IgG 陽性,抗EBV-VCA-IgM陽性; ⑵抗EBV-VCA-IgM 陰性, 抗EBV-VCAIgG 陽性,且低親和力抗體;雙份血清EBV-VCAIgG 抗體滴度4 倍升高;⑶外周血異性淋巴細胞比例大于0.1 和(或)淋巴細胞增多5.0×109/L。臨床指標:發(fā)熱、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咽扁桃體腫大、眼瞼水腫。 符合實驗室指標1-3 任意1 項加臨床癥狀任意2 項可確診。
1.5 觀察標準 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血液細胞分析儀進行白細胞計數(shù)(WBC)檢查。
按照核酸提取試劑盒 (蘇州天隆科技生物公司) 說明進行EBV-DNA 載量測定, 同時進行EBV-DNA 標準品和陰性及對照組的檢測,根據(jù)標準曲線來計算樣本中EBV-DNA 含量。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文中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 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年齡段病毒感染率比較 IM 的發(fā)病率較高的年齡段為3-6 歲,發(fā)病率39.45%,男性患兒發(fā)病率高于女性, 混合感染率為46.79%(51/109),不同年齡段感染率無顯著差異(P=0.387)。 混合感染中主要的病原體有肺炎支原體(MP)14 例,占12.84%;乙型流感病毒12 例,占11.01%;副流感病毒5 例,占4.59%;腺病毒(ADV)1 例,占0.92%;巨細胞病毒(CMV)2 例,占1.83%;單純皰疹病毒2 例,占1.83%。 合并兩種病原體及其以上感染的患兒15 例,占13.76%??傊瑔渭僂BV 患兒占53.21%,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患兒占46.79%。
表1 不同年齡段病毒感染率比較
2.2 單純感染和混合感染指標比較 混合感染組患兒白細胞計數(shù)(WBC)及肝功能指標高于單純感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單純感染和混合感染指標比較
2.3 EBV-DNA 載量比較 所有IM 患兒均接受EBV-DNA 載量測定,EVB-DNA 載量顯示近期感染EBV。 通過EBV-DNA 載量進行病毒復制量分類,病毒載量在103-104copies/ml 為低量復制,大于104copies/ml 為高量復制[5]。 單純感染高量復制32例, 占55.17%, 混合感染高量復制16 例, 占31.37%。
IM 是由EBV 感染導致的全身性疾病,EBV 病毒能在人體長期潛伏, 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就會激活增值。 EBV 感染的患兒可能出現(xiàn)慢性或復發(fā)性IM 癥狀,嚴重時還會損害多種臟器,甚至導致死亡,給患兒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5]。 有數(shù)據(jù)顯示, 在歐美國家EBV 感染導致IM 的人群主要為青少年和成人, 而在我國主要的感染人群是學齡前兒童。 在本文研究中3~6 歲患兒占多數(shù),且男性多于女性。 所有IM 患兒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中,發(fā)熱、頸部淋巴結腫大、咽喉炎最為常見。 人體在感染EBV 后會出現(xiàn)多種相關抗原,通過病毒抗原、抗體等檢查,能確診EBV 感染。有研究表明,IM 患兒的外周血中EBV-DNA 載量和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載量越高病情越嚴重,能有效反應出病毒感染的具體情況,對病情的評估帶來有效的幫助[6]。
本文研究中,有部分IM 患兒熱程較長,臨床癥狀表現(xiàn)較為嚴重。研究發(fā)現(xiàn),患兒不僅有EBV 感染還合并有其它病原體感染[7]。本文單純EBV 患兒占53.21%, 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患兒占46.79%,各個年齡段的混合感染比較差異不明顯, 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肺炎支原體和乙型流感, 此類患兒若只進行單純的EBV 感染治療,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臨床上還要兼顧治療其他病原體。 對混合感染的患兒進行實驗室檢查分析, 其中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增多,ALT 和AST 等肝功能指標明顯升高[8]。 在EBV 感染后, 患兒的機體會出現(xiàn)強烈的淋巴結反應性增生,造成免疫調節(jié)功能異常,降低機體的抗病毒功能,從而促進IM 病情進展。 在EBV 感染期間, 合并其他病原體感染會對機體的免疫炎癥反應有協(xié)同作用。 病原體多數(shù)是由呼吸道傳播,因此呼吸道混合感染的情況發(fā)生較多, 這可能和呼吸道感染容易混合感染有關[9]。 但也有學者認為是由于EBV 感染后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 從而引發(fā)其他病原體感染[10]。還有研究顯示,混合感染的EBVDNA 載量要明顯高于單純EBV 感染的患兒[11]。 本研究結果中單純感染高量復制占比相對較高,可能與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有關。 還有報道也指出了EBV-DNA 載量和肝功能異常及疾病的嚴重程度具有正相關[12]。 因此推測,機體內的EBV 的復制量升高會導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從而更容易導致其他病原體感染。
綜上所述, 對于癥狀較嚴重且肝功能異常的IM 患兒應注意檢查是否合并有其他病原體感染。其次IM 患兒中混合感染的較為常見,病情更為嚴重,通過早期識別感染原因,盡早治療,能有效促進患兒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