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霞 王克燕
青島西海岸新區(qū)齊魯第一實驗小學位于中國北方最大的海中灣唐島灣畔,毗鄰金沙灘、銀沙灘等著名風景區(qū)。近年來,我校結合青島地域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大力推進海洋特色教育實踐,培養(yǎng)學生探索海洋、保護海洋、維護海洋權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海洋特色教育落在那些絢麗多彩的貝殼上,賦予海洋生態(tài)課堂一抹靈動的蔚藍。
資源融合:把“博物館”搬進校園
青島貝殼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研究、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海洋特色博物館,距離我校僅有十分鐘車程。目前,博物館藏有68個國家貝殼生物標本12,000余種,貝殼化石2,000余枚,貝殼文物及藝術品1,000余件。師生在這里可以觀賞到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的貝殼,獲取豐富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打開通往藍色海洋的大門,因此這里成為眾多學校每年研學旅行的熱門“打卡”圣地。
在一次研學后,我們發(fā)現學生對小貝殼的興致濃厚,科普的平臺與求知的學子促使貝殼博物館與我校產生了一種奇妙的磁場。經與館長商議,我校決定將“貝殼博物館”搬進學校。2015年7月,青島貝殼博物館在我校無償設立國內第一座校園貝殼博物館。建館之初,耿直館長帶領團隊從甄選展品到規(guī)劃設計、從科學布展到科普教育親力親為,歷時近三個月我校的貝殼博物館正式落成。貝殼標本、貝殼化石、貝殼文物藝術品以及海洋科教四大板塊為我校學生系統(tǒng)地展示了貝殼文化。2019年7月,青島貝殼博物館對我校貝殼博物館進行了換展更新。
建館三年來,青島貝殼博物館貝殼專家每周五下午準時到我校義務為學生們做貝殼知識講座,培養(yǎng)了一批小貝殼的愛好者和義務講解員,并給我校學生提供了諸多參與海洋教育、創(chuàng)新競賽的實踐機會。
每年,我校都會迎來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及各級領導參觀,他們無不為這頗具海洋特色的貝殼博物館所震撼,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我校借助貝殼博物館這把鑰匙,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走向海洋世界的大門,供學生更好地探究貝殼的奧秘、追尋貝殼的文化……
課程開發(fā):用“小貝殼”構建課程
在青島貝殼博物館的支持下,我校成立校本教材編寫組,積極開發(fā)“小貝殼、大世界”校本課程,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以“STEM+SA”體系為主,將貝殼知識貫穿于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國學和美學六大板塊。
科學篇的四門課程:貝殼化石、貝殼的物理特征、貝殼的化學特征、貝殼的生物特征,供學生了解貝殼的生存環(huán)境、結構特性和自然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技篇的三門課程:解讀“宇宙膨脹論”、螺旋的植物、飛蛾撲火的真相,帶領學生掌握貝殼的螺旋規(guī)律,探索宇宙萬物的運動規(guī)律,結合身邊的科技成果探索未來科技世界;國學篇的課程內容最為豐富:漢字起源、貝字族譜、六書七體、中國貝幣、貝幣計量單位、貝幣種類、七萬年的貝殼項鏈、云南貯貝器、貝殼“中國第一龍”,學生通過貝殼的文化現象,了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程,結合貝幣、漢字等案例培養(yǎng)學生國學興趣;工程篇的五門課程:貝殼仿生、貝殼與武器、貝殼與引擎、鸚鵡螺潛水艇、貝殼與建筑,使學生詳細了解貝殼的材料結構,結合仿生工程的案例,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技奧秘的動手能力;數學篇的三門課程:黃金分割、神奇的黃金比例、貝殼里的神奇螺旋,幫助學生掌握貝殼里的數學現象以及自然界的數學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美學篇的四門課程:貝殼說美學、貝殼收藏簡史、中國貝藝、西方貝藝,學生通過貝殼的自然形態(tài),認識大自然的美學原理,結合中西方美學案例,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鑒賞能力。
我?!靶∝悮ぃ笫澜纭毙1菊n程的開發(fā)與運用,既豐富了海洋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幫助學生認識了美麗的貝殼,拓展了與貝殼有關的多維度知識體系,也為青島貝殼博物館的研學旅行提供嵌入式的課程支撐,提升了研學旅行的育人成效。
研學旅行:用“小腳丫”丈量世界
研學旅行作為“行走的課堂”并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從行前周密的工作部署,到行中研學基地深度的探究體驗,再到行后研學成果的評價展示缺一不可。
明確職責是我校每次研學旅行的必備功課。德育處及班主任要對研學旅行項目進行風險識別和安全評估,加強對學生安全意識教育。為參與研學的師生購買保險服務,落實研學旅行的安全責任。
青島貝殼博物館作為我校藍色研學基地和優(yōu)質“第二課堂”,每學年開展研學旅行之前,我校都會邀請青島貝殼博物館工作人員為學生們進行行前研學知識講座。貝殼里的種種奧秘為學生們打造了一個神奇的海洋王國,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探索欲,滿懷期待的學生們在順利完成研學旅行前的知識“熱身”后就可以步入青島貝殼博物館了。學生們走進斑斕的貝殼世界,本著“帶著問題去研學”的原則,以自主探究為導向,根據個人喜好順利結對成組,徜徉在鐘愛的展區(qū),深入探索其中的奧秘,將一個個問號化為驚嘆號,小小的研學手冊載滿了研學成果,讓研學旅行特殊的教育意義得到充分體現。
青島貝殼博物館的研學之旅讓學生們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貝殼,也了解到小小貝殼身上所蘊含的科學、數學、美學,甚至文學知識,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讓研學旅行中的“每一公里”都變得有意義。
深入探究:讓“研學路”走得更遠
青島貝殼博物館研學之旅的終點亦是學生們研究貝殼的起點?!柏悮τ谒膬艋惺裁醋饔??”研學時,老師不經意的一問成為了學生們心底的謎。在研學導師的啟發(fā)和指導下,學生們來到海邊采集貝殼,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清洗、研磨貝殼。當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后,學生們突然意識到自己缺少檢驗貝殼凈化功能的實驗工具。耿子凡同學提議大家用廢舊飲料瓶自制一個過濾器,這個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于是,學生們又沉浸在了自制實驗用具的樂趣中。在實驗即將結束時,貝殼博物館的李宗鑒老師再次來到學校對學生們進行了悉心指導。歷經一個月努力,學生們自制的貝殼過濾器基本成型,大家期待已久的過濾實驗正式開啟,通過反復測試貝殼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學生們得出一致結論:小貝殼真的可以吸附過濾海水中的重金屬,對海水具有神奇的凈化作用。作為研學成果的展示,“海水凈化—貝殼吸附過濾重金屬實驗”也走進了世界水大會的現場,國際水專家對我校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品進行科學實驗的環(huán)保精神大加贊賞。
隨著我校與青島貝殼博物館展開深度合作,學生們在探索海洋生物時表現出的求知欲,還有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讓人非常感動。小貝殼陪伴著我校學生成長,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熱愛貝殼的學生不斷前行。在貝殼博物館各位老師的指導下,我校已連續(xù)三年闖入由自然資源部北海局、青島市廣播電視臺等主辦,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教育和體育局等承辦,青島貝殼博物館全程支持的“珍惜自然資源,讓貝殼回家”青島西海岸新區(qū)中小學知識競賽,并在2019年的巔峰對決賽上喜摘桂冠。
與貝殼的完美邂逅,促使我校積極探索、構建海洋環(huán)保課程,形成了頗具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讓蘊藏巨大奧秘的小貝殼為學生成長插上科學的翅膀,引領他們?yōu)閴粝霌P帆起航。未來,我校將繼續(xù)堅持校內校外合力,德育智育雙育,讓更多優(yōu)質的海洋教育資源走進校園,為學生搭建起更廣闊的實踐平臺。
【馬麗霞,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齊魯第一實驗小學校長;王克燕,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齊魯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陳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