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一尹 郭巨江 廖洪葉
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種以非干酪樣肉芽腫和局限在乳腺小葉間的微小膿腫病變?yōu)椴±硖卣鞯娜橄傺装Y性疾病,常見于育齡婦女。因其病因學與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尚不能有效預防,臨床表現(xiàn)常與乳腺癌、乳腺結核、急性乳腺炎等相關疾病難以鑒別,從而導致誤診。近年來該病發(fā)病率逐漸升高,臨床治療仍存在諸多困難。如治療不當常導致病灶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可繼發(fā)皮膚破潰或竇道形成,造成乳房外形不同程度的破壞,嚴重者可導致全乳切除,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精神負擔。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09年1月—2014年8月期間本科收治的105例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診治方法和治療效果,以期能增加臨床醫(yī)生對本病的認識?,F(xiàn)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1月—2014年8月廈門市婦幼保健院乳腺外科收治的病歷資料完整的GLM患者105例。納入標準:經治療前空心針穿刺病理或術后常規(guī)病理確診為GLM。均為女性,年齡22~58歲,平均(33.51±5.44)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天~5年,中位時間30天。104例(99.05%)患者有生育史,于產后6個月~29年發(fā)?。ㄖ形粫r間2年)。30例(28.57%)患者BMI>24 kg/m2。1例女性無生育史但有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史。13例(12.38%)產后未哺乳。5例在發(fā)病前有明確的乳房外傷史,2例為二次妊娠期發(fā)病,1例伴有經病理確診的下肢結節(jié)性紅斑。本組105例患者均以乳腺腫塊就診,多為急性起病,表現(xiàn)為單純腫塊型57例(54.29%),腫塊質地硬,邊界不清,形態(tài)不規(guī)則,伴壓痛,病灶直徑范圍可從0.5~15.0 cm不等,中位病灶直徑約5 cm,典型病例表現(xiàn)為從乳頭后方向外側延伸的扇形腫物,可累及一個或多個象限。也可為局限性腫物。均為單側發(fā)病,伴膿腫形成48例(45.71%)。97例(92.38%)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29例(27.62%)伴有乳頭內陷。
糖皮質激素使用方法:甲潑尼龍片起始劑量20 mg/d,每1~2周依次減量至16、12、8、4 mg/d至停藥。初診病灶直徑<2 cm或有糖皮質激素使用禁忌證(如活動性消化道潰瘍、控制不良的高血壓、精神病、真菌或病毒感染)或患者拒絕使用糖皮質激素時,直接手術。超聲下以有膿腫形成先行切開引流術。切開引流術在術中超聲引導下進行,病灶范圍超過一個象限時需全身麻醉,先以血管鉗鈍性分離貫通各個較大膿腔,再手診是否有質硬腺體組織,用圓刀放射狀縱行剖開質疑腺體及超聲下可疑低回聲結節(jié)/導管擴張觀察有無膿灶。因該病多伴有多發(fā)微小膿腫,務必做到徹底切開引流。雙氧水、稀碘伏水、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紗布填塞止血。術后每1~2日換藥1次,超聲復查,若有可疑病灶需及時在局麻下用血管鉗鈍性探查引流。病灶切除及麥默通微創(chuàng)手術病灶切除范圍包括觸診可捫及的病灶、肉眼可見的壞死肉芽腫樣組織、積乳和擴張導管等炎性病灶及皮膚損害、術中超聲下任何的可疑低回聲結節(jié)/導管擴張及周邊0.5 cm內的正常組織。
觀察不同治療方式的同側復發(fā)率及對側再發(fā)率。治愈指確診后到臨床癥狀消失或手術治療傷口愈合后,經超聲檢查后未發(fā)現(xiàn)病灶;復發(fā)是指從最初的臨床癥狀消失或手術切除病灶后患側乳腺再次出現(xiàn)相同的癥狀,且經病理學確診為肉芽腫性乳腺炎。
采用 SPSS 20.0 數(shù)據(jù)包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
在105例患者中,有90例(85.71%)患者接受了糖皮質激素治療。其中5例患者經藥物治療后治愈,4例患者在病灶縮小后行麥默通微創(chuàng)旋切術后治愈。4例患者在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切開引流術后治愈。2例患者因病灶范圍廣泛,侵及幾乎整個乳房,接受了皮下腺體切除術,并且其中1位患者接受了II期背闊肌肌瓣乳房再造術。1例患者在切開引流術后行麥默通微創(chuàng)旋切術,其余患者接受了切開引流+病灶切除(伴明顯膿腫形成者)或病灶切除(不伴明顯膿腫形成或微膿腫無法引流者)。另外未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中,4例患者接受了麥默通微創(chuàng)切除手術,其余患者接受了切開引流+病灶切除(伴明顯膿腫形成者)或病灶切除(不伴明顯膿腫形成或微膿腫無法引流者)。
圖1 105例GLM患者治療經過
中位隨訪時間71個月,7例(7/105,6.67%)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中位復發(fā)至手術時間間隔2個月(1~5個月),其中1例患者在二次手術治愈的一年后再次出現(xiàn)同側復發(fā)。10例(10/105,9.52%)患者出現(xiàn)對側乳腺肉芽腫性小葉炎病灶,中位發(fā)病至手術時間間隔10個月(1~26個月)。見圖1。
目前引起該病的確切因素尚不清楚,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1],發(fā)病機制可能為積存變質的乳汁所致的免疫反應或超敏反應,因此臨床上主要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率約77%。也有文獻提出GLM存在細菌感染的證據(jù),其中kroppenstedtii棒狀桿菌與該病的關系似乎較為密切[2]。
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臨床及影像學表現(xiàn)易與乳腺癌及乳房結核混淆,術前誤診率可達50%以上。GLM缺乏診斷的金標準,主要結合臨床表現(xiàn)、組織病理學和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在排除乳腺結核和特異性肉芽腫性病變的基礎上作出診斷[3-4]。有文獻報道,大部分的患者在產后5年內發(fā)病[4]。本組病例與之相符。彩超下向組織間隙伸展呈管道狀、條索狀分布的低回聲病變區(qū)以及多個散在分布的薄壁囊狀、大小不等、部分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無回聲區(qū)為該病的特異性表現(xiàn)[5-6]。超聲造影表現(xiàn)為均勻性高增強伴或不伴無增強,邊界較清晰,且高增區(qū)局限Cooper韌帶內的腺體層中,同時在皮下脂肪層可觀察到沿Cooper韌帶走行的血管。彈性成像示病灶質地較軟,可為與乳腺癌鑒別提供一定診斷價值[7]。本病的鉬靶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8]。對于病變范圍廣泛、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病灶,超聲、鉬靶聯(lián)合MRI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及明確病灶范圍和對側乳腺受累情況[9]。
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最佳治療方案尚存爭議。多數(shù)專家認為應先用激素縮小病灶,然后再手術,不但可切除病灶、減少復發(fā),而且可保持乳房的美觀。抗生素雖然可緩解部分患者疼痛,但不能徹底治愈病變。小部分患者(本組病例僅4.76%)可使用單純皮質類固醇治愈,但不良反應明顯,減量或停藥后病情容易反復,最終使病情加重難以控制。因此對于就診時或保守治療后病變范圍局限的GLM應盡早行乳腺病灶切除術。既往文獻資料顯示,手術后仍有大約25%的局部復發(fā)率,尤其是尚處于炎癥急性期的病灶,導致兩次甚至多次的手術方可徹底治愈[1,3]。本組所有接受手術的病例中,同側復發(fā)率為6.67%。筆者認為降低術后復發(fā)率的關鍵在于術中徹底清除所有病灶。
已有超聲引導下真空輔助微創(chuàng)旋切技術用于乳腺炎癥性疾病的報道[10],本組病例中有9例患者選用了微創(chuàng)旋切手術,均未見復發(fā),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患乳的美觀。伴有明顯膿腫形成的患者,可以在穿刺抽膿的基礎上,聯(lián)用廣譜抗生素+甲硝唑聯(lián)合類固醇激素治療[11]。亦可見單純切開引流治愈該病的報道[12-13]。
綜上所述,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病因學與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尚不能有效預防。具有各種原因引起的具有乳汁淤積基礎的非哺乳期女性,在產后5年內出現(xiàn)乳房急性疼痛性腫物或膿腫,應及時考慮到GLM的可能性。皮質類固醇激素聯(lián)合手術目前仍是治愈GLM的主要手段。如何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治療后的乳房美學缺憾是臨床醫(yī)生面臨的主要困難。對于選擇性病例,可以考慮使用超聲引導下真空輔助微創(chuàng)旋切技術或乳房重建技術保留乳房外形的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