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萍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y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原發(fā)性肝癌為一種危害性極大的惡性腫瘤,在早期具有較強的隱匿性,常無明顯癥狀出現(xiàn)。一旦被確診后,多數(shù)患者會因無法接受這一殘酷事實而表現(xiàn)出恐懼、沮喪等負性情緒,進而可導致其采取消極的方式應對治療,并使抵抗力受到削弱,從而將極大地影響預后康復。相關研究表明[1],堅強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可通過提高個體對應激的應對能力,進而保護身體免受傷害。而在護理工作中應用堅強概念,則有助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增強其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為此,本研究將基于堅強概念的護理干預應用到介入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yī)院2017年8 月~2019 年9 月行介入治療的78 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納入標準:(1)均經病理檢查確診;(2)均配合介入治療;(3)意識清醒,語言溝通、表達能力無異常;(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患有其他癌癥;(4)患有精神疾患。所有患者隨機劃分成對照組、護理組,各39 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 例;年齡27~66 歲,平均(46.71±6.53)歲;病理形態(tài):結節(jié)型18 例,巨塊型8 例,彌漫型13例;文化程度:初中11 例,高中17 例,高中以上11例。護理組男23 例,16 例;年齡28~66 歲,平均(47.24±6.81)歲;病理形態(tài):結節(jié)型21 例,巨塊型6例,彌漫型12 例;文化程度:初中12 例,高中18例,高中以上9 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住院期間就疾病及治療知識向患者進行講解;加強病情觀察;結合患者個體情況合理制定飲食方案;出院前進行用藥指導,并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項;出院后定期通知患者到院復查等。
護理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堅強概念的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組建護理團隊:團隊組長由感染科護士長擔任,成員為1 名感染科主治醫(yī)師與5 名感染科高年資護理人員。團隊成立后統(tǒng)一對成員進行培訓,使團隊成員了解堅強概念的相關知識,并學會應用堅強概念開展護理。(2)為每例患者創(chuàng)建健康檔案,之后對患者檔案資料做出分析,結合患者綜合情況制定堅強概念的護理方案。(3)護理措施:①認知調整:通過有效的認知教育增進患者對肝癌的理解。由主治醫(yī)師和護理人員聯(lián)合為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肝癌相關知識宣教,教育方式結合患者文化程度等情況決定,教育內容包括疾病發(fā)病機理、誘因、介入治療的具體方法及預期效果、治療后康復管理知識等,并指導患者掌握防控介入治療后不良反應的方法。另外,向患者推介治療后康復的案例,以使患者更加理性的對待患癌這一事實。②信念調整:使患者及其家屬知曉保持堅定的信念及樂觀的心態(tài)在癌癥康復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并讓其意識到長期處于負性情緒中可影響人體免疫力而致病情加重。同時,發(fā)動患者家屬、親朋多給予患者精神上的關懷及支持,以使患者重建抗病信心,以更加積極的狀態(tài)面對治療。③行為調整:結合患者飲食習慣為其合理安排飲食,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起居習慣,在確保睡眠充足的情況下于日間適當進行活動,活動量不宜超過患者耐受度;指導患者掌握冥想訓練、腹式呼吸等自我調控情緒的方法,同時,和患者共同確定切合實際的康復目標,并制定達成此目標的康復計劃,以使患者更積極地參與進去。此外,注重培養(yǎng)患者自護能力。
(1)于護理前、護理后3 個月應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負性情緒進行評價。焦慮、抑郁評分分別達到50 分、53 分時表示存在此負性情緒,且評分與負性情緒程度呈反比。(2)于護理前、護理后3個月分別應用Herth 希望水平量表(HHI)及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中肝癌量表(QLICP-LI)對兩組希望水平、生命質量進行評價[2-3]。HHI 包含12 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 分評分,總評分范圍為12~48分。總評分高低和希望水平呈正比;QLICP-LI 包含52 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 分評分,總評分范圍為52~208 分??傇u分和生命質量呈正比。
兩組護理前焦慮、抑郁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評分相比護理前均下降(P<0.05),且護理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s,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5。
兩組護理前HHI、QLICP-LI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HHI、QLICP-LI 評分均增高(P<0.05),且護理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HHI、QLICP-LI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HHI、QLICP-LI 評分比較 (±s,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5。
原發(fā)性肝癌是一種高發(fā)性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為其較常采用的非手術治療之一,其療效受到臨床認可。但此癌癥較其他癌癥的惡性度高,一經確診后可使患者陷入負性情緒中,且患者受腹脹、納差、乏力、肝區(qū)疼痛等軀體癥狀影響,可致其負性情緒加重,從而阻礙治療的順利開展,最終將極大地影響療效及患者生命質量。因此,需采取有效護理策略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干預。
近年來,堅強概念逐漸受到護理領域關注。相關研究認為[4],在護理工作中應用堅強概念,將關注重點聚焦在患者堅強面,可使患者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加入到治療及自身健康管理中去,從而有助于達成疾病康復的目標。為此,本研究將基于堅強概念的護理干預應用于介入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況及其他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采取有效宣教方式為患者有的放矢地講解肝癌相關知識,尤其著重告知患者負性情緒對肝癌預后的負面影響,同時向患者介紹介入治療后痊愈的案例,并多方協(xié)調溝通,為患者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則可激發(fā)患者求生信念,提高其希望水平[5]。此外,教會患者腹式呼吸等自我調控情緒的方法,可使患者更好地控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以更加良好的精神面貌應對介入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降低,且均低于對照組;HHI 評分增高,且高于對照組,說明采取此護理模式可改善肝癌患者負性情緒,增強其希望。護理組護理后QLICP-LI 評分增高,且高于對照組,提示此護理模式還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推測由于在調整患者認知、信念的基礎上加強行為干預,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形成規(guī)律的起居習慣,并鼓勵其適當開展活動,則可有效避免患者生理、心理出現(xiàn)不適,從而有助于提高其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基于堅強概念的護理干預在行介入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應用,可極大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有效增強患者希望,且明顯提升其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