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磊 董桂英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3;2.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濟南250012)
《中醫(yī)內科學》[1]認為眩是眼花或者眼前發(fā)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歷代醫(yī)家對眩暈認識各有不同,如元·朱丹溪認為“無痰則不作眩”,明·張景岳認為“無虛不作眩”,而方書之祖《傷寒雜病論》對眩暈這一疾病從六經、臟腑的角度都做出了細微而深刻的分析。但去圣已遠,今人對經方的實際使用已有隔閡,對經方背后的病因、病機更是不明其理。現(xiàn)僅從六經、臟腑的角度,對《傷寒雜病論》眩暈病的病機及治療探討如下。
《傷寒論》中涉及眩暈的條文共有9條。其中“太陽病”4條(其中太陽與少陽并病2條),“陽明病”2條,“少陽病”1條,“少陰病”2條?!秱摗窂牧涥U述眩暈的證治。
1.1 太陽眩暈,水氣為病 《傷寒論》第67 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贝藶槠⑽柑撊?,水氣逆亂,則胃脘滿悶、濁氣上逆于胸。水氣內停而上蒙清陽,發(fā)為眩暈。今脈沉緊,患者必有寒飲;起則頭眩,又為脾胃陽氣虛弱,治表也必須兼顧于里,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治之。方中茯苓、白術以健脾利水,扶胸中之陽,桂枝散心下逆滿,佐以甘草調和氣血,滌痰與扶陽并施,調衛(wèi)與和榮共治。
1.2 太少并病,經氣不調 《傷寒論》第142 與171條均提到眩暈、頭項強、口苦、心下痞硬,針刺大椎、肺俞。太陽與少陽并病,外不宜使用汗法以解表,內不能用攻下之劑,故仲景從正氣著手,根據(jù)經絡理論和“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思想,采用針刺的方法代替湯藥。針刺既可以通過經絡調節(jié)經氣,又可以通過穴位調節(jié)相應臟腑之氣,以鼓舞機體正氣而祛邪外出。故針對太少并病湯藥不宜的情況,仲景提出針刺大椎、肺俞、肝俞之法。
1.3 陽明眩暈,濁遏清陽 《傷寒論》第195條:“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敝倬罢摗瓣柮鞑 保洪_篇提到“脈遲”,點明此為中寒?!笆畴y用飽,飽則微煩”為陽明胃寒,氣機滯澀,濁氣不降,以致不思飲食,胃中煩悶不舒。而食則濁氣上逆,清陽被遏發(fā)為“頭?!??!氨匦”汶y,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jié)M如故”是由寒濕壅滯,水津不得所化,濁氣肆虐,氣機不通所致。治宜溫通而不能用下,可與甘草干姜湯以溫中,后少予調胃微和胃氣。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198條)則表明此為熱證,邪熱擾于內而攻于上?!澳苁扯日?,其人咽必痛”的目的是強調辨陽明熱證,其熱相結于胃而上攻于肺,灼于咽以致咽痛。若單純的胃熱可用白虎湯以清之;此頭暈若兼見口苦、口干、往來寒熱等少陽證,可用小柴胡加石膏治之。
1.4 少陽眩暈,樞機不利 《傷寒論》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陽居半表半里之位,陽熱在其中,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把矢?、口苦、目?!狈从沉松訇柌≈懟鹕涎?,火氣為病。結合《傷寒論》第96條所云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渴等癥狀,可用小柴胡湯以和解之。方中柴胡升散,黃芩降泄,又用生姜既能和解少陽為主,又兼補胃氣。
1.5 少陰眩暈,陽虛水泛 《 傷寒論》第82條,“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僻地”四癥因少陰陽虛水泛所致。水氣泛溢,上逆凌心,故心下悸;上犯清竅以致頭眩;因陽虛不能溫煦筋脈肌肉,且水濕浸淫,故肌肉跳動,有欲倒地之勢。用真武湯以溫陽化氣行水,水飲除則頭眩愈。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張仲景在太陽、少陰、少陽、陽明等經明確描述眩暈的證治。但在太陰和厥陰經并未提及。難道太陰、厥陰無眩暈???并非如此。清·柯韻伯言:“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彼胃叻錥2]總結太陰眩暈認為“脾虛則氣血化生無源,由是則清竅失其所養(yǎng),而發(fā)為眩暈”。從上文陽明眩暈中,治宜溫通而不能用下,治法以甘草干姜湯溫中亦可明了。厥陰為風木之臟,肝風內動上擾清竅可致眩暈,抑或厥陰肝臟血虛不能濡養(yǎng)以致眩暈。楊利認為“厥陰風陽上冒、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發(fā)為眩暈”,提出從厥陰肝論治眩暈,火盛者治膽,痰多、中虛者治胃,下虛者治肝。[3]故可以看出“六經皆可致眩”。
仲景補充了《內經》之理論,從外感、內傷兩方面闡述眩暈的證治,《金匱要略》中更記載“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等痰飲、水濕導致眩暈的證治。并且仲景首次提出痰飲是眩暈發(fā)病的因素之一[4],為后世從痰飲論治眩暈提供了理論基礎,如元·朱丹溪提出“無痰則不作眩”的理論?,F(xiàn)今,痰飲仍被認為是導致眩暈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從痰飲論治眩暈對指導臨床治療有深遠的影響。
2.1 肺失宣肅,飲停上焦 肺為水之上源,主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若因外感風寒濕或其人肺氣素虛,宣發(fā)肅降功能失調,使津液停聚,化為痰飲。《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5條“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病機為肺中虛寒,水飲上泛而致眩。
2.2 脾失健運,飲停中焦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胃為水谷之海。若因嗜食生冷、思慮傷脾或脾胃素虛等,脾胃陽氣受損,無力運化水液,聚而成飲。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25條:“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0條:“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說明脾胃陽氣虧虛,痰濕中阻,濁陰上擾清竅,或清陽不升,發(fā)為眩暈。
2.3 腎失蒸化,飲停下焦 腎主水,為后天之本。房勞或年老體虛以致腎陽虛弱,無力蒸化,生為痰飲。且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氣化失常,亦可聚液成痰。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1 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第8 條:“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說明下焦陽氣虧虛,水飲氣化不利,上逆而致眩暈。
表1 《傷寒雜病論》治療眩暈藥物頻數(shù)統(tǒng)計
從表1可以看出經方中配比藥物出現(xiàn)的頻數(shù)可以大致分為5 個頻數(shù)層次。其中茯苓、白術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兩味藥在所參考的經方中出現(xiàn)的頻數(shù)皆為5,同時出現(xiàn)的經方有3 首,現(xiàn)試將藥物分析如下:
3.1 利水藥的應用 表1中,茯苓、白術出現(xiàn)頻次最多,可見茯苓、白術所治療的癥候在導致眩暈的因素中占很大比重。《中藥學》[5]云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汗,安胎。清·陸懋修[6]《世補齋醫(yī)書》曰“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以行濕?!秉S煌[7]在《張仲景50味藥證》中云:“茯苓、白術主治口渴、小便不利、目眩、心下脹滿?!痹谶@個配伍結構中,茯苓益脾滲濕,白術健脾燥濕,二藥配伍,一滲一燥,利水與健運相合,脾獲轉輸,中土得運,滲燥水濕,最終使水氣祛除。仲景治以茯苓利水滲濕,白術補脾制水,澤瀉利水除飲,痰飲從小便而去,冒眩自除。生姜、澤瀉、干姜、大黃、冬葵子、半夏、茵陳蒿、豬苓等藥物雖然出現(xiàn)次數(shù)沒有茯苓、白術出現(xiàn)多,亦為祛濕利水的藥物。另桂枝辛、甘,溫,可溫陽化氣,協(xié)助茯苓、白術等溫化痰飲。以上所述利水藥物占所用藥物的絕大多數(shù),可見眩暈多以痰飲作祟。
3.2 健脾溫陽藥的應用 此外仲景還應用生姜、干姜、附子等健脾溫陽的藥物?!督饏T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蔽钢杏刑碉嫞⑹н\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上冒而致眩暈。陽氣虛衰,飲邪停聚為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溫陽以治本,化飲以除標,故當選“溫藥”補陽氣以治療。甘溫之藥物(如茯苓),補脾腎之陽氣,以達到溫陽化飲之目的??鄿厮幬铮ㄈ绨仔g),助陽化濕,以燥脾土。辛溫藥物(如生姜)能行、能散,以發(fā)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即通過發(fā)汗利水作用的藥物,針對“標實”,給飲邪以出路,達到行散水濕的目的,附子、干姜為辛熱藥物,溫中散寒,補火助陽,助以溫運水濕。由此可見,健脾溫陽亦是眩暈的主要治法之一。
3.3 其他藥物的應用 除選用上述健脾溫陽、利水藥物之外,仲景還應用桂枝、麻黃、防風解表,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芍藥、知母育陰?!督饏T要略》云:“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狈街新辄S配以桂枝、防風、生姜發(fā)散風寒,芍藥、知母養(yǎng)陰清熱,白芍舒筋解急,逐痹止痛。處方法度嚴謹,在治療主癥的同時,亦關注整體調理體內陰陽的平衡。
綜上所述,六經經氣不利抑或水飲為患、濁遏清陽亦或臟腑功能失調,水飲停聚于上、中、下三焦均可累及腦竅導致眩暈。仲景通過健脾溫陽、利水除濕等,將水液運化的異常狀態(tài)復歸于正常,痰化、風息,眩暈自然不治而愈。本文淺析仲景對于眩暈的辨證與治療,旨在尋求眩暈的治療法則,更好地指導臨床,在把握治療法則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癥狀,審證求因,精準用藥,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