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新
不久前某個周五下午,臨近放學時,小麗(化名)憂心忡忡地走進學校心理輔導室。坐下來后,見她低著頭沉默許久,于是我主動問她:“你是走讀生嗎?一會兒父母來接你回家嗎?”聽到這句話,她很冷漠地回應了我,“平時我都很期待爸爸來接我,可是這些天,一想到回家就特別心煩和厭惡?!笔裁词虑樽屗绱伺懦饣丶??接下來,小麗用很肯定的語氣告訴我,“我真的接受不了,爸爸出軌了,我不知道該如何對他?!?/p>
原來,在每個周末的回家途中,小麗習慣性地使用爸爸的手機登錄微信。細心的她發(fā)現,一個名叫XX的好友總是在爸爸的聊天頁面被置頂。她也沒去在意,因為多數時候最后一條記錄好像都跟工作有關。有一次,對方正好發(fā)來信息,“親愛的,方便時給我回個信息“。她心一顫,警覺地意識到這個人和爸爸的關系非同一般,但還是不動聲色地保持冷靜。而這次之后,不知是否爸爸意識到了什么,這個好友再也沒出現在記錄里。為了確認自己的想法,她把爸爸刪除的聊天記錄恢復了,果然發(fā)現了他們關系異常親密。
“面對這件事情,你是如何處理的?”我問她。
“上周我終于忍不住了,在我爸送我回學校的路上,我跟我爸說,其實他什么事情我都知道。讓他想想有什么話要對我說的?!彼龖崙嵅黄降卣f著。
“那你爸當時反應如何?”我進一步追問。
“他好像有些心虛,神色沉重,但并沒有說什么?!彼缘靡獾馗嬖V我。
講到這里,小麗說她不知該如何去面對這個讓她感到陌生的爸爸。在她的印象中,爸爸很愛面子,脾氣有時也比較暴躁,但非常疼愛自己??墒?,現在爸爸出軌了,他為什么要這樣做,這個問題時刻困擾著她。不難看到,她非常迷茫、無助。即使她一時沖動質問了爸爸,但她的內心依舊矛盾重重,更不知接下去如何處理這件事情。
針對個案的情況,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
在輔導過程中,我發(fā)現,小麗的內心異常復雜。各種情感伴隨著她對事件的認知而發(fā)生著變化,典型地表現在自責、憤怒和擔憂上。首先,談及自己偷偷恢復爸爸的信息,她的內心是愧疚的,責怪自己不應該這樣做。
小麗:爸爸這么愛我,我卻背叛他。
師:為什么用背叛這兩個字?
小麗:如果我不那么好奇地去看他的信息,可能這件事沒有人知道。
師:沒有人知道就意味著問題不存在嗎?
小麗:我不知道。
后來,在確認爸爸出軌時,小麗馬上變得咬牙切齒的憤怒。在她看來,爸爸不懂感恩媽媽對這個家的付出,而女方則不應該插入和破壞別人幸福的家庭。她恨爸爸和那個阿姨對原本溫暖家庭的背叛。至此,究竟是誰背叛了誰,是自己不應該發(fā)現爸爸這樣的事情,還是爸爸和那個阿姨應受到“指控”?正是這樣矛盾的情感導致她在第一次問責爸爸后,內心出現更大的沖突。
師:你怎樣看待你和你爸爸之間的關系?
小麗:又愛又恨吧,說不清。事實上,爸爸很愛我和媽媽,我們也同樣愛他。
師:那你如何解讀“恨”這種情感?
小麗:像是一種“失去”的痛感,我不愿意爸爸離開我們。
師:那這終究還是愛。你很擔心爸爸有一天不要這個家了是嗎?
小麗:我很害怕。
隨著輔導的深入,小麗慢慢發(fā)現,自己強烈體驗到的自責和憤怒都不過是她對爸爸可能離去的擔憂。而覺察和認清這種情感的變化非常關鍵,因為它將有助于她在接納自身情緒的基礎上采用更積極的應對方式去解決問題。
從最開始懷疑爸爸可能出軌起,小麗只是默不作聲地在收集足夠多的“證據”。這期間他們并沒有任何關于此事的正面交流。到后來,在出軌的事實得到確認后,她仍舊希望爸爸能夠自己把事情說清楚。
師:當你用質疑,甚至帶有指責的語氣去詢問爸爸是否有什么話想對自己說時,你是怎么想的?
小麗:我還是有所顧慮,畢竟我偷偷在關注他的信息。但是,我又急于他給我一個答案。
師:而實際上,你并沒有得到你想要的反饋。
小麗:是的,所以現在我很被動。
師:設想一下,如果你是爸爸,你會是什么反應?
小麗:不安、尷尬、難受?可能內心很不是滋味,又不知該如何向女兒開口,因為自己一直是那么高高在上的形象。
顯然,他們之間的交流陷入了僵局,對于問題解決更是毫無益處。那該如何采取積極的行動呢?針對小麗在溝通時存在的問題,她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出改變:
1慎重考慮到爸爸的角色問題,以尊重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在審問。
2調整自身的情緒,把內心真正的需求準確地傳遞出去。
后來,她告訴我,她主動地向爸爸表達了歉意(針對私自關注信息一事)和內心的種種顧慮與擔心。出乎她意料的是,爸爸了解了情況后非常平靜,既沒有責怪她,也并沒有作出什么解釋,只是簡單地說“我知道了,爸爸的事讓你操心了,我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了”。對此,小麗并沒有繼續(xù)追問,心中突然如釋重負。這一刻,他們感受到的是彼此間流動的愛。
然而,小麗的爸爸會做出什么樣的決定呢?這個問題成為后來咨詢的一個焦點。爸爸并沒有明確的表態(tài),這直接導致她整天陷在焦慮之中:“他還會和那個阿姨在一起嗎?他萬一選擇離開媽媽,那怎么辦?”面對腦海里出現的種種不確定設想,強烈的無力感、無助感充斥著內心,導致她甚至無法投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她哭訴著告訴我,她只想爸爸很明確地告訴自己不會離開這個家。然而,爸爸并沒有這樣做。
師:你如何看待你父母之間的關系?
小麗:媽媽很愛爸爸,她甚至放棄自己的工作照顧好這個家??墒牵职謪s這樣做……
師:在發(fā)生這件事之前,你覺得父母之間的關系親密嗎?
小麗:媽媽總是責怪爸爸只忙于工作,爸爸也總是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前幾年,他們會一直因為一些工作瑣事而吵架,近段時間好像沒什么話說,都比較沉默。
師:你也曾經很努力想讓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好一點是嗎?
小麗:是的,但我每次都覺得無能為力。
經由小麗的講述,不難發(fā)現,父母的感情可能早己存在縫隙。當然,對于小麗口中爸爸“出軌”的原因,在輔導中也很難直接去分析并作出判斷。爸爸是否應該結束他與外面女子的關系,重新回歸家庭也不是本個案需要干預的。因此,我輔導的重心也僅在于幫助小麗去調整自己在處理這件事情時的“無力感”。而這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引導她去認識到自己與爸爸之間的界限,她需要清楚:
首先,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他們內在情感基礎上的,主動權在于他們;
其次,無論爸爸作出怎樣的決定,那是他的選擇,自己也應該對此表示尊重和理解;
最后,小麗可以在主動表達需求的基礎上努力去影響父母作出決定的過程,但也需要接納最后的結果。
對這幾個問題的澄清與輔導使小麗逐漸意識到:自己能夠做什么以及不能夠做什么,從而更加積極、理性地去處理自己與家人的關系。
通過三次輔導,小麗從最開始的不解和痛恨,到后來主動與爸爸溝通、和解并尊重他的選擇,這個轉變的過程是顯著的。輔導結束后的某一天,她告訴我,爸爸“出軌”的那些事兒,她也不再過問,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在了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對于家人,她覺得家里的氛圍和關系似乎有微妙的變化,而這源于自己正學習著試圖向家人適時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