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治療后1、3個月, 研究組V"/>
殷貴鯤 溫準
【摘要】 目的 研究關節(jié)鏡手術治療股骨大轉子滑囊炎的效果。方法 80例股骨大轉子滑囊炎患者, 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40例。對照組采用針刺療法治療, 研究組采用關節(jié)鏡手術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膝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HSS)評分與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治療前后主動屈曲膝關節(jié)活動度(ROM)值。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3個月, 研究組VAS評分分別為(3.54±0.48)、(1.25±0.21)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5.58±0.69)、(3.42±0.36)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HSS、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 研究組HSS、BBS評分分別為(84.34±10.21)、(55.45±10.21)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72.34±11.21)、(46.35±12.11)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后7 d, 兩組患者主動屈曲ROM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3個月, 研究組主動屈曲ROM值分別為(88.43±5.45)、(94.67±6.43)、(99.43±7.34)°, 均高于對照組的(82.65±5.43)、(90.32±6.56)、(95.56±7.54)°,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股骨大轉子滑囊炎患者在關節(jié)鏡下進行手術治療效果顯著, 手術情況較為良好, 疼痛情況好轉, 且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明顯改善, 值得應用。
【關鍵詞】 關節(jié)鏡;股骨大轉子滑囊炎;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39
股骨大轉子滑囊炎主要是指發(fā)生在股骨大轉子滑囊的急性、慢性炎癥, 目前在臨床中較為常見, 發(fā)病后患者會出現(xiàn)髖關節(jié)外側方疼痛, 檢查會出現(xiàn)大轉子部腫脹, 明顯能夠發(fā)現(xiàn)轉子后凹陷消失, 反復摩擦受損后, 會轉為慢性滑囊炎[1]。股骨大轉子滑囊炎患者患髖會處于外展、屈曲等情況, 但髖關節(jié)伸屈活動不會受限, 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消除疼痛[2]。以往外科治療中主要采用開放手術, 但術后容易出現(xiàn)粘連瘢痕, 影響患者正常生理功能與美觀。因此本文探討股骨大轉子滑囊炎在關節(jié)鏡下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股骨大轉子滑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40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過相關檢查獲得確診;②患者均知曉本文研究且愿意參加。排除標準:①出現(xiàn)局部皮膚破損或軟組織炎癥;②發(fā)生出血傾向;③嚴重臟器出現(xiàn)衰竭。研究組女17例, 男23例;年齡21~64歲, 平均年齡(44.65±8.31)歲;病程1~4個月, 平均病程(2.35±0.69)個月;滑囊最大10 cm×12 cm, 最小4 cm×4 cm;其中無明顯誘因15例, 碰撞所致17例, 摔傷所致8例;文化程度:小學13例, 初中17例, 高中及以上10例。對照組女18例, 男22例;年齡20~64歲, 平均年齡(44.85±8.29)歲;病程1~4個月, 平均病程(2.05±0.68)個月;滑囊最大10 cm×12 cm, 最小4 cm×4 cm;其中無明顯誘因19例, 碰撞所致15例, 摔傷所致6例;文化程度:小學14例, 初中19例, 高中及以上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刺療法治療, 使用碘伏或酒精對穴位進行消毒, 消毒范圍是操作范圍的2倍, 取穴:阿是穴、秩邊穴、伏兔穴、髀關穴、承扶穴等, 使用毫針直刺上述穴位, 刺入的深度為0.3~0.5寸, 進針后使用平補平瀉手法, 留針20 min后拔針, 治療1次/d, 治療9 d。研究組采用關節(jié)鏡手術治療, 患者術前進行B超檢查定位, 均在關節(jié)鏡下進行手術治療, 使用局麻, 選擇滑囊下方內外側兩點入路, 在滑囊內注入生理鹽水沖洗, 并使其膨脹, 再距離腫底下緣1 cm處內外側皮紋方向作長度為5 mm切口, 皮下潛行穿刺入鏡及器械。術中能夠觀察到患者滑囊內纖維素沉積, 形成游離顆粒、粘連帶, 可見滑囊壁出現(xiàn)增生肥厚。探查結束后, 使用刨削器刨除滑囊內的纖維束沉積、粘連帶;滑囊后壁使用切除, 能夠觀察到正常組織, 前臂的切除需要根據表面的厚度決定, 防止患者皮膚出現(xiàn)破裂。囊內徹底沖洗干凈, 吸凈液體后, 在囊內注射稀釋的地塞米松10 mg, 術后放置引流管, 局部加壓包扎3 d, 拔管后加壓包扎7~10 d。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接受4~10個月的門診隨訪。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VAS評分;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HSS、BBS評分;治療前后主動屈曲ROM值。①患者疼痛情況采用VAS評分評定[3]:0分:無痛;1~3分:有疼痛, 但程度較輕, 可以承受;4~6分:中等疼痛程度;7~10分:疼痛難忍。②采用HSS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價, 滿分100分, 得分越低患者關節(jié)功能越差;采取BBS對患者膝關節(jié)相關情況進行評定[4]。③采用ROM值[5]測定患者被動關節(jié)活動范圍。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3個月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3個月, 研究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HSS、BB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HSS、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1個月, 研究組HSS、BB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治療前后主動屈曲ROM值比較 治療前、治療后7 d, 兩組患者主動屈曲ROM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3個月, 研究組主動屈曲ROM值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股骨大轉子滑囊主要在于股骨大粗隆與臀大肌腱之間, 外傷是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 病變早期可進行保守治療, 進行滑囊內穿刺, 抽出積液并注射氫化可得送, 并加壓包扎[6]。但急性期不及時處理, 會發(fā)展為慢性滑囊炎, 慢性治療較為困難, 在外科開放手術中, 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 術后容易出現(xiàn)瘢痕, 影響患者美觀, 且會鄰近患者關節(jié)功能[7]?;遗c關節(jié)滑、劍鞘相似, 而關節(jié)滑囊炎常見致病原因, 主要在于急性或慢性外傷, 或通風、結核等, 其纖維壁相比正常的滑囊厚, 使得患者出現(xiàn)感染與肥大病變[8]。
隨著微創(chuàng)理論不斷出現(xiàn), 關節(jié)鏡技術也在臨床不斷開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前,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3個月, 研究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HSS、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 研究組HSS、BB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后7 d, 兩組患者主動屈曲ROM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3個月, 研究組主動屈曲ROM值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關節(jié)鏡手術體表切口小, 且對患者造成的瘢痕輕, 視野較為清晰, 操作準確, 術后患者反映較輕, 恢復較快[9]。本文通過將關節(jié)鏡應用于股骨大轉子滑囊炎治療中, 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術中使囊腔充分膨脹, 并切除囊壁, 在切除靠近皮膚側的囊壁時, 減少切除皮下脂肪, 否則會影響患者皮膚愈合。由于關節(jié)鏡無法閉合囊腔, 術后囊腔注射激素, 并加壓包扎, 能夠加快與周圍組織的粘連。由于滑囊屬于封閉的腔隙結構, 關節(jié)鏡進入較為容易, 術后反應較輕, 患者疼痛情況明顯好轉, 且較為美觀。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不斷改進, 關節(jié)鏡技術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已經從單純的體腔疾病治療, 逐漸在多個領域應用。但由于關節(jié)鏡無法閉合囊腔, 術后囊腔內注射, 進行局部加壓包扎, 能夠加快周圍組織的粘連。
綜上所述, 對于股骨大轉子滑囊的患者可實施關節(jié)鏡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疼痛情況明顯好轉, 且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明顯改善, 術后恢復較為良好, 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淑娟. 肌骨超聲引導下復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射治療急性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臨床觀察. 北方藥學, 2017, 14(7):115-116.
[2] 李佳樹, 李蘊麟, 顏五星, 等. 正清風痛寧囊內注射聯(lián)合抗風濕藥物治療繼發(fā)型肩胛下滑囊炎臨床療效分析. 甘肅醫(yī)藥, 2018,?37(3):252-253.
[3] 鄧偉, 丁雪勇, 文濤, 等. 關節(jié)鏡半月板成形術聯(lián)合功能鍛煉治療膝關節(jié)半月板損傷的效果及其對關節(jié)功能和活動度的影響.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6, 13(9):108-111.
[4] 俞廣, 張樹志, 姜良德, 等. 伴有半月板損傷早期骨關節(jié)炎行關節(jié)鏡治療與注射玻璃酸鈉保守的療效對比.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16, 13(4):55-56.
[5] 王銘, 劉會欣, 李海濱, 等. 局麻下關節(jié)鏡清理結合全層加壓固定術治療頑固性髕前滑囊炎.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6, 24(11):1042-1044.
[6] 李浪, 田臻, 謝林, 等. 關節(jié)鏡下選擇性病灶清除術治療慢性非感染性髕前滑囊炎. 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8, 12(2):276-279.
[7] 田玉良, 于海泉, 曹斌, 等. 關節(jié)鏡下單純肩袖修補術與聯(lián)合運動手法治療肩袖損傷合并凍結肩的前瞻性對比研究. 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 2019, 8(8):585-592.
[8] 耿凱, 楊永暉, 羅時昱, 等. 氣血并補榮筋湯配合關節(jié)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膝關節(jié)半月板損傷療效及對血清IL-1β、NO的影響.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8, 27(25):2761-2764.
[9] 程華軍, 廖亮華, 陳尚杰, 等. 高頻超聲介導下小針刀聯(lián)合藥物注射治療肩峰下滑囊炎的療效觀察.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6, 38(8):5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