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露瑩
三月桃花盛開,孩子們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走向戶外,感受春天的氣息。從戶外踏青回來,孩子們將拍攝的照片帶入班級。在眾多照片中,我們發(fā)現孩子們和桃花的合影最多,有的孩子撿桃花瓣,有的孩子聞桃花,有的孩子在桃花旁邊微笑,還有的孩子帶回好多花瓣和一些花卉植物。根據孩子們帶回來的材料及物品,我們生成了一系列的課程故事。
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huán)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yōu)秀人格的基礎。我們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分為幾個階段,以不同的形式呈現給孩子,以孩子的興趣點層層深入,逐步豐富環(huán)境。
我們先將孩子帶來的照片、桃花瓣和一些植物分類展示在主題墻、柜子、自然角等孩子可以看到的區(qū)域,孩子們常常會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經歷。說到桃花的形狀和顏色,有的說桃花是尖的,有的說桃花是粉色的。于是,追隨著孩子們的興趣點,我們對桃花進行了分析和觀察,展開了一系列畫桃花、做桃花、剪桃花、設計桃花樹等手工活動。孩子們在制作過程中對桃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僅了解了桃花的形狀、顏色及花瓣的個數,還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分享交流了很多有關桃花的有趣故事。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們發(fā)現一些花卉植物枯萎了, 變色了,但我們沒有丟掉,而是及時地把這些現象拍攝下來,并將他們參與活動的過程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在紙板上展示,并留有空白,以不斷更新和豐富環(huán)境內容,供孩子們繼續(xù)交流和分享,如“分享春天的味道”系列照片、“聞味道”系列照片。
我們把所有照片展示在孩子們可以看到的地方,讓他們對自己參與過或經歷過的活動進行回憶。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把每個活動的玩法都拍攝下來,按步驟呈現,給忘記活動步驟的孩子一個提示。在這樣一個親切、溫馨、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孩子們都愿意去探索、去嘗試。
一個好的活動名稱會激發(fā)孩子們玩的興趣。教師要認真觀察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興趣點,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想。我們在孩子們參與的情況下,不斷調整和更改科學活動的名稱,得到多數孩子的認可后再進行確定。例如,我們從“說桃花”到“畫桃花”再到“聞味道”,最后到“玩顏料”活動,層層遞進,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一開始,孩子們對自己帶回來的桃花說個不停,一起聊著自己的發(fā)現和經歷。例如,“我婆婆家門口有桃花?!薄?我吃過桃花糕了?!薄?我媽媽的護手霜是桃花的味道。”“ 我還吃過草莓糖呢!”孩子們說了很多關于味道的體驗,于是我們順應孩子們的話題,利用春天的恩賜,發(fā)動家長和孩子們一起開展了一系列的美味活動——“春天的味道”。我們每天邀請不同的家長采集春天的蔬菜水果和孩子們一起制作美味的食品,然后帶給班級里的孩子們品嘗。我們還制定了“春天的味道”分享計劃表,分不同時間段帶孩子們分享不同的美食,并在分享美食的過程中傾聽他們的話語,記錄他們的想法。
孩子們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說:“這香蕉發(fā)黑了,難看死了?!薄鞍ィ@香蕉里面是好的,還可以吃嗎?”“這花好香??!”“桃花有黃色的嗎?”……我們把他們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并將活動照片和問題粘貼在墻上,供他們交流與探討。
“我吃過酸酸的楊梅?!薄?我吃過辣辣的辣條?!薄拔抑里L油精的味道?!薄拔覌寢尩南闼敲倒寤ǖ南阄??!薄⒆觽儫崃业赜懻撝P于味道的話題,于是,我們收集了各種各樣味道的材料,下載了很多有關味道的圖片并打印封塑,展示在孩子們喜歡聚集的區(qū)域。就這樣,“聞味道”活動就應運而生了。
在“聞味道”的活動中,孩子們會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聞聞味道,找找卡片,說說自己的故事,很自然地跟同伴進行交流。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幾個孩子用手指蘸瓶子里的水放到嘴里吃,他們說:“我們想知道這是什么味道。”在這之后,我們便提供了一些不同味道的食品,如橘子、酸梅、辣條、酸奶片、香椿餅等,放在孩子們方便自取的地方,供他們探索交流,“聞味道”活動又更名為“嘗嘗味道”。
這樣的活動持續(xù)了一周,孩子們漸漸對品嘗味道失去了興趣,他們忽然對之前帶回來的桃花再次產生了興趣,因為有孩子發(fā)現桃花變色了,有的變成咖啡色,有的變成白色。為什么桃花會變色呢?有的孩子猜想桃花爛了,有的孩子猜想花沒有曬太陽所以變色了,有的孩子由此聯想到街上的彩燈也會變顏色。由此,我發(fā)現他們對變色產生了興趣。
在知道孩子們需要什么、想玩什么之后,我們提供了顏料、小盒子、排筆、白色盤子、白色紙張等材料,然后告訴他們這些材料的名稱、使用方法,以及一些使用注意事項。接著,我觀察孩子們在玩顏料時的狀態(tài),發(fā)現他們非常喜歡玩顏料,也喜歡稱這個活動為“玩顏料”。就這樣,在“玩顏料”的區(qū)域活動中,孩子們不僅玩得專注,還創(chuàng)造出很多玩法。漸漸地,孩子們對玩顏料的操作已經輕松自如了,他們懂得了如何用筆、如何擠顏料等小技巧。我們發(fā)現,孩子們在玩顏料的過程中滿是驚嘆和驚喜,因為他們自己通過操作實踐有了新的發(fā)現。為了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我們又提供了各種瓶瓶罐罐、紙張、排筆、棉簽、剪刀、雙面膠、紙盒、泡沫、海綿等材料,并時刻關注他們的需要,不斷填充和更新材料。
每項活動的設施中,我們要觀察孩子是否喜歡、玩法是否多樣、玩得是否持久,還要針對孩子的需要和喜好,在跟進材料投放的同時,觀察孩子的玩法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可玩性。盡管一開始設想得再好,但如果孩子不喜歡,或者在玩的過程中不感興趣,孩子在活動中就沒有探究行為,這樣的科學活動就沒有意義,就會被孩子們喜歡的其他活動所取代。例如,起初興起的“聞味道”活動,沒過幾天孩子們就不感興趣了,我便關注他們喜歡的內容,并根據他們的喜好和活動的可操作性適當地調整并投放材料。再如,在玩顏料的過程中,孩子們喜歡用筆挑一點顏料在盤子里調試,于是我們就多提供盤子,讓他們放開手腳大膽嘗試。在多次嘗試中孩子們有很多發(fā)現,有的孩子發(fā)現了在多次將多種顏料混合在一起后,顏色變得臟臟的,之后便會告訴老師或同伴。此時,老師的指點非常重要,如可以向孩子提問:“怎樣做顏色就不那么臟了,怎樣做就會變出其他顏色了?”“你有什么好的辦法?”“我們來試試看好嗎?”通過提問來引導他們增加自己的經驗。孩子在玩的時候,還會出現很多問題或狀況,我們要及時發(fā)現,并給予提示、幫助、提醒和糾正,還要及時關注孩子的動態(tài),及時跟進孩子的發(fā)展需要,做真正的支持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