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寧
圖|插畫師沒轍 (圖蟲創(chuàng)意)
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如此肆虐,抗擊“新冠”激戰(zhàn)正酣,我的思緒經(jīng)常回到17年前抗擊“非典”的場景?;叵肫甬斈陞⒓涌箵簟胺堑洹钡?0多個日日夜夜,深切感受到在重大突發(fā)疫情來臨時,國家和世界都呈現(xiàn)出一種緊急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于我們都是非常陌生的,考驗著國家各個方面的應急處置能力和特殊攻關能力。
2003年,我的身份還是教育部國際司司長助理兼留學工作處處長。4月18日下午5點左右,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剛剛結束“國家抗擊‘非典’科技攻關組”籌備會,在返回教育部的途中電話通知我:“下周一派你全職到國家抗擊‘非典’科技攻關組工作,任國際合作組副組長,有問題嗎?”“沒有。”我就這樣受命到崗了。
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部署,遵照中央“要奪取同疫病斗爭的勝利,最關鍵的是要發(fā)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以及“要組織力量攻關,盡快研究有效治療方法”的指示,由科技部牽頭,衛(wèi)生部、教育部、總后勤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等部門聯(lián)合成立“國家抗擊‘非典’科技攻關組”(以下簡稱“科技攻關組”),在“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以下簡稱“全國指揮部”)統(tǒng)一部署和領導下,針對當時防治非典型肺炎的緊急需求,采取“特事特辦,急事急辦,超常規(guī)運作”的工作機制,在流行病學、臨床、藥物、防護等方面緊急開展科技攻關。
在時任教育部國際司司長曹國興領導下,我和徐培祥(時任教育部國際司留學工作處副處長,現(xiàn)任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等同志一起共同戰(zhàn)斗。當時北京的疫情最為嚴重,謝更新和明興建兩位借調干部本已分別回到湖南大學和重慶大學,收到召喚后也毫不猶豫,立即返回北京投入到工作中。那時候還不流行“逆行者”這個詞,但像他們這樣的逆行者不計其數(shù),醫(yī)護人員、科技人員、軍人、公務員,以及海外留學人員,都是逆行而上的“非典”抗擊者。
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支持下,我們科技攻關組國際合作組開展了大量工作,僅將和留學人員相關的工作介紹如下。
組織編寫《國家抗擊“非典”科技攻關組——SARS科技簡訊》。4月21日,我到科技攻關組上班第一天,便聯(lián)系時任中山醫(yī)科大學副校長顏光美教授(留學美國,1997年發(fā)起并促成12名博士集體回國),商定由他立即組織團隊,編寫SARS科技簡訊,每天一期(一般有幾十頁)。當天下午6點,國際合作組就印發(fā)了第一期《國家抗擊“非典”科技攻關組——SARS科技簡訊》。這個簡訊連續(xù)編印了70多天,為抗擊“非典”及時提供了國內外的科技信息。
建立渠道,組織號召在外留學人員支持國內抗擊“非典”。4月22日,我們起草了一份特急電報,發(fā)給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讓他們組織號召在外留學人員以各種方式支持國內抗擊“非典”。同時,我與時任新浪首席執(zhí)行官茅道臨(留學美國)聯(lián)系,得到兩方面大力支持,一是為教育部國際司為海外華人和留學人員抗擊“非典”設立專門的特殊直通信箱(fightsars@chinaicd.com),二是為籌備全球華人科技專家抗擊“非典”網(wǎng)上專業(yè)論壇提供技術支持。消息傳出,各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海外學人積極響應,以各種方式參加抗擊“非典”,紛紛向國內捐款捐物,獻計獻策,參與科研攻關和臨床治療。
組織留學人員咨詢專家組,召開專家論壇。經(jīng)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推薦,我們在幾天內就組成了一個咨詢專家組。專家組分為流行病學、臨床、藥物、防護等專業(yè)領域,成員有110多人,來自20多個國家,都是在國外高校、科研機構、公司企業(yè)工作的留學人員。他們召開了多次網(wǎng)絡專題論壇會議,為國內科技攻關提供了大量建議、咨詢服務。時任科技部副部長、科技攻關組副組長李學勇參加了第一次網(wǎng)絡專題論壇會議,向咨詢專家們表達謝意和敬意。
組織、安排、接送在外留學人員“逆行者”。在國內突發(fā)“非典”疫情的形勢下,在教育部、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的號召和推動下,一批學有專長的在外留學人員紛紛要求回國參加抗擊“非典”工作。
駐瑞典使館教育處推薦的烏普薩拉大學的陳魯妮博士,和她的導師、同事共同研究了一種治療方案。在瑞典有一種對緩解呼吸阻塞能起到明顯作用的治療方法,即利用一氧化氮為“非典”病人進行藥物氣體治療,將該氣體直接吸入肺部進行治療,并經(jīng)過多年臨床實踐,取得較好效果。陳魯妮在導師約蘭先生支持下,先后募集了70萬元人民幣的藥品和50萬元人民幣的醫(yī)療設備支持國內。2003年5月初,在北京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陳魯妮從斯德哥爾摩輾轉來到北京,直接指導用藥和監(jiān)督用藥的療效。我們從去機場迎接陳魯妮,到協(xié)調北京宣武醫(yī)院、中日友好醫(yī)院與她進行對接,再到聯(lián)系全國指揮部和科技攻關組對接支持,幫助陳魯妮完成了一批臨床治療,取得了較好成果。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相關簡報上作了批示,對陳魯妮回國抗擊“非典”的行為給予肯定。幾個月后,關于該臨床治療方法的論文在《柳葉刀》上發(fā)表。
經(jīng)駐瑞典使館教育處推薦,剛剛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完成博士答辯的盧青于2003年5月16日回國。在我們的聯(lián)系安排下,盧青5月28日就到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到工作。
駐舊金山總領館教育組推薦了正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后的施凌方博士。他毅然回國,主動請纓參加抗擊“非典”臨床工作,經(jīng)聯(lián)系被安排到北京地壇醫(yī)院抗擊一線;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呼吸科研究人員丘道明,經(jīng)聯(lián)系被安排在北京佑安醫(yī)院,進行臨床研究工作;美國加州大學免疫學博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分化與細胞工程實驗室主任、特聘教授鄧宏魁也于2003年4月底回到北大開展相關研究。
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留學回國人員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神州學人》當年曾先后多次進行專題報道。圖為2003年第7期中的一篇文章——《抗SARS“海歸”群像》
駐芝加哥總領館教育組推薦的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醫(yī)學院“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裴端卿,在短時間內趕寫了一份關于抗“非典”的建議后,即啟程回國投入抗擊“非典”工作中。
在美華人科學家朱立、華紹炳主動請纓,以“科學戰(zhàn)士”的身份加盟上海張江“藥谷”,在故鄉(xiāng)最需要的時候,投入“非典”阻擊戰(zhàn)。
一位正在德國進修的北京地壇醫(yī)院的醫(yī)生,獲悉北京“非典”疫情后,提前結束留學生活,回國加入到抗擊“非典”的隊伍中。
一位已在美國工作、曾經(jīng)是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院長學生的留學人員,堅決請辭了在美國的工作,回到人民醫(yī)院投入一線工作。
在此過程中,許多在外留學人員還為抗擊“非典”科技攻關提供了大量物資和藥品。有留學人員從俄羅斯送來導師推薦的特殊藥物參加臨床試用,有留學人員從日本送來測試能否防護病毒的特殊布料,有留學人員從瑞典運來幾百件核放射性防護服,等等。此外,通過在外留學人員的參與和引薦,海外許多人將對抗擊“非典”的關注和支持聚集到科技攻關組,為抗擊“非典”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年抗擊“非典”科技攻關,留學回國人員發(fā)揮了群體作用,充分展示了留學回國人員的風采,他們中的突出代表有:鐘南山(時任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留學英國)、曾光(時任首都非典防治指揮部顧問,留學美國)、王辰(時任北京朝陽醫(yī)院院長,留學美國),程京(時任清華大學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留學英國)、饒子和(時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長,留學英國)、楊煥明(時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留學丹麥),曾益新(時任中山大學腫瘤醫(yī)院院長,留學日本、美國);徐冠華(時任科技部部長、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科技攻關組組長,留學瑞典)、陳竺(時任中科院副院長、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副組長,留學法國)、黃潔夫(時任衛(wèi)生部副部長、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副組長,留學澳大利亞)、章新勝(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副組長,留學美國),等等。
科技攻關組當時還采取“特事特辦,急事急辦,超常規(guī)運作”的工作機制,在流行病學、臨床、藥物、防護等方面緊急部署了一批科技攻關課題,并列為“863計劃”“非典型肺炎防治關鍵技術及產(chǎn)品研制”重大專項。留學回國人員和在外留學人員在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一批留學人員也在參與過程中成長為學術帶頭人、管理帶頭人,我國其他相關科研也在抗擊“非典”科研工作中不斷進步和完善。
17年過去了,今年又出現(xiàn)了重大新冠肺炎疫情,傳染形勢更為嚴峻,造成的損失更為嚴重,但國家、社會層面的措施果斷有力,科技力量投入很快、規(guī)模很大,在這些背后,我看到了2003年抗擊“非典”的成果,又看到了眾多留學人員的身影,我多次淚目,由衷地向這些逆行者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