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波葉福民張文洋馬 策
(遼寧省經濟作物研究所,遼寧 遼陽 111000)
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作為農業(yè)種植業(yè)中效益最高的產業(yè)[1],日光溫室產業(yè)持續(xù)獲得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建筑及使用面積逐年擴大,結構性能也不斷改進提高。但在北方地區(qū)日光溫室實際利用中存在的種植品種單一、生產成本較高、產業(yè)帶動不強等問題。為此,本研究以主要出口品種,同時也是目前國內栽培面積最大的切花菊品種為研究對象,利用設施、品種、技術優(yōu)勢,進行日光溫室切花菊與蔬菜不同輪作模式研究。對不同栽培模式下經濟效益及設施利用率進行比較分析,篩選高效栽培模式。緩解北方地區(qū)日光溫室冬季生產中的復種指數低、連作障礙等問題,為日光溫室生產提供技術性指導,為農業(yè)提質增效、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新思路[2]。
供試菊花品種分別是秋菊‘神馬’、夏菊‘白扇’、多頭小菊‘鄉(xiāng)村音樂’,均由昆明虹之華花卉生產基地提供。輪作蔬菜為番茄、菜豆及黃瓜,種苗于當地種苗經銷部門購買。
試驗共設4種輪作栽培模式,進行對比試驗,以三茬蔬菜的栽培模式(CK1)作為對照處理,每種模式栽培面積100m2。栽培模式處理見表1。
試驗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遼寧省經濟作物研究所花卉研發(fā)基地日光溫室內進行。試驗基地位于遼陽市,年平均氣溫6~8℃,無霜期 140~160d,年平均正積溫3000~3400℃。
蔬菜產值:蔬菜成熟后,對各小區(qū)進行測產,計算產值。
設施利用率:分別統(tǒng)計每種模式種植作物生長期、溫室休閑期,計算設施利用率。
表1 栽培模式
經濟效益: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統(tǒng)計各栽培模式的總產值、生產總成本、利潤等指標,以667m2為單位面積計算產出投入比??偖a值包括菊花產值與輪作蔬菜產值。蔬菜價格受種類與季節(jié)影響較大[3],本研究不同模式中的同一茬口選擇了相同蔬菜種類進行比較,蔬菜價格以當季平均價格計算。生產總成本包括生產資料費用和人工費用。其中,生產資料費用包括設施使用費、種苗(種子)、肥料、水電費、農藥、農膜;人工費用以遼陽地區(qū)統(tǒng)一標準70元/d/人計算。
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處理。設施利用率和投入產出比公式如下:
溫室利用率=全年田間生長期(d)/365×100%
產出投入比=總產值(元)/生產總成本(元)×100%
由表2可知,從各栽培模式的利潤分析,A3模式最高,達到6.54萬元/667m2,是對照利潤的2.26倍。其次為A1模式,每667m2利潤為 6.45萬元。各栽培模式利潤由高到低依次為 A3>A1>A4>A2>CK,各模式的產出投入比由高到低依次為A1>A3>A2>A4>CK。 各栽培模式中生產總成本主要由生產資料、設施使用費及人工費組成,菊花與蔬菜的生產類型均屬于勞動力密集型,但菊花出口生產對產品品質要求較高[4~6],因此,在種苗成本及用工量方面略高于蔬菜生產。盡管如此,菊花與蔬菜輪作模式的利潤與產出投入比均優(yōu)于對照。
表2 不同模式下經濟效益對比 (單位:萬元/667m2)
由表3可知,作物生長期最長是A3模式351 d,設施利用率為96.17%,高于對照,其他栽培模式設施利用率均低于對照。各栽培模式設施利用率由高到低依次為A3>CK>A4>A2>A1。
表3 不同模式對設施利用率的影響
日光溫室是我國北方地區(qū)反季節(jié)種植的重要農業(yè)設施,在調整農業(yè)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7]。隨著設施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集約化、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成本大幅提升,投資收益下降及回收期延長,直接導致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下降,嚴重影響了北方地區(qū)設施農業(yè)的發(fā)展。為解決這一難題,選擇附加值高的作物進行溫室栽培成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茬菊花一茬蔬菜的A3模式利潤最高,是對照的2.26倍。一茬切花兩茬蔬菜的 A1模式利潤僅次于A3模式,每667m2達到6.45萬元。A1與A3模式效益明顯高于其他處理,適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各栽培模式利潤由高到低依次為 A3、A1、A2、A4、CK,產出投入比由高到低依次為 A1、A3、A2、A4、CK,表明 A1 與A3模式是高投入高產出的栽培模式,在應用過程中要求從業(yè)人員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因此,在生產中要根據當地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選擇適宜的栽培模式,以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
日光溫室切花菊與蔬菜不同輪作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設施利用率、緩解連作障礙,增加設施單位面積產值,同時優(yōu)化種植結構,推動設施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