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還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開展工作,老師們的負擔、包袱仍然很重,各個部門對教育的‘關心越來越多?!?在談及辦學現狀時,一位中學校長這樣說道。
近年來,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持續(xù)推進,針對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ōu)化服務”的政策也相繼出臺。一些先行區(qū)域的教育綜合改革走向縱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山東省濰坊市推行的“校長職級制”改革、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首創(chuàng)的“兩自一包”中小學管理模式等。但也應看到,在實踐中,“放管服”變“管卡壓”,“放不下、管偏了、服不好”等問題依然存在。學校看行政部門“臉色”行事、校長缺少辦學自主權、教師被淹沒在與教學無關的事項中、教育評價不科學等“頑瘴痼疾”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診治”。
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當前校長和教師們感受最深、呼聲最強烈、關注度最高的還是改革。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意義在于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對學校不必要的干預,充分發(fā)揮學校自主性、積極性,釋放學校的辦學活力,進而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教育質量。 教育“放管服”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需要政府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氣與擔當。同時,教育“放管服”不能僅靠政府“自打鼓自劃船”來實現,還需要更多專業(yè)的力量參與其中,變管理為治理,實現教育的共建、共治、共享。
善政必簡,政貴有恒。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任重道遠。本期特別報道,直面教育“放管服”改革推進中的問題,特邀多位一線教師、校長以及專家、學者,解讀“放、管、服”三者的內涵與實施路徑,為塑造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政校關系和教育生態(tài)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