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赫哲族的傳統(tǒng)樂器并不發(fā)達,從相關文獻和實際生活中可知口弦琴和薩滿神鼓是赫哲族僅有的兩樣常用傳統(tǒng)樂器,且口弦琴也瀕臨消亡。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推動下,赫哲族傳統(tǒng)樂器出現了蓬勃發(fā)展的復興態(tài)勢。文化的復興離不開人的努力,通過對赫哲族傳統(tǒng)樂器制作人的口述實錄及其所制作樂器形制的描述,窺見赫哲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在認同的驅動下對自己民族樂器的復興與創(chuàng)新、執(zhí)著與熱愛。
[關鍵詞]赫哲族;傳統(tǒng)樂器;口述實錄;復興與創(chuàng)新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昂照堋币辉~最早見于《清圣祖實錄》卷八載:“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1663年5月)命四姓庫爾哈等進貢貂皮,照赫哲等國例,在寧古塔收納?!睂W術界稱“赫哲族”始于凌純聲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于1957年正式定族稱為“赫哲”。
當下赫哲族主要散居在黑龍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xiāng)、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饒河四排赫哲族鄉(xiāng)、撫遠等地,人口僅有四五千。赫哲語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jié)M語支,無文字,赫哲族通用漢文,會說赫哲語的人已經不多。2018年4月清明節(jié)期間,本人來到赫哲族聚居地調查,調查目的是對赫哲族所有音樂品種及相關藝人進行普查,了解赫哲族音樂的現狀及變遷,調查期間有幸在撫遠結識赫哲族傳統(tǒng)樂器制作人尤軍并與其進行深入交流。
一、口述實錄
尤軍(尤克勒·軍),赫哲族, 1960年4月5日出生,高中畢業(yè)?,F今是撫遠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間藝術協(xié)會會員,黑龍江省赫哲族研究會理事?lián)徇h分會會長,撫遠市赫哲族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產業(yè)基地主任。尤軍大方臉,微胖很富態(tài),談吐幽默、實在,學識淵博有獨到見解,不隨波逐流,為人謙遜,話里話外都透著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一)口述實錄1
時間:2018年4月4日下午
地點:尤軍朋友的工作室
口述者:尤軍(赫哲族)
記錄者:李艷雙
尤軍口述:我認為,薩滿文化是赫哲族文化的中心軸。在早(以前),赫哲族沒有什么音樂,薩滿那就算音樂,赫哲族音樂在100年以前沒有現在成熟,也沒有多少音符,尤其是唱薩滿神歌時也就三四個音符。我是純粹的演繹薩滿①,赫哲族現在有幾個有神兒的,但都不太……我認為懂得多了自然就是薩滿了。饒河有一個叫尤雪松的背包來找我,我問他跳薩滿之前為什么要射三箭,他說不知道,我告訴他,咱們和漢族一樣,都有個故事講述天上曾經有三個太陽,第一箭沒有射到太陽,后兩箭才射到太陽,所以在跳薩滿前要先射三箭。薩滿舞是這幾年才出現的詞,在早(以前)叫跳薩滿,沒有“舞”,“舞”的是現在的風格。薩滿鼓聲有大有小,有緊有慢。此外,我覺得赫哲族文化有幾個問題必須解決,這個我跟孫玉森也說過,他也贊同我的觀點。首先,演出服飾有問題,這是根與魂的問題,不能什么民族的服裝都用。其次,烏日貢大會{1}的會歌也要統(tǒng)一,現在是每一個地方開一次烏日貢大會就會產生一個會歌,都不一樣。再次,關于薩滿的問題要好好研究,因為這是赫哲族文化的中心軸。再有,赫哲族要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正確的判斷。例如,赫哲族與漢族文化不同,赫哲語在其通古斯語中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不能用漢語來套(用漢語標記赫哲語的發(fā)音)赫哲語,如果赫哲老人都離世了,用漢語來套也就成立了,但現在用漢語套的赫哲語與俄羅斯那乃那邊都溝通不了,如果用滿族語法解釋赫哲語就很好解決了,在單詞上,赫哲語與滿語比較相似。此外,赫哲族講究韻律,有時候韻押在前邊,押后韻的也比較多,可能跟老人說話方式有關系。
此外,尤軍還講到赫哲族的開江節(jié)和大馬哈魚洄游節(jié)。他說:“開江節(jié)和大馬哈魚洄游節(jié)是以前三月三、九月九的延續(xù)。三月三時赫哲族祈求、許愿,希望能夠獲得豐收,到了九月九時,如果豐收了就要還愿,這是一個首尾相接的活動,有三月三就得有九月九,凡事有開頭兒就得有結尾?,F在的開江節(jié)也是要祭祀的,應該在谷雨的前兩三天舉行,祭祀活動一般是早晨太陽出來時開始,晚上太陽落山后活動結束。溫吉尼是薩滿祭祀之后,為了慶豐收,開始跳鹿神,有點像漢族的扭秧歌一樣,扭到誰家,就得出來幾個人跟著一塊跳。另外,關于大馬哈魚洄游節(jié),我認為一定不要當成一天的節(jié)日過,要當成一個月的節(jié)日來過,這期間要吃魚、加工魚等多項活動參與進來。為什么要當成一個月的節(jié)日來過呢?以前赫哲族沒有機船,都是劃著船打魚,白露來時,大馬哈魚也就來了,女人和孩子送丈夫父親外出打魚那個場面是非常難受的,我深有體會。女人孩子思念丈夫父親,丈夫父親也思念妻子和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來。所以我個人覺得這個大馬哈魚洄游節(jié)要在一個月里分出幾個主題段落來做,這樣才能更好地帶動旅游業(yè),也更凸顯赫哲族文化特色?!?/p>
從尤軍的口述內容可以看出,尤軍共闡述二個問題:
1. 他作為一個局內人,認為他們的薩滿文化是赫哲族文化中心軸,赫哲族一切文化現象都可以在薩滿文化中得到解釋,要深入研究薩滿文化。
2. 關于如何建設赫哲族傳統(tǒng)文化,他提出現今赫哲族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幾個問題:首先,演出服飾混亂,缺乏本民族特色,要具有本民族特色;其次,烏日貢大會會歌要統(tǒng)一。此外,他提出要堅持本民族的判斷而盡量不受他民族影響,并針對如何更好地傳承赫哲語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關于如何運作大馬哈魚洄游節(jié)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講,尤軍提出的如何解決赫哲族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傳承赫哲語、構建赫哲族節(jié)日等,都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如何更好地構建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身份,彰顯民族社會地位問題。
(二)口述實錄2
時間:2018年4月5日全天
地點:尤軍的工作室
口述者:尤軍(赫哲族)
記錄者:李艷雙
早上8點多,尤軍帶我們來到了他的工作室。一進門的右手邊靠墻有一個柜子,柜子上擺滿了各種樂器,其中口弦琴居多,工作室里還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幾根粗細不等的樺樹枝干。
尤軍說:“架子上所有的樂器都是我制作的,為了研制這些樂器,我花費了大量時間外出學習、尋找資料,終于制作出一批赫哲族民間傳統(tǒng)樂器?!痹捯魟偮?,尤軍便換上了他的民族服裝,為我們彈奏他自己常玩的口弦琴。彈奏完畢,尤軍說:“口弦琴出不來幾個音,所以說不能彈奏太復雜的歌曲,如果加強練習可能會好一點兒??谙仪侔l(fā)聲原理是以口腔為共鳴腔,舌頭的前后左右影響音的高低。例如,舌頭越是往后音高越低,相反,越往前音高越高,如果舌頭快要粘在簧片上就會出現泛音,所以說要想彈好口弦琴就得天天練。我一共制作了20多把口弦琴,前幾個制作得不好,主要是我對銅這個材料不清楚,這個銅有點硬,結果就整壞一個。我兒子在青島給韓國老板打工做過首飾,他說這個東西(制作口弦琴的銅棒)必須加熱變紅,然后自然涼才能做成想要的形狀,我按照我兒子說的嘗試著制作,結果就成功了,但是制作口弦琴很費時間,現在赫哲族會制作的人也太少了!”
尤軍口述:據相關文獻記載,這個口弦琴是在男女談情說愛時使用的,口弦琴一彈奏,便互相產生了好感。但據我個人研究發(fā)現,口弦琴可能是薩滿祭祀時使用的樂器,例如圖瓦共和國里的薩滿祭祀中就會使用口弦琴。先用口弦琴表現風聲、雨聲、濤聲、水聲等,而后開始出現“嘣,嘣”的鼓聲,薩滿伴隨著鼓聲(嗒 /嗒 /嗒 /通嗒嗒 / 通嗒嗒/ 通嗒嗒 / 通嗒嗒 / 通 /通 /通/ 通…通嗒嗒)就開始跳了。當神要來的時候,薩滿就開始發(fā)出“嗬/ 嗬/ 嗬/ 嗬 ”的聲音,在這種空曠的意境下,薩滿開始圍著祭品跳。這說明口弦琴在通古斯地區(qū)有一種召喚的意思,我們赫哲族也有這樣一個說法,吹鹿簫也有這個召喚的意思。
尤軍口述:鹿簫一般是木制的,也有用牛角制作的,比如那乃的鹿簫就是木制的。在前金時期打仗全用這個東西(鹿簫),這是一個很有氣勢的東西,先是三聲鹿簫號,然后擊鼓“哐、哐”。鹿簫越大聲音越低沉,鹿簫發(fā)出的聲音類似于鹿或狍子叫的聲音,所以根據它所發(fā)出的聲音而定名。2017年,我開始研究制作鹿簫,我制作的這個鹿簫是用樺樹皮卷成的,再用膠水粘起來。雖然我的“叫叫”(鹿簫)制作過程簡單,20多分鐘就能制作一個鹿簫,但是要想獲得制作鹿簫的材料卻不容易,必須得在開春時把樺樹皮扒下來做準備,這個周期是比較長的。我還制作了手沙鼓、魚皮鼓、手鈴、手杖等打擊類的樂器。手沙鼓、魚皮鼓和手鈴是一套樂器,手沙鼓小一點的聲音比較清脆。魚皮鼓是我根據那乃族人的照片資料制作的,制作魚皮鼓的主要材料是樺樹皮、大馬哈魚皮。演奏時掛在身上用鼓棒敲擊即可。我還制作了la、mi音的二弦子,這是用一整塊柞木摳出來的,松木板做后背,前面再用魚皮蒙上,弦是花錢買的二胡弦兒。這個樂器是我在中俄交流時看那乃老頭彈奏過的,這個樂器應該也是咱們赫哲族的。
至于二弦子是不是赫哲族本土的樂器有待考證,不能僅僅依據那乃族人使用二弦就定論這個樂器一定是赫哲族的。但是,從心理學角度講,認同本身就是一種主觀構建,是主觀的贊同與許可,個體對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產生歸屬感,就會與其文化保持一致并積極主動創(chuàng)新自身文化,這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也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變遷的本質所在。赫哲族與那乃族人原本是同一民族,互相認同,赫哲族根據那乃族人的傳統(tǒng)文化有選擇地構建和創(chuàng)新他們現在的文化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二、樂器形制
(一)口弦琴
1. 牛骨口弦琴:琴體呈乳白色,牛排骨制成。長約12cm ,琴庫寬端上刻有“JY”,是制作者尤軍名字的首字母。琴身刻有波浪式的條紋,琴庫與琴簧連接方式是在琴庫上打孔,再用銅絲鉚上。琴簧是鋼片制成,9—12cm,琴簧外端呈90度彎曲,琴盒由樺樹皮制成,并刻有花紋。
2. 銅棒制口弦琴:琴整體呈錐子形,長約6.5cm,琴庫寬端呈圓環(huán)形,簧片是鋼片制成,7—9cm,琴簧外端呈90度彎曲,聲音清脆明亮。
3. 銅片制口弦琴:外觀呈站立的鳥形,琴庫寬端是鳥頭,呈圓環(huán)型,長約8.8cm ,簧片由鋼片制成,8—12cm,琴簧外端呈90度彎曲,琴盒由樺樹皮制成。此外,尤軍還制作過馬頭、魚頭形狀的口弦琴。
3. 銅片制近長方形口弦琴:整體近似長方形,長約11.6cm,簧片由鋼片制成,8—11cm,琴簧外端呈90度彎曲,琴盒由樺樹皮制成。
(二)鹿簫
鹿簫,尤軍又稱其為“叫叫”,由樺樹皮制成,長約56cm,內直徑2—5cm,簫體刻有花紋裝飾,聲音類似鹿或狍子的叫聲,清脆明亮。
(三)魚皮鼓
魚皮鼓主要由大馬哈魚皮、樺樹皮、松樹木等材料制成,屬于打擊樂器。鼓身由樺樹皮圍成,鼓面由松樹木和大馬哈魚皮構成,鼓槌早年都用柳木棒或柳木板,并在上面包上狍子腿上的皮制作而成,這樣的鼓槌比較軟不會傷到鼓面,現在主要選用不太硬的泡沫PP板代替,手柄的尾端有吊墜,圖7中的魚型是參照鯉魚制作而成。
(四)手沙鼓
手沙鼓,主要制作材料為樺樹皮、松樹木、大馬哈魚皮,屬于打擊樂器。沙錘里面裝有小顆粒兒的鵝卵石。手柄30cm,大手沙鼓的直徑約9cm,高約12cm,小手沙鼓的直徑約7cm,高約5cm。大手沙鼓的聲音比較低沉,小手沙鼓的聲音更加清脆明亮。
(五)手鈴
手鈴由柳樹木、鐵絲、鈴鐺、銅錢、絲綢構成,屬于打擊樂器。用于手抓的木棒約20cm,半圓形的鐵絲上串著6個小銅鐘和7個小銅鈴,銅鐘和銅鈴之間用兩個銅錢間隔開,共計14個銅錢,手柄的兩端用紅色和黃色的綢緞裝飾,搖晃起來清脆悅耳。
(六)手杖
手杖由柳木制成,是赫哲族跳舞時經常使用的樂器,由兩根木棒構成,手柄處纏著麻繩,在手杖的下端鑲嵌了四個鈴鐺,手杖上刻有螺旋式的花紋,長約110cm,直徑約2.5cm。舞動時敲擊地板的聲音與鈴聲交織在一起,既有氣勢又很神秘。
(七)二弦子
二弦子(俗稱魚皮二弦子),由柞木、松木板、大馬哈魚皮制成,琴頭是站立的小鳥,琴箱是魚型,琴弦是二胡的弦,能發(fā)出la、mi兩個音,音量適中,琴身約83 cm。
以上樂器都是尤軍手工制成??谙仪?、手沙鼓、手鈴、魚皮鼓、手杖等制作工藝比較成熟,并且已經應用到實際的演出當中。其中,制作口弦琴的材料在原來以鐵、銅為主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到了使用牛骨,口弦琴寬端即手持部分不僅局限于圓環(huán)形狀,還有鳥頭、方形等。手沙鼓、手鈴、魚皮鼓等樂器,充分體現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樂器制作材料的影響,如松樹木、柳樹木、樺樹皮、大馬哈魚皮等,都是赫哲族所生活在北方環(huán)境中特有的材料。同時,魚皮鼓、二弦子的出現以及口弦琴琴頭形制和制作材料的多樣化,無不體現赫哲族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
三、調研后的思考
從已知文獻記載和實際生活中可知赫哲族的樂器并不發(fā)達,只有口弦琴以及薩滿使用的神鼓,并且口弦琴一直是處于瀕臨滅絕狀態(tài)。例如, 2009年版《赫哲族簡史》載:“赫哲族的樂器早已散失,流傳至今的有薩滿用的橢圓形鼓與阿哈瑪法用的鼓以及普通人家用的鼓。赫哲族的樂器還有口弦琴,赫哲語稱為‘空康吉或‘空木含給是用鐵絲鋼片制成的樂器。赫哲族將其半含在口里以手彈奏,其聲悠揚、悲哀?,F在能熟練演奏此樂器的人已寥寥無幾?!眥1}據多年來對赫哲族音樂的持續(xù)性研究,此次調研無疑是一個重大發(fā)現 。赫哲族傳統(tǒng)樂器的復興與創(chuàng)新,與以下幾個方面有密切關系:
(一)“非遺”政策的推行直接影響赫哲族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愛,挖掘與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大大提高?!胺沁z”政策下,赫哲族的伊瑪堪、嫁令闊、口弦琴、魚皮畫、樺樹皮工藝等都被列為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建立了傳承人、傳習所機制,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傳承人挖掘、保護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同時也調動了非傳承人的積極參與。
(二)赫哲族人口僅有幾千,無論是語言上的瀕臨滅絕,還是在血緣上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的通婚以及傳統(tǒng)民族文化特色不夠鮮明等因素,使赫哲族多少存在某種小民族生存危機感或心理焦慮,隨著文化自信的提高,這種危機感和焦慮轉化為赫哲族積極復興構建民族文化的原生動力。
(三)樂器的產生與發(fā)展、傳承與傳播都離不開人的因素,歸根結底,樂器制造的背后是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為而產生樂器。從尤軍的個人背景可以看出,尤軍是撫遠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間藝術協(xié)會會員、黑龍江省赫哲族研究會理事?lián)徇h分會會長、撫遠市赫哲族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產業(yè)基地主任。其個人一直視復興構建民族文化為己任,不辭辛勞,其本質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建構民族身份,彰顯民族社會地位的具體體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某種程度上講,赫哲族深知本民族人口不多,僅有幾千人,并且長期與漢族雜居通婚,民族文化特色不夠鮮明統(tǒng)一,故而,一些赫哲族積極發(fā)掘復興、構建創(chuàng)新本民族文化特色以區(qū)別于他族??梢哉f,赫哲族傳統(tǒng)樂器的復興、再現與創(chuàng)新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赫哲族民族身份的標識。以此類推,赫哲族其他文化的復興也正是赫哲族構建自己民族文化、標識自己民族身份的具體體現,如伊瑪堪的傳承與發(fā)展、赫哲族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赫哲語的搶救與發(fā)展等。
參考文獻:
[1] 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 王銳.黑龍江少數民族傳統(tǒng)民俗與音樂[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
[3] 《赫哲族簡史》編寫組,《赫哲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赫哲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 楊潤,李丹丹.赫哲族口弦琴歷史與現狀分析[J].藝術科技,2016(5).
[5] 初征.解讀赫哲族口弦[J].大眾文藝,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