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落選”了。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塵埃落定,世界糧食計劃署爆冷獲獎。這一結(jié)果讓很多人感到意外,但轉(zhuǎn)念一想,卻又覺得實至名歸。這樣的反應其實恰恰說明,諾貝爾和平獎此前真的走太遠了。
1895年,諾貝爾先生在去世一年前立下遺囑,要每年將自己財產(chǎn)的所得利息獎勵給為人類作出杰出貢獻的五位個人。其中關于和平獎的獲獎者,遺囑是這樣表述的:“為促進民族團結(jié)友好、取消或裁減常規(guī)軍隊以及為組織和宣傳和平會議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截至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共授予了107位個人和24個組織。其中不乏涉及人道援助、反戰(zhàn)與和平談判的人士或團體。然而,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和平獎開始越來越偏愛“人權(quán)人士”——判斷的標準當然是西方社會的利益,卻與“和平”漸行漸遠。
政治——而非和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舉幾個例子,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前副總統(tǒng)戈爾與前總統(tǒng)奧巴馬3人分別在2002、2007、200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諾委會這邊,頒獎給戈爾的理由是“因致力防止地球暖化”,但被批這不是諾貝爾和平獎應該獎勵的范疇。還有反對者說,戈爾并非科學家,甚至根本就不懂氣候變化問題。
2009年10月,奧巴馬剛剛上任八個半月,幾乎毫無建樹之下就獲獎,爭議可想而知。坊間還有一個段子流傳至今:看來大家都知道,只要美國總統(tǒng)什么都不做,就是對世界和平最大的貢獻。
此外,1973年的獎項被授予了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和越南政治人物黎德壽,原因是他們在越戰(zhàn)中達成了?;饏f(xié)議。
然而在這之后,越戰(zhàn)又打了兩年才結(jié)束。黎德壽也以美國違反?;饏f(xié)議為由,當年就拒絕了和平獎。這些都讓諾委會頗感尷尬。
還有歐盟。2012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原因是“歐盟在戰(zhàn)后幫助重建歐洲,使歐洲大陸從戰(zhàn)爭大陸轉(zhuǎn)為和平大陸,并在1989年為推翻柏林墻起了關鍵作用”。
但這個獎項卻讓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什么是在今年”?因為此時的歐洲,還沒有從歐債危機的泥潭中爬出來。
還有中國人很熟悉的,戈爾巴喬夫。1989年柏林墻倒塌,次年西方世界迫不及待地張開懷抱擁抱戈爾巴喬夫,毫不吝嗇地給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在和平進程中發(fā)揮的主導作用,幫助形成了今天國際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樣的格局對西方來說是夢寐以求的,然而對東歐等國的人民而言,“和平獎”無疑是個莫大的諷刺——30年過去了,東歐國家不僅沒有被西方主流社會所接納,反而大多仍在經(jīng)濟停滯與社會動蕩中飄搖,蘇聯(lián)解體的潰瘍在那片土地上從未愈合。
(據(jù)微信公眾號“補壹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