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昌彥,羅琴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德陽 618000)
產科重度出血性疾病的兇險程度是非常大的,在手術過程中會出現大出血,而一旦出現大出血的情況,會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遭到極大威脅,如果處理不好,產婦的生命將會終結,所以面對這種疾病要引起高度重視,產婦產后死亡多是由于這種疾病產生初期沒有進行相關治療而后治療無效造成的。在疾病出現初期,針對患者出血的地方進行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法一般就可以治愈,但是也有極少情況下不能治愈,為了保證產婦生命安全,防止繼續(xù)出血,只能將子宮進行切除。但是這種處理方式難以讓產婦及其家人接受,一方面是手術存在一定危險性,因為產婦在剛生產完,身體較為虛弱,這就會嚴重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因為這意味著產婦今后將失去生育能力,對本人及家庭的打擊都會很大。隨著醫(yī)療科技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近年來,隨著介入放射技術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介入放射技術也發(fā)展迅速,介入治療應用于產科重度出血性疾病護理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經進入產科治療領域,這使得產科重度出血性疾病的治療又多了一種新的方法,也讓患者和家屬多了一個治療選擇。本文進行的對于產科重度出血性疾病進行介入治療之后的護理效果,為探討介入治療對產科嚴重出血性疾病的護理效果,以我院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48 例產科嚴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適合產婦治療的護理方法。以下是分析報告[1]。
患者在進行手術時,如果準備工作不足,會降低手術成功率,并會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首先要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位置在右側腹股溝韌帶,在進行氣管插管時,要在右側股動脈處插入5F 導管鞘,并對盆腔DSA 進行同步,從中可以看到造影劑大量溢出的部位就是出血多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醫(yī)生就可以對出血部位進行確認,并做相關的解決措施進行治療,以此來對動脈進行保護[2-3]。醫(yī)生根據造影劑的造影結果進行科學分析,檢測栓塞是否成功的方法是觀察DSA 的造影情況及數據顯示。在治療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出血情況等,一旦心率、血壓出現異常,或者突然出現出血的情況,可以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防止患者出現生命安全問題,并使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穩(wěn)定。
術后處理:患者在術后要對其進行平臥處理,穩(wěn)定患者病情,大約持續(xù)一天,要注意禁止患者的右下肢一切行動,家人和護士可以幫助其進行一些必要的活動,但一定要對自身的活動進行控制,以免在術后形成對身體的二次損傷,對患者制動5-6小時,并定期檢查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有感染和不正常狀況發(fā)生,一旦發(fā)現術后感染的情況,就要立刻對患者采取緊急治療,避免感染擴散,加重病情,影響病情的恢復[4]。
統計學系統采用的是SPSS 20.0。計量數據表示都以均值士標準差即()。組間比較用t檢驗方法,數據資料記錄用χ2檢驗。P<0.05,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5]。
對照組患者中有20 例出現了兇險性前置胎盤,4 例患者手術中兇險程度較輕,對他們進行搶救,有18 名患者搶救成功,另外6 名由于形勢危急未能搶救成功;觀察組患者中有21 例出現了兇險性前置胎盤,3 例患者兇險程度較輕,對它們進行介入治療,24 名患者全部搶救成功。
表1 患者在手術前后的HAD 評分(±s)
表1 患者在手術前后的HAD 評分(±s)
介入治療在產科重癥出血性疾病中的護理措施如下:①術前護理介入治療由于產科重癥出血的突然發(fā)生,是一種較新的治療技術,不敢輕易嘗試這種治療措施;②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測量血壓、脈搏和呼吸。每半小時一次。經5 次穩(wěn)定后,改為每小時1 次,共5 次。然后改為手術后2 小時至24 小時。右下肢制動6 h,同時保持穿刺部位清潔,觀察會陰出血情況。觀察肢體遠端的血液循環(huán),定期測量足背動脈的脈搏,注意動脈栓塞的典型癥狀,如疼痛、麻木、運動障礙、無脈、蒼白等[6]。一旦發(fā)現異常情況立即報告醫(yī)生;③綜合護理病房安靜舒適,病人仰臥24 小時,鼓勵病人喝水。每天飲水量在2000 毫升以上,有利于消除造影劑。術后指導患者加強營養(yǎng)。保持外陰清潔。每天用碘伏棉球擦外陰兩次;④術后觀察體溫變化。如果體溫不超過38.5℃,進行物理冷卻。比如,讓病人多喝水,加冰以降低體溫。如果體溫超過38.5℃,給病人用藥控制體溫。
總之,從產科角度看,中、重度出血的術后護理應進行介入治療,以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可以讓患者早日康復,這種模式是可以讓我們在臨床上推廣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