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程
“這不是方便大家都來監(jiān)督嗎?”“如果都模糊掉了,他們哪曉得誰領了錢?不曉得的又要說我們不公開……”近日,記者到某縣采訪,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很熱情地介紹政務公開的成績,危房改造資金發(fā)放、財政惠民補貼一卡通發(fā)放等等不僅在村里、鄉(xiāng)鎮(zhèn)、縣里相關部門貼出來公示,還上網進行公示。從公示的信息來看,除了姓名、年齡、有效證件號碼、享受的項目和金額之外,有的還公示了一卡通賬號、家庭住址甚至電話號碼。
對于記者提出的是否涉及個人隱私問題,對方并不以為然,認為以前基本都是這樣操作的,現在只是增加了一個網上公示環(huán)節(jié)?!肮静痪褪菫榱送该?,方便大家監(jiān)督嘛?!?/p>
但為了“透明”就一定要讓公民的個人信息“裸奔”嗎?
從新修訂的《信息公開條例》來看,“涉及個人隱私等公開會對第三方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不得公開。”對政務信息公開內容做出明確約束。
雖然條例同時也規(guī)定“第三方同意公開或者行政機關認為不公開會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予以公開”,但如果挨個征求意見,對于這些行政機關來說卻是“麻煩事”。對于這種操作的可行性,有工作人員就明確表示“這不是增加我們的工作嗎?”
沒有被公開隱私者表達過意見嗎?對方很自信,“這么多年還沒有誰找過我們反對這事。”可以想見,公示涉及的基本都是低保、補貼等,領取的人員也是相對弱勢群體,對行政機關來說,即便侵犯了隱私,“修改成本”也很小。
一邊是“以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的硬性要求,另一邊是可能面臨的泄露公民隱私信息危險,能否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平衡,考驗的不僅是政府部門的服務智慧,更考驗政府部門的服務初心。尤其是面對相對弱勢群體的時候,他們的尊嚴更需要被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