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田
文章是語文閱讀教學主體,包含了語言知識運用、篇章構建之法以及不同的修辭手法知識,是學生語文知識綜合提升的核心渠道。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閱讀與寫作之間密不可分。在知識關系上而言,閱讀是知識輸入,寫作是知識輸出,二者相互作用下才能夠使學生完整地體驗知識學習過程。在教學主體上而言,閱讀文章與寫作作文在水準上雖不可通比,但在篇章構建、語言運用、修辭使用上都有著同等需求。因此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將讀寫結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以讀構境,推動教學
讀寫結合不僅可以應用于閱讀實踐、寫作提升中,讀寫結合還具備情境構建之效。傳統(tǒng)閱讀課堂導入教學,教師課堂導入部分僅占3—5分鐘,導入效果十分有限。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讀寫結合方法進行課堂導課,強化學生對于課堂的認知。在開展閱讀新課之前,教師可以結合主題內(nèi)容選擇相適宜的寫作主題,讓學生進行段落創(chuàng)作,并將學生的創(chuàng)作作品作為閱讀導入部分,強化學生的情感認知。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也會以新的角度思考,雙項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與寫作水平。
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一課之前,教師可以設置“我和我的母親”作為寫作主題,讓學生進行片段創(chuàng)作。在新課導課階段,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朗讀自己的作品,并選出其中的優(yōu)秀作品到講臺前進行朗讀,以學生的寫作作品激發(fā)學生對于“母親”的情感,構建學習情境,使學生更好地進入新課學習當中,為學生構建“我”與《慈母情深》一課的情感橋梁,推動教學活動開展。
二、以讀促寫,凝練知識
閱讀文章不僅是閱讀教學素材,也是學生寫作學習的天然素材,如果僅是將閱讀文章單一用于閱讀教學,而忽視了其對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作用,浪費教育資源。此外,閱讀與寫作“不分家”,教師在開展閱讀過程中以讀促寫,也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轉化的一種過程,相比于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教師將讀與寫相結合,提升課堂教學價值,也為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模式,構建優(yōu)質語文閱讀課堂。教師在以讀促寫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問題導學教學法幫助學生凝練知識。教師需要注意以讀促寫要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方向性,高年級小學生具備了完整的作文敘述能力,但在細節(jié)描寫、修辭手法應用上仍有差異性,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寫作需求,開展針對性的讀寫結合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從閱讀文章中凝練所需的閱讀素材。
例如:在《少年閏土》一課中,多次對閏土的外貌進行了細節(jié)描寫。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少年閏土》一課中畫出相關語句,并讓學生在小組中分析“文中幾次描寫閏土的外貌都有什么變化”。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小伙伴”作為描寫對象,模仿文章中的語句進行寫作,有助于學生凝練閱讀與寫作知識。
三、讀寫結合,強化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教師單一進行閱讀教學是語文知識輸入,教師對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升有限,將讀寫結合可以強化閱讀知識學習實踐效果。相比于傳統(tǒng)語文閱讀實踐方式,實踐方式更具創(chuàng)新性,打破了學生對于閱讀實踐的固化認知,激發(fā)學生在閱讀實踐過程中的參與興趣。教師在開展另類閱讀創(chuàng)新過程中,教師需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并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讓學生在實踐中敢想、敢做、敢說,并給予學生,幫助學生“盈洼而進”,促進語文綜合能力提升。
例如:在《只有一個地球》教學中,講述了“地球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需要學生能夠在本課學習后具備“保護地球”的責任意識。首先,教師以討論會的形式讓學生分析地球的重要性,并從文中找出對應語句。其次,教師讓學生以自己的觀點作為寫作切入點,論證“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最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評,強化學生對于《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認知。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將讀寫結合應用于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仔細分析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lián)系,并由此精心設置課堂,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師在應用讀寫結合過程中不必固化學習思維,而是應該靈活考慮讀寫結合教學作用,巧妙地將其應用于課堂導課、教學以及實踐當中,讓讀寫結合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助力語文閱讀教學開展。