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深夜,突然而至的一則重磅消息“轟炸”了朋友圈——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lián)合發(fā)現(xiàn):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一瞬間,微博話題 “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就爆了。
“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經 《人民日報》、新華視點等多家權威媒體發(fā)布后,全民沸騰、全網沸騰。幾乎是瞬間,各大電商平臺雙黃連就已脫銷,而線下藥店門口則排起長龍,雙黃連及其連帶藥品、產品被一搶而空。
“有人去排隊嗎?” “買到了嗎?還有沒有?” “誰家里有勻幾瓶?”筆者的朋友圈不時有人這樣問。
雖然 《人民日報》緊接著發(fā)文稱,抑制不等于預防和治療,且仍為初步研究,還需臨床研究和試驗,并一再提醒群眾 “勿搶購、勿自行服用”,期望以此來降低大眾瘋搶的熱情。但 “希望”高漲的群眾并不理會這種解釋,有用沒用、吃與不吃,先搶了再說。何況,中藥這種自帶神秘色彩的 “老藥”,有個頭痛腦熱的時不時自行服用一下的,也大有人在,更何況有時也還真的管用。因此,在這種非常時期,在不知道什么藥更有效的前提下,群眾盲從跟風搶購也就顯得情有可原、不忍苛責。
其實對于藥,有一句老輩人常常教育晚輩的至理名言:是藥三分毒,何況還不知是不是對癥的情況下。冷靜下來,想一想,扎堆排隊除了浪費自己有限的口罩,還得想辦法到處搶口罩外,更加大了未知病毒傳播的風險。這么一想,是不是冷汗就冒了出來?比起外出的風險,還是在家最安全。
由雙黃連的脫銷,筆者想到2003年非典時期,另一神藥板藍根也如此一般被哄搶。當時有些地方 “板藍根沖劑”零售價格由每盒2.8元上漲到最貴30元一袋。不僅搶藥,食鹽、白醋等商品也都一夜之間價格暴漲,有人搶的食鹽這輩子都用不完。大部分百姓搶藥搶鹽,搶的是一個安心,但卻助漲了無良商家的黑心,又喂肥了他們的貪心。最重要的是,一邊是沒用卻囤積成災,一邊有需要又無處找尋。
對疫病的恐懼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不應該被指責和批判,但把這種情緒無限放大,成為一種心理病毒,那才是真的無藥可治。與其亂投醫(yī),亂用藥,不如相信科學,相信醫(yī)生。
從板藍根到雙黃連,搶購的風潮過后,如果能把人們從一種恐懼到希望的心理反映,引導到對中醫(yī)中藥這一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熱愛和學習中來,引導到把中醫(yī)中藥研究創(chuàng)新、放揚光大中來,才有價值和意義。
微評
@樊成:面對疫情,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消息,不知道會引發(fā)怎樣的情緒波動和行動漣漪。在公布一項新發(fā)現(xiàn)或研究成果時,甚至還只是正在開展的研究項目時,完全可以多想一步,預料到可能會引發(fā)的連鎖效應,在公布消息的同時就做好必要的提醒。當然,作為公眾,學會理智判斷、理性消費,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一些所謂的心理安慰,很多時候,只是自欺欺人罷了。遇事不慌張,多求證、慎選擇,才是真正的 “良藥”。
@劉柳:抗擊新型冠狀病毒,人人有責。眼下, “抗疫”斗爭進入關鍵階段,非理性導致的焦慮和恐慌也是防疫大敵。從 “非典”搶板藍根,福島輻射搶碘鹽,再到如今搶雙黃連,類似事件接連發(fā)生,折射出的正是科學精神缺失的現(xiàn)實困境。雖然大家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既害怕又恐慌,但我們要做的就是智商在線,不謠傳,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